三极管放大电路基本原理

三极管放大电路基本原理,第1张

三极管放大电路基本原理 三极管放大电路原理二极管的基本工作原理三极管的放大电路原理

三极管:三极管是电流放大器件,一般有三个极,分别是集电极、基极、发射极,有NPN和PNP两种类型;基本原理:在三极管的基极上事先设置一个合适的偏置电流,那么当一个小信号电流跟这个偏置电流叠加在一起时,小信号就会导致基极电流的变化,而基极电流的变化会被放大并在集电极上输出。

三极管放大电路三种状态原理?三极管放大电路中r2的作用?

感谢邀请,提问者的疑惑:这个三极管放大电路中电阻R2的作用是什么?若R2开路对电路有什么影响?三极管属于电流型驱动元器件,小电流控制大电流,通过控制基极(B)电流大小来改变集电极(C)的电流,三极管放大区电流满足Ic=βIb,其中β为三极管的放大倍数。

三极管有截止、放大、饱和三个工作区间,其基本原理就不做详细介绍了,若不熟悉自己温习一遍,很多地方都有资料(头条@技术闲聊原创)。

直接进入主题:如下图电路中,电源电压为9V,该原理是通过NPN三极管驱动LED灯,其中R3为电位器,通过调节电位器可改变LED的亮度。

R2为下偏置电阻,用于分流,如图根据电路原理可知I1=I2+I3。

假如该三极管BE(基极-发射极)的压降为0.6V,LED的压降为2V,则R2两端的电压为固定值:0.6V+2V=2.6V,那么I2=2.6V/R2=2.6mA,I1=(9V-2.6V)/(R1+R3),由于R3是个电位器阻值范围为0~2k,则计算得I1=3.05mA~64mA,那么基极电流范围I3=I1-I2=0.45mA~61.4mA。

由此可见,通过改变电位器R3可以改变基极电流的大小,从而控制三极管集电极可走的电流大小,若该三极管的β系数为10,集电极饱和电流为800mA,则集电极可走电流大小为4.5mA~614mA。

由于LED灯串联限流电阻R4,阻值为1k,可知LED的最大电流为(9V-2V)/1K=7mA,因此LED的实际电流只能控制在4.5mA~7mA之间。

若电阻R2开路有什么影响呢?如下图所示,当电阻R2开路时,三极管基极电流I3=I1=3.05mA~64mA,当三极管的β系数为10,集电极饱和电流为800mA时(头条@技术闲聊原创),则集电极可走电流大小为30.5mA~614mA,由于LED被电流电阻限制最大电流为7mA,此时LED灯的电流固定为7mA,电位器R3对它失去调节作用,但是电路依然能够正常工作。

总结:R2属于下偏置电阻,用于分流。

该电路中断开电阻R2,LED依然能够正常工作只是电位器R3对它失去亮度调节作用。

由上述分析可知,去掉下偏置电阻R2会使三极管的基极电流增大,具体增大多少取决于R1、R2、R3的阻值,所以在其它电路中若去掉下偏置电阻极有可能会导致基极电流过大而烧坏三极管。

以上是本人的回答,答题不易,如果觉得还可以别忘了点个赞哦!若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评论区下方留言,若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请关注本头条号,会持续更新内容,谢谢支持!

我是电子及工控技术,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题主给出的三极管放大电路的构成形式是一种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因为这种电路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公共点都是与发射极E连接在一起的,所以大家都叫它发射极放大电路,其小名叫“射极放大器”。

下图给出的是题主给出的电路图是一种直流通路图,对于这种图来说刚学电路的朋友很容易混淆三种放大电路的形式,有时为了能够更容易确定是那种电路结构,我们常常会把它画成交流通路就好识别了。

共发射极三极管放大电路中各个电阻的作用在三极管组成的放大电路中,三极管是“核心”而外围电阻是“骨架”,如果没有外围电阻的配合三极管是无法构成各种放大器的,三极管三个极上的电阻各有各的作用,就如我们人体的各种器官一样都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下面我们就给朋友们介绍一下这些电阻在这个放大电路中的作用。

既然题主提出电阻R2的作用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先从这个电阻R2开始我们的畅谈话题。

我们通常把电阻R2称为三极管的基极偏置电阻,又由于这个电阻处于三极管基极B的下方,因此又给它起个名字叫“基极下偏置电阻”,那么基极上面的两个电阻R1、R3就一起赋予一个“基极上偏置电阻”的名称。

那么还有一个电阻接在放大管的集电极C上,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集电极负载电阻”;心细的朋友会发现在三极管的发射极E上还接了一个发光二极管LED,我认为这个发光二极管应该是一个信号指示二极管,当三极管处于放大导通时它会发亮。

下面该谈谈各个电阻的作用了,我们还是以电阻R2为首要分析问题的着眼点先来说一下它的作用,这个电阻R2的主要作用是稳定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Q的,我们知道三极管在长期工作中会发热造成温度升高,温度高对三极管的稳定性有很大的“负作用”,其主要“破坏作用”是造成了静态工作点Q的严重向上偏移,这种静态工作点移动的后果是会使三极管的输出信号“严重变形”,偏移严重的话三级管就会“罢工”停止工作。

这种情况我们是不希望看到的。

加了下偏置电阻R2之后,就好像我们给静态工作点加了一个“紧箍咒”,三极管温度如何变化只要在其温升的范围内,这个静态工作点Q就不会做超出“底线”的事情,我们只要设置合适的上偏置电阻和下偏置电阻,那么静态工作点Q就会老老实实地呆在我们所需要的位置。

这样三极管就会“任劳任怨”地工作下去,输出信号也不会“变形”了。

其固定方法就是通过三极管内部电流的反馈控制原理使三极管基极电阻Ub始终处于稳定状态,这个电压Ub根据分压原理也很容易求得,那就是Ub=R2/R2X(R3+R4)。

总之只要R1、R2、R3这“哥仨”搭配合理基极电压就不会改变,所以这个电阻R2在这个电路中对三极管的稳定工作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它对三极静态工作点Q的稳定是功不可没的。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欢迎朋友们参与讨论。

敬请关注电子及工控技术,欢迎大家点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43051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 2022-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