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

召公,第1张

召公 周公制礼召公干什么?

1.召公这个称呼的由来召公,名叫姬奭(shì),是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兄弟。

姬奭曾跟随周武王在牧野之战打败商朝军队,并帮助周武王建立西周。

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实行分封,把姬奭封在了北燕。

但姬奭像周公一样并没有去封地,而是让他的长子姬克去北燕。

他自己留在都城辅佐周武王。

周武王很感谢他,于是将都城附近的召地给了姬奭,所以被称为召公。

2.召公辅佐周成王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

周成王继位后,召公为了完成周武王的遗愿奉命建造洛邑。

接着召公就担任了太保,主管陕地以西,周公管理陕地以东。

周成王年幼,因此周公就代替周成王主持朝政,召公就怀疑周公要谋反,于是周公就写了一篇《君奭》的文章向召公解释。

召公听了以后才消除了对周公的怀疑。

3.召公的治国之道召公治理陕地以西地区,很受百姓爱戴,他经常在一棵棠梨树下处理民众的事务。

无论男女老少他都给予适当的安置,人民都能安居乐业。

召公去世后,人民都很怀念他,就作了《甘棠》这首诗称赞他。

周成王去世后,召公又继续辅佐周康王,开创了周朝四十年以来没有重大刑事案件的成康之治。

周公的“制礼作乐”,实际上是对夏商的礼、乐加以损益,使之更适合宗法封建等级制度,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虽是对夏、殷的礼乐加以损益,却改变了礼乐的性质和社会功能。

许慎《说文解字》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这一诠释也说明礼本来是用于祭祀等宗教活动的,但是经过周公的制礼作乐,礼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礼的宗教性被削弱了,周礼主要不是“事神致福”的宗教仪式,而是宗法封建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和人们的行为规范。

礼的性质的这一改变,使周礼成为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准则,人们的衣食住行、视听言动无不受其节制。

周礼调节社会生活的功能是殷礼所不具备的。

由于西周社会生活主要是由礼乐调节的,周人的观念也发生重大变化,“事鬼敬神而远之”是这一变化的重要标志。

所谓“事鬼敬神而远之”,实际上是把鬼神“恭恭敬敬”地排斥在人世生活之外。

在周人看来,社会生活主要是由礼乐节制规范的。

人们凭借礼乐,就可以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用不着鬼神的干预。

周人把礼乐提到社会生活的调节者的重要地位,使中国文化从原始宗教中摆脱出来,走上了非宗教的人文主义道路。

周朝虽然也盛行卜筮等巫术,但周的文化主要是人文主义的礼乐文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42694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