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颜色

古代颜色,第1张

古代颜色 在古代,宫廷外墙为什么粉刷成赤红色的?

我没有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只能猜测。

首先,我认为红色在古代代表富贵吉祥,杜甫的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很明显,而赤红色则更比红色高贵,宫廷是皇家气象,当然不能与一般的富贵人士一样,要更高。

其次,我认为红色代表喜庆,这在我们国人心里不必多说,大家都清楚。

再则,红色,尤其是赤红代表庄严,让人觉得畏惧,这是皇家必要的元素。

还有就是赤红色是不是也代表可以驱邪避害。

而且如果选择别的颜色,没有这么强的代表性。

红色既是常见的,也是经过历史沉淀常选的颜色。

与皇袍的黄色意义有一致的地方。

宫殿外墙刷成赤红色始于楚人,后来逐渐为中原王朝所接受。

比如屈原《招魂》中就有:“翡帷翠帐,饰高堂些。

红壁沙版,玄玉梁些。

仰观刻桷,画龙蛇些”。

“红壁沙版”就是说明楚国的宫殿多有朱砂涂璧。

到了汉代红色被用的就更普遍,比如宫殿外的台阶被涂成红色,叫做“丹墀”,后汉张衡 在《西京赋》中回忆前汉时期长安宫殿的繁华时就说过:“右平左墄,青琐丹墀”。

但是明清以前,建筑的等级尚不是十分森严,所以宫廷中的建筑装潢可以说多种多样,同是《西京赋》,在记录了“丹墀”之后又写到“於是玄墀扣砌,玉阶彤庭”。

到了南北朝时,白墙就越来越多了,比如《宋书·百官志上》就有:“殿以胡粉涂壁,画古贤烈士。

以丹朱色地,谓之丹墀”。

这个“胡粉”就是碱式碳酸铅,一种白色的粉末,在古代被用来药物、涂料和化妆品。

到了隋唐,考古显示大明宫含元殿的大台壁在不同时间段有白灰、红灰两种不同粉饰,也就是说宫殿的墙壁有时涂成白色,有时涂成红色,总之都是以美观为主。

所以,在杨鸿勋先生的复原方案中含元殿台基壁面就采用全部抹红,但也由此可见,至少到了唐朝宫殿墙面也并不是都有刷上赤红色。

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唐代宫廷复原图。

残唐五代之际,各路君王多有僭越,比如说楚文昭王兴建九龙大殿,仅朱砂涂壁一项就用去丹砂数十万斤。

可见当时的楚国宫阙应该是红墙居多。

而到了宋朝,因为皇宫前身为唐宣武军节度署,所以这个皇宫规模不大,宫殿的主体色调仍旧基本上是白墙青瓦。

其中前四殿为琉璃瓦,而内殿百官不到之处皆是筒瓦,两旁廊屋皆是黑漆窗棂。

但是宋代宫殿的五彩遍装却是最高等级彩画,此外还有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装、三晕带红棱间装、解绿装、丹粉刷饰、土黄刷饰等装饰,总之宋代的审美基本上是官方追求如梦似幻的繁华绚丽,民间则欣赏清雅简洁的风格。

至于宋代有无宫墙刷赤红色涂料,唯有南渡之后的《思陵录》中记载永思陵才是将墙体都抹上红灰泥。

而后来据有中原,与宋朝对峙的金朝则开始了宫殿使用红墙黄瓦的先河。

据宋人记载金中都宫阙基本上全用青琉璃瓦,但大安殿等主要宫殿则皆为红墙黄瓦。

“黄屋紫闼”、“玉阶彤壁”、“金钉朱户”,符合渔猎民族欢快的审美。

宋临安行在宫阙复原图。

元大都皇宫大明殿复原图。

元宫琉璃瓦。

后来大元朝混一天下,衣冠礼乐、典章制度、卤簿倚仗之类,都基本照搬宋朝。

而元大都真正实现了《周礼•考工记》“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理想布置,而十一座城门也按易经卦象命名,如 其实元朝对汉文化相当了解。

大都十一座城门命名都取自易经。

如南面正门取易经“日月丽乎天”,曰“丽正门”;东方主仁、西方主义,故正东门为“崇仁门”(东直门),正西门为“和义门”(西直门)……而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朝大都宫阙是“红黄绿蓝及其他诸色”的琉璃瓦和白墙。

到了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宫殿等皇家建筑基本就都是现在我们见到的红墙、黄瓦、龙凤贴金旋子彩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42320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