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配画咏柳

诗配画咏柳,第1张

诗配画咏柳 诗与画的界限是什么?

谢谢提问!我是静树读书,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艺术是相通的,诗与画好像没有特定的界限。

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诗情来自内心的感慨,画意来自眼睛的审美,情和意皆来自作者与读者(观者)的心灵共鸣。

就像木心先生的诗:“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同样,你写了,人家就理解了;你画了,人家就明白了。

读诗时,头脑里会自动描绘一幅画,看画时,可能眼前又会浮现一首诗。

诗是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画又是从诗中延伸出来的美。

如果画是一棵安静的树,那么诗就是树顶上灵动的鸟儿。

无论是诗,还是画,都是以心灵为底色,是一种寄托,一种情怀。

无论以诗之名,还是以画之名,都是向美而生的作品。

诗画不分家,灵感主宰着它们的命运,就像诗词大会康震老师画的画配上诗感觉才更绝妙,画有画的清新,诗有诗的内涵,风采相应,灵魂共荣。

莱辛在《拉奥孔》中认为,诗与画是艺术的规律,是“摹仿自然”的结果,非常赞同这个说法。

一切艺术皆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诗通过语言和声音表达出来,画通过色彩和线条呈现。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让人受到启迪和启发,于无形与有形间,赋予了神韵,相互突破了恒定的边界,彼此有着互补的作用、殊途同归的效果。

诗书画,意境相融相通,各有其美。

诗若远山,画如近水。

山水相接,水云相连,水依着山,山傍着水。

用宋代诗人王观的那阕《卜算子》来看,就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山和水交汇,诗与画相融相系,没有界限。

我是用户芳草心,一个诗画的爱好者,很高兴来回答您的问题。

诗和画都是抒发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常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 咱们先说说诗中有画。

诗讲究意境,也就是画面感。

比如我国的古诗,画家就可以根据古诗描写的画面给诗配画。

如《咏柳》这首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用华丽的词藻充分赞美了柳:柳的颜色像碧玉妆成的,它柔软的枝条从高高的树上垂下来好像是碧绿的丝绦。

是谁精心裁出的细叶呢?原来是二月的春风这把剪刀。

画家就根据诗意画出了这副画。

又比如《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中描写的情景,这副画就充分表达出来了:中午,热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农民顶着烈日给禾苗除草,有谁知道这盘中的饭是农民辛辛苦苦换来的。

再比如《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游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画家根据这首诗描写的画面画出这副画:清明节细雨纷纷,路上的行人扫墓归来很是伤心,又遇到了雨,更增添了几分愁绪,于是诗人想借酒消愁,却不知道哪有酒馆,就向牧童打听,牧童指着远处杏花掩映的村庄说那里有。

这几个例子充分说明了诗中有画。

二 咱们再说说画中有诗。

与画家一样,诗人也能根据画面题诗。

比如《画》这首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就是诗人根据这副画写成的谜语诗。

这是写的比较好的题画诗,充分写出了这副画的特点:远远的望去山是有色的,走近了却听不到水流动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花依然不凋谢,人来了鸟也不会受惊,也不会飞走。

赏画题诗是诗人们经常做的,比如我也曾经题过,就举其中的一首:春剪玉一枝,叠红巧入诗。

微醺着粉面,曼舞谢君识。

我就是根据下面这副画写的这首诗,大意说牡丹是春天妙剪裁的,重重叠叠红色的花瓣融进了诗情,它像一位微醉的美女,翩翩起舞来报答赏识她的人。

所以说诗画是互融的。

但是既有诗和画就是有界限的,不然都叫“诗”或者“画”了。

一是定义上的区分。

诗是文学体裁之一,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

画是一种在二维平面上临摹自然的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也是反映生活和作者情感的。

二是表达形式的区分。

二者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界限。

说白了就是诗是语言,是用文字表达的,画是符号是用笔墨和线条表达的。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希望能给您带来一点点的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41948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