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恨总在一念之间

爱与恨总在一念之间,第1张

爱与恨总在一念之间 爱与恨在一念之间吗?

爱与恨在一念之间吗?这句话虽然也有些道理存在,但也不完全是说对了的?当然到最后结果有爱转与恨,肯定是一念之间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臧有有善与恶两面心性?爱可以多激发善的一面心性出来,恨可以激发恶的一面心性展现出来。

意思就是说:用爱可以感化一个人,让他也可以感染到爱或感受到,爱的力量之伟大!憎恨一个人,不但害了别人,终究也会毁了自己的,因为恨会使一个人的心里,永远纠结在这一件事情上,耿耿于怀放不下?那就会失去原本属于自己的快乐,一个心里装满了恨的人,他能快乐得起来吗?所以说:人还是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把绳子系在一颗树上吊死自己?要想开些,世上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时间是最好的愈疗心里伤口的灵丹妙药。

俗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就是说不到一定时候,也不可能对一个人有那么大的仇恨?恨之深、恨一个人到了极点的时候,是要一定的时间积累起来,才会产生那么大的仇恨。

不是一件或两件事情的事情?而是好多事情的因素加起来,才会发展到恨之深。

爱与恨只在一念间,爱恨本同源原创 山人的生活感悟 2017-12-20 01:46:55在这个世界上,既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爱与恨,是人心情感线上的两端,代表了相背而指的两个方向,说不清孰轻孰重、谁是谁非。

我知道,一条直线如果无限度地延长,两个端点就会碰到一起,爱会变成恨,恨也会变成爱。

这就是常言所说的,爱到极处便是恨,恨到极处却是爱。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亲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最终会害了孩子,望子成龙的愿望不能实现之时,爱会转化成恨,一方面父母恨孩子不争气,反过来孩子恨父母教育失当。

现代婚姻中,很少看到不是因爱而聚的夫妻,然而,却可以看到无数还没有走到人生尽头就离异的夫妻,都是反目成仇之后不欢而散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爱于斯恨亦于斯矣!无怪乎,有的明星人物陷入了爱恨怪圈不能自拔的时候,不得不以放弃曾经所有的追求为代价而遁入空门、受纳梵音。

写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了顺治皇帝弃江山美人,隐名埋姓入深山的传说;同时,还让我想起了佛祖释迦,从皇宫出走的壮然之举。

对于他们,爱与恨曾经又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爱恨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在特定环境里,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俗话说:“捉老鼠喂猫,恼一个好一个。

”这是典型的拿爱恨作交易的情况,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人。

在阶级斗争的年代里,爱与恨被推到了极点,要么恨谁,要么爱谁,不允许停留在中间地带。

如果选择了对错误路线的批判,必定会赢得来自正确阵营里的关爱与接纳,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自然法则在使然。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另类的爱恨转换,它是良性的绿色的,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伤害。

我把它比作粪土与鲜花的关系,把别人对你的恨用宽容和大度碾磨成促使自己奋发向上的肥力,而不是心存报复、以牙还牙,做到孔子所说的“以直报怨”,便可以让粪土与鲜花共处,化腐朽为神奇。

所有的爱与恨,只能在一个相关的利益圈里共存。

一旦这个圈子被打破或解体,爱与恨便失去了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前辈们的恩怨情仇,很少能在后辈之间长期延续下去;两国相敌,也终有久分必合的一天,时间会改变一切。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喜欢把自己的心,一半用来装爱,另一半用来装恨,塞得满满的,没有非爱非恨的平淡心,此时的亲昵很可能演变成彼时的仇恨,患得患失的心态,使其朝三暮四,爱恨交加,并乐此不疲。

我认为,如果把自己的情感线画成一个同心圆,奇迹是有可能出现的,世俗的爱恨情仇是可以超越的。

这是一种大境界,在许多伟人的身上就有过。

象毛泽东,不愧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蒋介石在他的心目中始终是一盘棋局上的对手,而非个人情感上恨之入骨的仇人。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才有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胜利。

反之,再看看明末时期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最后关头没有做到对爱恨牵绊的大超越,不得不遗憾地上演了一幕得而复失、功败垂成的历史悲剧、人生悲剧。

大凡大器晚成的人物,他们身上都具备这种爱恨归一的超然之德,就象老子说的那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山人的生活感悟》探讨人生,感悟生活,共话养生,闲聊文学,共同学习进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41916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