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研室如何促进学校发展

公共教研室如何促进学校发展,第1张

公共教研室如何促进学校发展 教研室下设专业如何管理

1、高校的教研室是按学科、专业设置的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学科型基层教学研究机构。

(一个基层机构)2、大中院校里培养研究生的地方,在理科院校中,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呆在该地方做课题、项目等。

该场所一般配备电脑、试验仪器等等。

(一个物理场所)3、中小学教研室:我国中小学教研室始建于1956年,是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承担当地基础教学业务工作的事业单位。

各级教研室(省、地、县)大部分是独立建制的单位,有些设置在教育学院或进修学院内。

经过多年努力各地基本建立了省、地市、区县、乡镇、校教研网络,并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研员队伍。

(一个行政机构)4、类似的概念还有教研组:即学校内研究教学问题的组织,规模比教研室小。

教研组的存在起先是为了让学校教师有一个较好的教学质量。

把同一教学任务的教师组织在一起,统一进度,集体备课,可以使大家上的课差不多,水平比较整齐,不至于好的好、差的差,差距很大。

慢慢地大家发现教研组除了可以管上课,还应该管教学质量。

比如,考试后的质量分析,为什么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案与过程,有的班级成绩好,有的班级成绩差,是学生学的原因还是教师教的原因?于是,教研组活动开始关注教师的上课。

先是教研组长听其他教师的课,后来发展到同一教研组内部的教师相互之间观课评课,最后发展出为了研究一个共同问题而开展的专题性观课评课,于是观课评课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

教研组的全称是教学研究小组,是学校与教师的研发机构之一,它不但是教师专业能力增进的重要舞台,还是教师形成专业归属感与学科崇拜的发源地。

根据现有资料,教育部于1952年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早就明确规定:“中学各学科设教学研究组。

由各科教员分别组织之,以研究改进教学工作为目的”,其任务为讨论及制定各科教学进度,研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尔后,教育部于1957年还颁发《中学教研组工作条例(草案)》。

显然,我国中学教研组是在学习苏联经验的背景下建立的。

按照《中学教研组工作条例(草案)》的规定,教研组工作的内容是:学习有关中学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指示;研究教学大纲(如今改为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工作钻研教育理论和专业科学知识;总结、交流教学和指导课外活动的经验。

时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小学教师和他们的教研组,有幸获得提高教学研究含量的新机遇。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兴起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潮流。

为此,在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由各级教育科研室直到学校的教育科研室构成的教育研究管理系统,并建立选题、开题、立项、中期检查、结题、专家评审及教育研究成果评奖的管理程序,从而使我国的教育研究别开生面。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研室(教学研究室),属于教育行政机构内部的职能部门。

其中省、市、自治区级的教研室,除编写教材、教学辅导材料之外,更是教育主管当局有关教学管理的“秘书”组织。

区、县级教研室主要参与学校教学指导与管理。

这类教学研究机构重在调查情况,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免带有就事论事的性质。

时至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使得原先的教学价值观念受到很大的冲击,促成教育研究系统的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系统的课程研究在学校教研组中合流的趋势。

从上述的文献中可以看出“教研室”有多重的含义,而我们平时所理解的“教研室”的概念更接近与“教研组”的概念(在中学)或者基层教学研究机构的概念(在高校)。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不同的,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继承好基础知识,同时全面发展学生自身。

而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显然不能拘泥于继承知识和发展学生这两个词上,原因是高校教师同时肩负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以及发展学科知识的双重任务。

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也需要关注其全面发展,但是这种关注逐渐走向次要地位,而对于学科知识的丰富和创造提到了首要位置,因为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但是归根结底都要归结于知识的不断创新。

因此从知识这个视角看,基础教育重在继承,而高等教育重在发展。

从学生自身的发展视角看,基础教育在于抓住“关键期”全面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而高等教育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生存的本领,同时不断引导学生挖掘生命的意义。

基础教研组的主要作用应该是研究教学,研究如何让学生有效的继承知识,研究如何让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因此对于教学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讲,基础教育教师的研究应当主要是教学法的研究。

当然在基础教育中也具备这样的条件,同一教研组的老师有共同的教学内容,这样更容易放大教研组的作用。

这一点在高等教育中就很难实现了,除非是在公共课的教学中,才可能出现老师们面临同一教学内容的情形。

那高等教育中就不研究教学只创造知识吗(这是目前高校教研室的现状)?我个人认为,我们在教学问题研究中还是应当有所作为的。

下面就来谈一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站在专业培养的高度研究教学高等教育是专业化教育,是围绕专业化培养展开的。

我们不好以课程为目标研究教学,但是我们可以站在专业培养的高度研究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集合教研室的力量认真研究本专业的培养计划。

搞清楚专业培养的几个基本问题。

比如就教育技术学专业而言如下几个问题需要研究:1、教育技术学是研究什么学问的?2、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将在哪些岗位谋职?3、教育技术专业应该学习哪些课程内容?4、课程内容与专业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何,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5、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么样的,也就是我们应该按照怎样的先后顺序来学习这些课程?6、所有的专业就是面向社会实践的,作为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技术专业如何在大学这个“象牙塔”里培养社会所需的实践智力?二、站在学科特色的高度研究教学虽然在大学中不好以课程为目标研究教学,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对于同一个学科,其内容是具有很大的聚合性的。

如果一个学科由不相干的零散知识组成,那么他们不能称其为“学科”,更无法据此培养我们的学生发展一个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专业”。

因此课程不同,但是相关性很高。

我们研究的问题可以不局限在一个课程的某些具体的问题,可以是在学科特色的高度研究教学。

比如针对教育技术专业而言,我们可以研究如下几类问题:1、教育技术学的理论课程教学法研究(可以分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几个专题开展教研);2、教育技术学的实践课程教学法研究(可以分别按照几个实践领域或者专业发展方向开展教研)。

何况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已经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光明的前景:教学的开展完全可以按照不同类型的知识有规律的进行。

三、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研究教学四、突破学校的圈子进行教研

松原市公共关系学校分配情况如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39508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1
下一篇 2022-10-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