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省温州中学校长

2018年浙江省温州中学校长,第1张

2018年浙江省温州中学校长 温州中学的校长

教海扬帆竞风流 ——记浙江省温州中学校长胡海帆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奉献、求真、创新构成了他教育人生的主色调,涵容了他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正因如此,他虽平凡,却有着不同凡响的人格魅力、超前意识和领导气魄,使百年老校——浙江省温州中学焕发出青春的朝气、勃勃的生机,掀开了引领温州教育未来的崭新一页。

2002年,省教育厅厅长侯靖方参加温中百年校庆并视察新校园后,无限赞叹:“新理念、大手笔、精制作!” 他是谁?他就是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浙江省温州中学校长胡海帆。

年轻的他为温州教育的发展身兼数职,兼任温州市第五十一中学董事长、温州市“数学家摇篮工程”理事长,温州市重点中学(十九所)校长联谊会会长。

从一名平凡的教师成长为当时最年轻的校长,从一所普通中学的校长成长为省一级重点中学的校长,为自己普通平凡的人生演绎了辉煌而有意义的成长历程。

他作为浙江省首批“名校长”培养对象,每当谈到自己,总是那么从容和充满自信。

一 初见胡海帆,往往会为他运动员般的挺拔身材而惊慕。

殊不知他踏上教坛的第一年,还真的当了体育教师。

1978年,胡海帆高中毕业后参加高考,以较高的分数被浙江师范学院数学系录取。

1982年,毕业分配到温州市第六中学(温州实验中学),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由于特长鲜明,加上体育教师紧缺,数学专业本科毕业的他,阴差阳错地当了一年体育教师。

笑谈这段经历,胡校长坦言在大学读书时,是学校排球队和篮球队的绝对主力、顶尖好手。

虽然爱好体育,而且教体育也得心应手,但是,他真正喜欢的还是当一名数学教师。

很快,他就如愿以偿了,带了两届学生。

那段时间,他的班主任工作卓有成效,学科教学成绩突出,受到全校师生的广泛好评,在年轻教师中脱颖而出。

他说,正是从那时起,才真正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人生价值,也因此决心扎根教坛。

1990年,已是温州第六中学教务处主任的他,调至温州第十一中学担任副校长,成为当时温州教育界最年轻的中学校长。

他分管教学工作,一干就是五年。

在任期间,他思想解放,勇于创新,首倡分层次教学,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很快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有力地扭转了学校招生工作的被动局面。

虽然年龄轻,但他以勤勉的工作态度、实干的开拓精神,赢得了全校师生的赞誉。

温州市第八中学是他走上校长岗位的第二站。

1995年起,他先后担任副校长、校长兼党总支书记。

作为一校之长,虽然肩上的担子重了,但改革的步子也迈得更大了。

面对教育教学质量要不断提高,学校师资青黄不接的局面,他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大胆改革管理体制,试行教师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

卓有有效的改革,为温八中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工作上日臻成熟的他,思路开阔,市场意识强,敢于采取各项改革措施,使学校在短短的几年里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2000年8月,胡海帆调任浙江省温州中学校长,开始了他教海远航中最具挑战的新航程。

回顾走过的近二十年路,胡海帆说:“不了解我的人都说我运气好,总能赶上机遇。

确实,我有幸赶上了好时代。

但事实上,每一次机遇对我来说都是挑战,都是压力。

我想,我之所以能够出一点成绩,为温州教育作一点贡献,只不过是当我面对压力时,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如何办好学校的思考以及为教育事业不懈奋斗而已。

” 二 “我两次想进温州中学,一次是初中升高中的时候,想来这里读书;还有一次是大学毕业的时候,想分配到温州中学工作。

结果,两个愿望都没有实现。

今天,我来了,到这里来当校长!……我将百倍努力并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胡海帆上任伊始,在第一次教工大会上的一席话,温州中学的老师们至今记忆犹新。

平实的话语,蕴涵着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折射出他从容不迫的信心、执着刚毅的品格和孜孜以求的进取精神。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要评价一所学校,首先要评价他的校长”。

走近胡校长,接触胡海帆,你就会感觉到到一种彼此之间的信任、一种感召力。

他坦诚、平和的态度,公正、公平的行为,以及总是尽力帮助教师解决困难的助人精神,令你不得不为之折服。

古人云,“公则生明,廉则生威”。

意思是说,管理者要有公正心、公平心,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树立威信,才能获得大家的信赖和拥护。

事实上,胡海帆就是这样做的。

在他心中,教师是学校的关键,每位教师、每个岗位都很重要。

他说,他所做的其实都是教师在做的事,能够为教师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是应该的。

话讲得很朴素,但却凸现了胡海帆的教师观。

宏观的、微观的,他都付诸行动,在点点滴滴中,让人无不感受到他的良苦用心。

为了改善教师的待遇,他不畏困难,多次向上级部门陈情;为了化解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他不厌其烦地做教师思想工作;为了让招聘教师安心工作,他不辞辛劳,四处奔波,妥善解决他们的困难,排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他关心教师的生活,调动社会资源帮助他们解决教师子女入托和求学等问题。

他关心教师的业务水平,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不惜代价、千方百计让他们继续教育或深造。

他的人格魅力可见一斑。

胡海帆特别爱才、惜才。

他能研究每个教师的特长,知人善用,人尽其才。

这是百年温中的造化。

正是他的努力,理想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提起胡海帆,新招聘的教师马玉斌感触颇深。

去年3月,马老师参加完市局人才招聘考试,匆匆离开考点准备返回老家,离开宾馆不到一刻钟,没料到胡海帆听课以后就想马上找他面谈。

开始电话联系不上,结果到处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联系上他,他才长嘘了一口气。

如今,这件事已经过了一年,马老师也因为工作表现突出提升为学校教研处负责人,但每一次说起这件细微小事,总是感慨不已。

面对这样一位校长,你说,谁又能够置若罔闻,裹步不前,工作懈怠呢?正是他的诚恳、威望和感召力,使全体教师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凝聚成了一个强有力的集体,使得学校的每一项教改措施都能得以顺利实施,使学校迈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三 瓯越大地,自古山水形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源远流长的温州中学,既记载着温州近代教育发展史,更展示着21世纪温州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现在,如果你想了解温州教育的发展情况,一定要到温州中学走一走,看一看。

当你流连于端庄恢弘的校舍群,徜徉于芳草碧波的校园里,你一定想象不到这所占地300余亩的一流新校园,是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建成的;一定想象不到这所投资2亿多的新校园,政府财政投入才2000多万元。

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教育奇迹,这与胡海帆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2000年8月,40岁的他带着市局的期待,带着创建一流学校的重托,奔赴了一个充满挑战的新岗位。

上任伊始,摆在他面前的是全市人民关注的两件大事:温州中学新校园建设和百年校庆筹备。

来不及沉浸于履新的喜悦,也没有心思陶醉于成功的欢乐。

他默默地勾画着未来温州中学的蓝图。

他认为,只有具备超前的意识,才会有超前的发展;只有具备了现代化的办学条件,才会有现代化教育的保障。

就这样,为了办一流的学校,在胡海帆的领导下,学校开始了肩负巨额债务的建设和发展之路。

2001年1月,新校园建设破土动工。

2002年8月,顺利搬迁;是年9月,迎来了2700名学生;10月,迎来了学校百年华诞…… 那是一个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日子。

浙江省温州中学在新落成的校园里举行了建校百年庆祝活动,宾朋四至,整个活动在隆重、祥和、圆满的气氛中推向了高潮。

他凭着踏实干练的作风和一股闯劲、拼劲,凭着坚定不移的改革意识和奉献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如今,温州中学新校园占地338亩,总投资2.2亿元。

七岛六桥,亭台水榭,设施先进,环境幽美,融生态型、园林式、现代化为一体,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独具匠心。

迁校不到半年,已接待来自海内外的参观团百余批次,成了温州教育发展的一张精致名片,引起了全国教育界同仁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四 一转眼,胡海帆在温州中学已经有两年多时间了。

每当人们赞扬他的功业时,他总是谦虚地说,自己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大事,只是为学校做了一些校长应该做的事。

但是,温州中学的老师都知道,自从胡海帆来了以后,学校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创办数学实验班,向全国招聘优秀教师,教科研成果越来越多,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教师队伍里,兼职的少了,无私奉献的多了;发牢骚的没了,潜心钻研的多了。

而更重要的变化,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作为一个现代型的校长,他勤于思考、勇于开拓、乐于探索,成就了他深邃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

在他的影响下,领导班子团结实干,教师群体奋发向上。

一个人,一个集体,总需要有目标。

领导班子在胡海帆的主持下,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准确定位,认真分析,缜密论证,根据“高起点、高规格、高品位”的总体原则,绘制了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未来五年发展规划—— 在新形势下,继承传统,走内涵发展道路:深入实施系列改革,引入新的竞争机制,激活现有教育潜能,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明确提出,学校要成为实践素质教育的示范性学校——丰富素质教育内涵,推进课程改革,优化教育行为,在省内外起实验性、示范性作用;学校要成为塑造创新型教师的学习型学校——强调合作性学习和反思性实践,树立“工作即学习”的学习观,有良好的校本师资培训机制,建设乐于奉献、优于教学、不断创新、适应未来的师资队伍;学校要成为培育高层次人才的开放性学校——营造宽松开放的环境(观念开放、资源开放),造就“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富于创造、适应发展”的高层次基础人才。

“这是温州中学建校以来最完整,最全面的规划”,温州中学的老师如是说。

胡海帆在管理上率先推出了全方位的内部体制改革。

施行教师教学评估方案和班主任工作评估办法,建立教育教学评价体制;修订结构工资制,体现“按劳分配、优质多酬”,取消统一福利;深化教师聘任制,“低职高聘,高职低聘”,评聘分离,改变职称一贯制;制定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因岗定人,不因人设岗。

学校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措施,有力地激发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机制。

在胡海帆的努力下,2002年学校成功实现了由走读制学校过渡到寄宿制学校。

他以身作则,发动教师“全员参与”管理,克服了实行寄宿制管理以来的种种困难。

现在,寄宿制办学模式正逐步体现出“素质教育为主题,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校园文化建设为特色”的良好态势。

胡海帆还具有长远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功能观。

他认为,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要推进教育创新,首先要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教师队伍,惟有此才有可能大批量地造就现代基础人才。

所以,他经常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学习活动,以促使教职员工转变观念。

他倡导科研兴校,以“开放式备课活动”、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式教学课题研究为突破口,营造宽松教学和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学校教科研再上台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全校教职工发表的论文有158篇,承担省市级课题共10项,论文评比国家级获奖的有20多篇,省级获奖的有45篇。

不断深化的教育教学改革,使温州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学科竞赛成绩名列前茅,高考重点上线率稳定在70%以上。

“他是一个锐意开拓的校长,他的脑子里总思考着各种的问题,筹划着各种方案。

”这是老师对胡校长开阔思路的中肯评价。

五 十年树木,百年数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胡海帆有着大局观,不急功近利。

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胡海帆不仅仅限于学校工作,还时刻关注着整个温州的教育,关注着10年、20年、甚至30年之后,我们到底培养了多少对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

他认为,温州一向有很好的数学传统,出了一大批举世瞩目的数学家,现在要把这种传统优势继续并发扬光大,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数学后继人才。

几年来,他多方奔走疾呼,最终有了今天“数学家摇篮”工程的启动。

在市人民政府及市教育局的支持下,“数学家摇篮”工程基金会一共筹募了200多万元。

天道酬勤。

尽管胡海帆面对荣誉,总是能躲就躲,能让就让,但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得到大家的承认。

作为省一级重点中学的校长、省名校长培养对象的他,2002年被授予“浙江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并光荣地当选为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谈起温州中学的发展前景,胡校长感慨万千,他说压力很大,不发展不行,现在正计划做几个国际教育项目:筹建学校国际教育部、创办7年制双学位课程班,举办“英语村”夏令营活动……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们相信,在胡海帆的引领下,温州中学将迎来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温州龙湾中学校长有没有姓欧阳,叫什么名字衡水中学原校长张文茂再添新职:承德文茂高中终身荣誉校长,你怎么看?

全国高考看河北,河北高考看衡水。

衡水中学能有现在的名声和影响,能有现在全国落地生根的趋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代校长的共同努力——太祖李金池和太宗张文茂。

用古代皇帝的庙号,来形容他们,并非不敬,只是想点出他们的关系和渊源。

我们为什么这么关注张文茂的新职新身份?我们之所以关注张文茂的新职位新身份,是因为衡水中学在李金池老校长手里,在1992到2004年起势,到后来李金池因为贡献卓越,被任命为衡水教育局局长,而他的接棒人就是张文茂。

从这点传承关系来讲,犹如《大秦帝国》里,李金池就像法家第一代开创者李悝,张文茂就像秦国之商鞅。

很多人在提到衡水中学时,经常把衡水中学、衡水一中、衡水二中,混为一谈。

在李金池老校长在位时,只有衡水中学这个公办高中,当张文茂当政时,衡水中学因为高人一等的升学率和清北名校的高名额,逐渐开起了分校,但衡水一中和衡水二中,这两个衡水系的分校,其实都是私立民办高中,张文茂就是最初的校长。

衡水中学原始资本的积累:李金池校长的内部挖潜衡水中学的奠基人,是极富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李金池,他在原来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国家建设百所示范性高中的春风中,拉来政府巨额资助,搞起了校园建设,并且确立了全体学生住校的封闭式管理,并且内部挖潜,激励老师和学生。

正是在这样激进的教育理念下,衡水中学取得了非凡的成果,清北录取率达到最高,也打出了衡中的名声,成为赵燕大地上屈指可数的超级中学。

衡水中学的飙升与扩张:四处出击,各处掐尖在2004年,李金池校长高升,走上仕途,接手人就是张文茂。

可以说,正是在张文茂的治下,衡水中学从河北的高中名校,裂变为中国大地上的超级高中。

其策略,就是效仿当年秦国自强称霸之策:远交近攻,外省建民办分校,省内掐尖其实,这里面有两个前提,一个是以衡水本地的生源质量,已经挖潜殆尽,这个在李金池校长时代已经出现;另外一个前提,就是中国高考其实类似于古代科举的乡试,河北考生只能在河北考。

于是在这两个前提下,衡水中学要做大,就必须在自己战力超强的情况下,在河北各地掐尖,让这些全河北的最优质生源,集中到衡水中学这个大熔炉里,经过三年的铸造,达到对于河北高考的近乎垄断。

张文茂离开衡水中学,实非其所愿,办分校是在延续其事业张文茂校长离开衡水中学,是在2018年,并且是在高考之前的前十天,曾经,教育局与张文茂续约到2022年的68岁,正常情况下,在大后年的衡水中学庆功榜上,我们还能看到张文茂校长的签名。

只是,衡水中学的成功,动了整个河北其他地区的奶饹,石家庄、邯郸、唐山这些地级教委纷纷向省厅投诉,但一直不了了之。

但是,衡水中学的扩张并非集中于省内的生源掐尖,更是将民办分校开到了全国各省,真正引来麻烦的那次,是在浙江。

浙江教育厅明确表示,不欢迎衡水中学,不认可衡水中学的教育模式。

对此,张文茂校长的回应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只是,他没有想到,他会在2018年高考之前的第十天,被衡水教育局勒令离开,真正走人的,是他自己。

结束语:当张文茂校长离开衡水中学之后,衡水中学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衡水中学的成功是建立于校内的精细管理和河北最优质的生源之上。

当掌舵者换人之后,衡水中学的模式和成功,还能延续多久,我们也都在看。

至于张文茂的新职,于他来说,是在发挥余热的聊胜于无罢了。

神话般的肥皂泡终将会破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39482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