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哭耗子假慈悲

猫哭耗子假慈悲,第1张

猫哭耗子假慈悲 猫哭耗子假慈悲?为何法国总统马克龙对英国脱欧成功深感伤悲?

对于英国的毅然离去,马克龙口中的“悲伤”显然不是“猫哭耗子假慈悲”,而是真实心态的流露。

道理很简单,原因也不复杂。

就一句话,有谁希望自己领导的“组织”被削弱呢?经济总量上,英国和法国不相上下;军力上,英法都是老牌军事强国;政治上,英法都是五常之一。

在全球的影响力上,英国甚至还要大于法国。

试想,这样的实力派国家“离家出走”了,显然在削弱欧盟这个“大家庭”的力量。

而作为欧盟的“双巨头”之一的法国,如果兴高采烈的话,那才是不正常的举动。

对于英国的脱欧,不仅仅是法国感到“悲伤”,就是其他欧盟国家其内心也是惋惜的。

1月29日,欧洲议会对英国脱欧议题进行了程序性表决(留也留不住),在议题通过后 全体与会人员同声唱起了“友谊天长地久”。

1月29日,在会见希腊总理米佐塔斯基时,谈起了英国脱欧话题,法国总统马克龙说“那将是个悲伤的一天”。

显然,马克龙是真诚的内心表达。

因为,走了英国,欧盟的力量必然会被削弱。

在力争成为世界一极的战略博弈中将会更加艰难。

不过,马克龙这句话似乎也道出了“无奈”。

因为,“天要下雨,姑娘要嫁人”,留是留不住的。

英国执意脱欧,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有经济因素,有政治考量,但最主要的是英国的战略选择出现了变化。

按照英国首相约翰逊的话说,虽然欧盟很优秀,也很有特质,但在发展方向上已经不适合英国。

英国这种战略选择上的变化,既有英国历史战略的诱因,也有对当今世界局势的判断。

从历史上说,英国一直对欧洲采取的是“离岸平衡”战略。

直白的解读是,当欧洲大陆可能出现一个过于强大的国家时,英国会介入进行遏制。

比如英法曾共同对德国进行过打压。

但是,英国同时又不愿过度的介入欧洲,更不愿和欧洲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

所以,在适当的时候,英国会选择离开欧洲一段时间。

而离开,也是遏制的一种。

突出的其实就是一个“平衡”。

英国对自己的战略一直有两条线。

一条是欧洲国家。

另一条是世界性。

这就注定了英国不可能在欧盟“平庸”下去。

英,法,德无疑是欧盟的“三巨头”,但是,近些年来,欧盟内部却逐渐形成了法德两国的“双头制”架构。

英国似乎被边缘化了!有种观点认为英国已经没落,所以“争不过”法德两国。

其实,英国之所以被边缘化,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英国并不是欧盟的创始成员国,自然底气不是很足。

二是英国和欧盟的融入度不强,比如英国一直保留着自己的货币,一直拒绝加入欧元区。

三是英国并没有用“力”去争。

因为,英国自撒彻尔夫人时期就有了“脱欧”之心。

基于英国的世界性战略国家定位,它自然会研判变换中的欧州及世界局势。

法德想通过欧盟这个平台而成为世界一极的想法是“路人皆知”。

而欧盟如果成为世界一极的话,必然会削弱美国在欧洲的存在感。

这就会导致美国的打压。

而身处欧盟的英国也会处于尴尬境地。

从英美两国的历史渊源以及英国人对自己的海洋国家定位来看,那显然也不符合英国的战略利益。

所以,英国的主流精英都希望英国能够尽早离开欧盟。

英国脱欧虽然有迎合美国之嫌,但也符合英国过去三百年一直奉行的“离岸平衡”战略。

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至今仍然算是个教育,科技和金融大国。

这是无可置疑的。

英国的大学水平,科研能力和金融体系是英国的三大优势。

而在经济总量上也是世界前七的水平。

所以,少了英国,欧盟被削弱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对于法国和德国这“欧盟双核”而言,其实是有苦说不出的“内心焦虑”。

再者,随着英国的离去,欧盟的未来也充满着不确定性。

这不是危言耸听!正如一些专家预言:英国很可能不是脱欧的最后一个国家。

苏联解体和华沙集团解散后,欧盟吸收了一些原东欧和原苏联国家。

尽管欧盟扩大了,力量也增强了,但由于基础和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也随之带来了欧盟内部的一些矛盾。

比如发展不均衡和欧盟的一些硬性福利规定,曾导致出现债务危机的希腊动了退出欧盟的想法。

而法德两国和俄罗斯的“眉来眼去”,也使波兰,波罗的海沿岸等东欧家生出了不满。

这些不满都可能会在未来成为矛盾激化或者退出欧盟的导火索。

所以,马克龙的一句“悲伤”里也难免会有对欧盟未来的忧伤之意。

没有英国的欧盟,如果在和俄罗斯或美国的任何一方博弈时,都将会处于劣势。

举个例子,北溪2是法德两国力主与俄罗斯开展的能源合作项目。

可是,一旦美国开始正式打压后,德法两国也就表现出了无可奈何。

所以说,确少了英国的欧盟,在世界性的博弈中将会显得捉襟见肘。

再者,欧盟是戴高乐时代建立起来的。

戴高乐曾想以此体现出法国在世界上的存在感,也有挥去“二战阴影”,独立建成游离于美苏两大集团之外的第三方势力之意。

因此,他曾数次拒绝英国加入欧盟。

原因就是戴高乐深知英国的“离岸平衡”战略。

如果英国加入的话,肯定会增加欧盟的分量。

但同时,如果英国一旦退出,对欧盟的伤害会更大。

果不其然,英国真的退出了!所以,马克龙对此感伤似乎也合乎情理。

1月29日,马克龙在接见到访的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时对英国退出欧盟无限感叹,他说英国脱欧“是令人非常悲伤的一天!"欧洲议会在29日召开全会,就英国脱欧举行投票,以压倒性多数的表决票数通过了英国脱欧协议,为英国脱欧铺平了道路。

在英国入欧和脱欧的关键时刻,法国人都表现出高度的理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由戴高乐任总统,英国三次提出加入欧共体(欧盟前身)都被法国一票否决,戴高乐说:只要我任总统,英国就别想加入欧共体。

英国政府斥责戴高乐对英国怀有偏见,欧共体所有成员都对法国表示不耐烦和不理解。

戴高乐则据理力争多次申明:英国加入欧共体的目的是为了享受待遇,而不会主动承担责任与义务;只会游离于利益与享受之间。

如今,正如戴高乐的预见,证明当年的法国总统是多么高瞻远瞩的政治家。

英国当年加入欧共体,也是在戴高乐退位之后。

1月31日,是英国正式退出欧盟的日子,欧盟会议室响起了《友谊天长地久》的歌声。

法国总统马克龙却非常伤感,马克龙并不是,猫哭耗子假慈悲,或许是回想起前辈戴高乐的话,法国的候任总统没有按照戴高乐当年的意见办,如果象戴总统一样坚持,也就不会出现英国脱欧的悲剧上演。

马克龙希望英国脱欧后继续维持与英国的关系,保护法国公民丶企业和农业。

马克龙表示,法国将在未来英国与欧盟的谈判中坚持原则,“不屈服于压力。

”马克龙的话,一语双关。

他既表现了法国是欧盟的领导者和创始国之一,更是说给所有欧盟成员国听的:欧盟不是菜园门,想进就进,想出就出,随便退出是要付出代价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39371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