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的这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翻译

《大学》中的这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翻译,第1张

大学》中的这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翻译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经过一番穷理尽性的功夫,物欲革除之后(物格),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知至);明理之后,起心动念皆是真诚无妄(意诚);起心动念真诚无妄,自然存心端正无私无偏(心正);身心端正无私,自然会好好地修养德行(身修)。

能够修养德行身体力行,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家齐);家庭经营得井井有条之后,才能够治理好国家(国治);国家的治理能够上轨道之后,才能进一步使天下太平(天下平)。

扩展资料: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37397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6
下一篇 2022-10-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