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计数公式

白细胞计数公式,第1张

白细胞计数公式 医学上白细胞计数公式是什么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 (一)原理 将全血用稀酸溶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充入血细胞计数池内,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内的白细胞数。

(二)方法 显微镜计数法 (三)参考值 白细胞计数 成人 4~10×109/L 新生儿 15~20×109/L 白细胞分类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5% 嗜碱性粒细胞 0%~1% 淋巴细胞 20%~40% 单核细胞 3%~8% (四)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 由于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率最高(50%~70%),因此它的数值增减是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关键。

(1)中性粒细胞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见于胎儿、新生儿,妊娠5个月以上白细胞增多可达15× 109/L,分娩时疼痛和产伤可使其进一步增高,如无合并10症于产后2周左右恢复正常;剧烈运动、严寒、暴热等刺激也可见白细胞增多。

以上一过性白细胞增多在去除影响因素后不久则可恢复正常,系边缘池内的白细胞过多地进入循环池所致,而持续时间较长的白细胞增多则与贮备池加快释放等有关。

②病理性增多 A.反应性增多 最常见于急性化脓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其白细胞总数的增高视感染范围、严重程度及机体反应性如何而有所不同.轻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正常,分类时可见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多>l0×109个/L并可伴轻度核象左移;重度感染时白细胞明显增高常>20×109个/L并出现明显的核象左移。

感染过于严重如感染中毒性休克或机体反应性较差时白细胞可不增高反而减低但伴有严重的核象左移。

严重的组织损伤如严重的烧伤、机械性损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塞等均可见白细胞增高,并可借此来区别心梗与心绞痛。

大量血细胞破坏内脏(如肝、脾)破裂或宫外孕破裂所致大出血,此时白细胞可迅速增高,达20×109/L,且可出现于血红蛋白降低之前。

急性中毒 见于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安眠药、有机磷等中毒;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也常见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多。

以上反应性白细胞增多常与边缘池内细胞过多释放入血且机体动用贮备池、成熟池乃至分裂池内的白细胞有关。

B.肿瘤性或持续性白细胞增多 常见于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者白细胞一般<100×109/L,分类时以原、幼粒细胞为主,而慢性型者白细胞常>100×109/L,分类时以中幼、晚幼以下各阶段粒细胞为主,并伴有较多的嗜酸、嗜碱粒细胞,此时须与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相鉴别。

(2)中性粒细胞减少 ①某些感染 见于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及病毒感染时如无并发症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②某些血液病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非白血性白血病,此时白细胞可< 1×109/L,分类时呈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非白血性白血病只有经骨髓检查才能确诊。

③慢性理化损伤度 长期接触电离幅射(如X射线等,或应用、接触某些化学药物、有毒物质(如氯霉素及含有机磷的农药等)。

④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因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减低。

⑤脾功能亢进 肿大的脾脏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过多的白细胞及分泌过多的脾素灭活了促进粒细胞生成的某些因素。

2.嗜酸粒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 (1)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 ①反应性增多 A.过敏性疾患 如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风疹、食物过敏、血清病等均可见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可>10%。

B.寄生虫病 特别是肠道寄生虫如钩虫、蛔虫感染等。

C.某些皮肤病 湿疹、天疱疮、银屑病、剥脱性皮炎等可见血中嗜酸粒细胞轻或中度增多。

D.某些传染病 一般急性传染病血中嗜酸粒细胞均减少唯猩红热时嗜酸粒细胞增多,可能系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活化补体的酶继而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

②肿瘤性或持续性增多 A.某些恶性肿瘤 尤其是淋巴系统的恶性疾患如何杰金病及某些上皮系肿瘤,肺癌时也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

B.某些血液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粒细胞可>10%,并可见其幼稚型;罕见的嗜酸粒细胞性白血病,其白血病性嗜酸粒细胞可达90%,出现较多的幼稚型,并可见形态学改变。

(2)嗜酸粒细胞减少 由于嗜酸粒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率较低故其减少多无临床意义。

在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时由于它抑制组胺合成可间接导致嗜酸粒细胞减少。

3.嗜碱粒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 (1)嗜碱粒细胞增多见于 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常伴嗜碱粒细胞增多,可达10%或更多。

②罕见的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嗜碱粒细胞异常增多,可达20%以上,多为幼稚型。

③骨髓纤维化和某些转移癌时也可见嗜碱粒细胞增多。

(2)嗜碱粒细胞减少 由于嗜碱粒细胞所占百分率甚低故其减少多无临床意义.于速发型过敏性反应如寻麻疹、过敏性休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应用过量以及应激反应等可见嗜碱粒细胞减少。

4.淋巴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 (1)淋巴细胞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 出生后一周的婴儿淋巴细胞可达50%以上,可持续到6~ 7岁,其后逐漱接近成人的数值。

②病理性增多 A.相对增多 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因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以致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增高。

B.绝对性增多 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等常见淋巴细胞增多;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恢复期亦可见淋巴细胞增多;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前者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后者则以白血病性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并均可导致白细胞总数增高.白血病性淋巴肉瘤时多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

(2)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和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之后,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5.单核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 (1)单核细胞增多 ④生理性增多 出生后二周的婴儿血中单核细胞增多可达15%,儿童亦可较成入稍高。

②病理性增多。

A.某些感染 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均可见单核细胞增多.活动性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肺结核、粟粒性结核等单核细咆百分率可明显增高,可达30%以上而使白细胞总数可达20×109 /L B.某些血液病 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可见一过性单核细胞增多;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单核细胞也可增多;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时白细胞总数增高且出现大量原始、幼稚单核细胞,成熟单核细胞亦可增多。

(2)单核细胞减少的意义不大。

(五)白细胞计数的注意事项及质量保证 1.注意事项 (1)关于白细胞计数的参考值(4~10)×109/L为耳垂血测定的结果,指血或静脉血则参考值下限较低为(3.5~10)×109/L。

(2)白细胞数量太低时(<2×109/L),可加大计数体积或增大取血量,白细胞数量太高时应加大稀释倍数,换算后得出结果。

(3)白细胞稀释液不能破坏有核红细胞,如病理情况下外周血中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时可使白细胞计数结果偏高,因此应减去有核红细胞部分,计算公式如下 实际白细胞数/L = 100————————————×校正前白细胞100+分类100个白细胞过程中所见有核红细胞数 2.质量保证 (1)严恪 *** 作规程、减少技术误差 ①耳垂血计数结果高于指血,且数值易于波动故一般不用耳垂血计数。

②避免 *** 作不正规或不熟练所带来的随机误差。

③减少或避免因所用仪器(如微量吸管、计数板、盖玻片等)不规范所造成的系统误差。

(2)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

白细胞计数偏低是怎么回事?

我们都知道,血常规是在临床上最基本的检验之一。

血常规中,白细胞、中性粒、淋巴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是经常会看到的几项指标,升高或者降低对临床提示比较重要。

那么白细胞计数偏低代表什么呢?如果周围血液的白细胞低于4×109/L以下,称为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成分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一般中性粒占主要成分,所以大多数情况下白细胞减少是因为中性粒减少所导致。

一般白细胞减少的原因有:比较常见白细胞相对性减少,因为病毒感染、伤寒就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可能会升高;也有一部分是因为药物引起来,比如抗肿瘤药物、解热镇痛药等会引起粒细胞减少,如果这种情况需要立即停药。

如果白细胞的计数在3.5×109/L以上可以观察,多饮水,增强抵抗力,继续监测,暂时不用吃药。

如果的确比较低,出现粒细胞减少、粒细胞降低得非常明显,需要进一步筛查限定式分类寻找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36589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4
下一篇 2022-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