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若辱

大白若辱,第1张

大白若辱 你是如何理解,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这句话的?

语出老子《道德经》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类。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贞若渝。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惟道、善贷且成。

老子把道德从不同多角度分成四种:“上德”“广德”“建德”“质德”。

“广德若不足”,是说大德之人,虽功德无量,但总觉得不足,心如宇空,量如大海,心始终空静如虚,不显露智慧,似若愚顽者之智慧不足。

有德者不以一技之长而逞名,宁以德之不足为己病,不以德之有余为己功。

功虽日进,而不自以为进;善虽有成,而不自以为成;功行已深,仍感有缺。

大德广而无边,却默藏不露,谦虚自处,总是感到自己德行不足。

故曰“广德若不足。

” “建德若偷”,“建德奋勇精进,然其心总觉得德行不足。

德虽已厚,仍觉其薄;功行已深,而不自以为深。

兢兢业业,谦以自牧。

有德从不炫耀于人,总觉得自己不足。

内心自性虚静,故待物必简。

老子的道德观,讲的是自身内心的修炼,“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一个有道德的人,为善不欲人知,因为他不求名、不求利,更不望回报;如果做了一点好事,还要人家来宣扬,那就与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得太多了。

老子把德分为四种:"上德,广德,建德,质德。

其中,广德若不足,可理解为:正是因为上士功成而不居,永远不满足,虽然德广,们的然觉得不足,才能道冠古今,德化于世。

建德若偷,可理解为:修道立德,是自然而然,不求人知,不去张扬,因而偷偷地去做,生怕被别人知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36586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4
下一篇 2022-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