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第1张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孔子从叶国到蔡国的路上遇到的隐士是谁?

关于孔子“从叶国到蔡国的路上遇隐士”是《史记*孔子世家》说的,《论语》对《史记》说的这两次遭遇也有记载,但有差异。

先看《史记*孔子世家》的相关内容:[原文]36明年,孔子自蔡如叶①。

叶公问“政”②,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③。

”他日,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④!”[原文通释]36第二年,孔子从蔡国到了叶地。

叶公向孔子询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治国在于使远方的来投奔使近处的归顺。

”又一天。

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

孔子听说后说:“仲由,你为什么不回答说‘他做人,学习道理不知疲倦,教导人不厌烦,发愤学习得忘记了吃饭,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就要到来了’如此而已!”[注释]36①叶:音Shè,地名,当时是楚国的地方。

②叶公问“政”:叶公询问“怎样治理国家”。

政,怎样治理国家,治国之策。

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楚国的大夫。

他的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为叶尹,因而得此称呼。

③政在来远附迩:治国在于使远方的来投奔使近处的归顺。

来,使……来投奔。

附,使……归附。

迩,近。

④云尔:如此罢了。

叶公问孔子的一段文字,与《论语·述而》第19章略同。

[原文]37 去叶,反于蔡。

长沮桀溺耦而耕①,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②。

长沮曰:“彼执舆③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然。

”曰:“是知津矣。

”桀溺谓子路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

”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④?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⑤!”耰而不辍⑥。

子路以告⑦孔子,孔子怃然⑧曰:“鸟兽不可与同群⑨。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⑩。

”他日,子路行,遇荷蓧丈人⑪,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⑫。

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

”复往,则亡。

[原文通释]37孔子离开叶地回到蔡国,在路上遇见满身泥水的高个子和满身泥水的魁梧者并肩合作耕田,孔子认为他们是隐士,让子路向他们打听渡口。

高个子说:“那个拉着马缰的人是谁?”子路回答说:“是孔丘。

”高个子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高个子说:“这是个知道渡口的人。

”魁梧的人问子路:“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

”魁梧的人说:“你是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

”魁梧的人说:“动荡不安的天下到处都这样,你们谁能来改变它?况且与其跟着那躲避人的人,还不如跟着躲避乱世的人呢!”继续不停地耕田。

子路把这些话告诉给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不能与鸟兽在一起生活。

天下如果行正道,我就不参与变革了。

”一天,子路走在路上,遇到一位用棒子挑着农具的老人。

子路说:“您看见过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四肢不勤劳,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把棒子插在土中开始耕作。

子路把这个经过告诉给孔子,孔子说:“这是位隐士。

”再到那里去看时,老人已经走了。

[注释]37①长沮桀溺耦而耕:满身泥水的大个子和满身泥水的魁梧者并排耕地。

长沮桀溺,满身泥水的大个子和满身泥水的魁梧者。

这是在泥水中从事劳作的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长沮、桀溺都是形容人的形象。

长沮,大个子满身是泥。

长,个头高大。

沮,沮洳(jùrù),泥水润泽的地方。

桀溺,身材魁梧满身是泥。

桀,同“杰”,身材魁梧。

溺,身浸水中。

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看起来两人是在水田劳作。

耦,音ǒu,各执一耜(sì),左右同时 *** 作。

②问津焉:向他们打听渡口。

津,渡口。

焉,兼词,向他们。

③执舆:手拉马缰绳。

④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动荡不安的天下到处都这样,你们谁能来改变它。

悠悠,《论语》作“滔滔”。

而,同“尔”。

以,动词,来。

易,改变。

⑤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你与其跟着那避开坏人的人,哪里如跟着彻底避开乱世的人好呢。

与其……岂若……,表示取舍关系的关联词,辟,同“避”。

⑥耰而不辍:埋头耙地不再理子路了。

耰,音yōu,平整土地的农具,用作动词,耙(bà)地。

⑦以告:以之告,把这些话告诉孔子。

⑧怃然:怅然、失望的样子。

⑨鸟兽不可与同群:不能与飞禽走兽同群,意思是不能同隐居山林的人为伍。

⑩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我孔丘就不努力来改变它了。

与,参与。

易,改变。

“长沮桀溺耦而耕”这段文字《论语·微子》第6章有记载,但文字有差异。

⑪荷蓧丈人:荷蓧,用棒子挑着农具的老人。

荷蓧,用棒子挑着农具。

荷,音hè,肩扛着。

蓧,音diào,或读“dí”,古代一种竹编的农具,可能是耘田用的,也可能是装种子用的。

丈人,男性老人。

⑫植其杖而芸:插起那根棒子就耕作。

植,把棒子插进土里使站立。

杖,棒子。

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就”。

芸,同“耘”。

子路遇荷蓧丈人一段《论语·微子》第7章有记,但比这里的文字多。

再看我对这两章《论语》的解读:18.6.[原文]长沮桀溺耦而耕①。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②。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③?”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④也。

”曰:“是知津矣⑤!”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⑥,而谁以易之⑦?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⑧!”耰而不辍⑨。

子路行以告⑩,夫子怃然⑪曰:“鸟兽不可与同群⑫,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⑬!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⑭。

” [原文通释]满身泥水的大个子和满身泥水的魁梧者并排耕地,孔子经过这里,让子路向他们打听渡口。

满身泥水的大个子说:“那牵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大个子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大个子说:“这个人知道渡口的。

”子路向满身泥水的魁梧者打听。

魁梧者说:“你是谁?”子路说:“本人仲由。

”魁梧者说:“这个鲁国孔丘的徒弟吗?”子路说:“对。

”魁梧者说:“滔滔泛滥的大水之类的事物天下都这样的,你们谁能改变它?况且你们与其跟随躲避坏人的人,哪里如跟随躲避乱世的人好呢!”说完就埋头耙地不再理子路了。

子路走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

孔子失望地说:“不能与飞禽走兽同群,我不做这样的人又有谁来做这样的人呢!天下如果行正道,我孔丘就不努力来改变它了。

” [注释]①长沮桀溺耦而耕:满身泥水的大个子和满身泥水的魁梧者并排耕地。

长沮桀溺,满身泥水的大个子和满身泥水的魁梧者。

这是在泥水中从事劳动的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长沮、桀溺都是形容人的形象。

长沮,大个子满身泥。

长,个头高大。

沮,沮洳(jùrù),泥水润泽的地方。

桀溺,身材魁梧满身泥。

桀,同“杰”,身材魁梧。

溺,身浸水中。

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看起来两人是在水田劳作。

耦,音ǒu,各执一耜(sì),左右同时 *** 作。

②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向他们打听渡口。

问津,询问渡口。

津,渡口。

焉,兼词,向他们。

③夫执舆者为谁:那个手拉缰绳的人是谁。

执舆,即执辔(pèi)。

④是:对。

此“是”已经与今天的是判断用法相似了。

下面的“是鲁孔丘之徒与”中的用法与此近似。

⑤是知津矣:这个人知道渡口的,这是个知道渡口在哪的人,意思是孔子学问丰富,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

是,这。

⑥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滔滔泛滥的大水之类的事物天下都这样的。

滔滔,本指水周流的样子,这里形容天下动荡。

这是一个判断句式,基本句型是“……者,……也”。

皆,都。

是,这样。

⑦而谁以易之:你们谁能来改变它。

而,通“尔”,你,你们;下一个“而”义同。

⑧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你与其跟着那避开坏人的人,哪里如跟着彻底避开乱世的人好呢。

与其……岂若……,表示取舍关系的关联词,辟,同“避”。

⑨耰而不辍:埋头耙地不再理子路了。

耰,音yōu,平整土地的农具,用作动词,耙(bà)地。

⑩子路行以告:子路走回来把二人的话告诉了孔子。

以告,以之告,把这些话告诉孔子。

⑪怃然:怅然、失望的样子。

怃,音wǔ。

⑫鸟兽不可与同群:不能与飞禽走兽同群,意思是不能同隐居山林的人为伍。

⑬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我不做这样的人又有谁来做这样的人呢。

非,不做。

斯人,这样的人,指济世的人。

斯,代词。

徒,一类人。

两个“与”都同“欤”。

而,又。

谁,用作动词,谁来做。

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我孔丘就不努力来改变它了。

与,音yù,参与。

易,改变。

[解读与点评] 对“鸟兽不可与同群”一句可以这样理解:鸟要自由自在地飞,那就任它飞吧;兽要回归山林,那就让它回归吧。

我孔丘不是这样的人,不能与他们为伍。

读本章可以获取这样几个信息:一是孔子周游列国时很辛苦,从游的弟子也不容易;二是当时已经有水田,在水田劳作比旱田要用力,适宜于合耕;三是孔子在当时很有名气,连隐士都知道他;四是当时社会的确动荡不安,人们对社会这种状态有看法;五是下层社会对孔子的做法不理解,甚至是抵触的——不告诉渡口就说明了这一点;六是孔子有积极的入世从政愿望,他要改变天下的混乱局面。

同“楚狂”一样,满身泥水的大个子和满身泥水的魁梧者也是姓名不可考的隐者,他们的处世态度多少有些后来的道家味道——消极避世,这与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积极入世的孔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积极入世尽管不见得能够实现,也可能不见得有好的结果,但想消极避世可能吗?实际上,长沮桀溺自诩的“辟世之士”是不成立的,谁能完全与世隔绝呢!我想今天如果想与世隔绝更是不可能的,即使孔子那个时代,包括那以后陶潜生活的时代,完全与世隔绝也是不可能的。

18.7.[原文]子路从而后①,遇丈人②,以杖荷蓧③。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④!”植其杖而芸⑤。

子路拱而立⑥。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⑦。

见其二子焉⑧。

明日,子路行以告⑨。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⑩见之。

至,则行矣⑪。

子路曰⑫:“不仕无义⑬。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⑭,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⑮!欲洁其身而乱大伦⑯。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⑰。

道之不行⑱,已知之矣。

” [原文通释]子路跟随孔子出行却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棒子挑着农具,子路问道:“您看到我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作,五谷分不清。

谁是老师!”插起那根棒子就耕作。

子路拱着手站着。

老人留子路过夜,杀鸡做黄米饭给子路吃。

在他们家见到了老人的两个儿子。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个经历告诉给孔子。

孔子说:“这个是隐者啊。

”让子路返回去看他。

子路到了他们家,老人已经走了。

子路说:“不出来做官不合道义。

长幼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间的道义怎么能说废弃就废弃!要使自身清静却破坏了重要的伦常。

君子做官是履行那君臣的道义。

正道不畅通,早已知道了。

” [注释]①子路从而后:子路跟随孔子出行却落在了后面。

从,跟从,指跟从孔子出行。

而,却。

后,用作动词,走在后面,落在后面。

②丈人:老年男性。

③以杖荷蓧:用棒子挑着农具。

杖,拐杖,棒子。

荷,音hè,肩扛着。

蓧,音diào,或读“dí”,古代竹编的农具,用于耘田的读“diào”,用于装种子的读“dí”。

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四肢不劳作,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

⑤植其杖而芸:插起那根棒子就耕作。

植,把棒子插进土里使站立。

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就”。

芸,同“耘”。

⑥子路拱而立:子路拱着手站着。

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⑦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老人留子路过夜,杀鸡做饭给子路吃。

止,使……停止,使……留下。

宿,住宿。

为,做。

黍,音shǔ,黏小米。

食,音sì,给……吃。

⑧见其二子焉:在他们家见到了老人的两个儿子。

见,见到。

其,他的,老人的。

焉,兼词,于之,于是,在老人的家里。

⑨明日,子路行以告: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个经历告诉给孔子。

明日,第二天。

以告,是“以此告之”的省略,把这个经历告诉给孔子。

⑩反:同 “返”。

⑪至,则行矣:子路到了他们家,老人已经走了。

这句省略了主语“丈人”。

则,已经。

行,走。

⑫子路曰:子路说。

子路的一番话应该是对老人的儿子说的。

⑬不仕无义:不出来做官不合道义。

仕,用作动词,做官,出来做官。

⑭长幼之节不可废也:长幼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

节,礼节。

废,废弃。

⑮如之何其废之:怎么能说废弃就废弃,怎么能废弃。

如之何,为什么,怎么能。

⑯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要使自身清静却破坏了重要的伦常。

洁,使……清洁。

乱,扰乱,破坏。

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伦常。

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君子做官是履行君臣的道义。

这是一个判断句,基本句型是“……也,……也”。

之,放在主谓短语“君子”与“仕”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

仕,用作动词,做官。

行,履行。

其,那,指君臣之间。

⑱行,推行,实行。

[解读与点评] 从“子路拱而立”中用“拱”字看,本章可能是孔子再传弟子补记的。

《为政》第1章“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的是“共”。

抑或围绕之“拱”与拱手之“拱”当时有区区别?“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本来是很好理解的词语,是指谁说的,过去已有比较明确的说法。

这话是“丈人”与子路对话中出现的,虽然没有主语,却是“丈人”冲着子路的问话而答。

“丈人”刚刚来到田间,干着活,或许根本没有看到孔子一行,当子路向他打听看没看到“夫子”,“丈人”或许本来就对“夫子”之类的人有些反感,因此有些不耐烦:“‘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也配称夫子!”于是才说“孰为夫子”。

实际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所指的正是子路要打听的“夫子”,可能是专指孔子——如果子路在打听时明确地说了孔子的话,也可能是指冠以“夫子”之名的一类人。

现代人有个俗语叫“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话,不像是指子路说的。

如果是指责子路,子路不会“拱而立”的。

有一个阶段,人们曾经认为老丈说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这是牵强附会的解释,是在往孔子头上栽赃,孔子轻视体力劳动不假,但他年轻时也做过许多低贱的工作,“四体”还是勤的;在农业时代,他作为知识分子,知识面很广,特别是《诗经》中记载了许多农业知识,他即使没有做过农活,六十多岁了五谷应该能区分出来。

尽管丈人说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样不太恭敬的话,但丈人对子路还是很客气的,不但留宿管饭,而且是“杀鸡为黍”,这是高礼节的待客之道。

“见其二子焉”,一定有引见的程序。

“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并“见其二子焉”这个过程中,子路与“丈人”一定有所交流,后面子路对“二子”说“丈人”的一番话当是针对交流中“丈人”的态度而言。

丈人能说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样的话,既表明了他的态度,也表现出他至少是一位很有思想和学识的隐士,所以子路才规劝他出来做官。

子路再次返回,“至,则行矣”,也未见得是“丈人”刻意回避子路,丈人怎么能预测到子路会再来呢?丈人为什么要躲避子路呢——“行”,走也,未见得是离家远走,种田、采药等等,“丈人”也要维持生计啊!子路是一个很认真的人,“丈人”“止子路宿”时,子路大概没有表达清楚劝丈人出来做官的观点,但当向老师汇报后得到老师的“指示”再返回时,虽然没有能再见到“丈人”,他还是把该说的话说了——大概是对丈人的两个儿子说的:要履行君臣间的道义,出来做官,“行其义也”,不能只顾自身清静。

其实,子路的一番话是没有多少说服力的,特别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明知不可为,却偏要人家去为,估计不会说服“丈人”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已经成为成语。

以上内容均出自本人(陈广逵)《〈论语〉通释、解读与点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36424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