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 请罪300故事

负荆请罪 请罪300故事,第1张

负荆请罪 请罪300故事 怎样把负荆请罪改写成故事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

廉颇因此心中不快,居功自傲,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

蔺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

相如的门客便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

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依你们看来,是廉将军厉害呢,还是秦王厉害呢?”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了。

”蔺相如说:“对了,秦王这样威焰万丈,我却在朝堂上斥责他,侮辱他的臣子们,难道我就单独害怕一个廉将军吗?不过我想,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正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啊,如果两个老虎相搏斗起来,那情势发展下去,一定不能一起生存,这正合秦国的心意,我对廉将军一再退让,正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抛在脑后啊!” 蔺相如这番话,使他手下的人极为感动。

相如手下的人也学习蔺相如的样子,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

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更觉得自己十分惭愧。

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相如家请罪,并沉痛地说;“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真想不到丞相对我如此宽容。

” 蔺相如见廉颇态度真诚,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坐下,两人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

蔺相如多谋善辩,胆略过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善于人和,不畏强暴,出使秦国,留下了流芳千古“完璧归赵”的故事。

他为了国家利益,忍辱负重,使大将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的典故为历代人们所传颂。

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100)字为什么请罪要负荆?

我们大家如果做了错事,赔礼时往往会用到一个成语,那就是“负荆请罪”,但很多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负荆请罪”是什么典故呢?列位请听我慢慢道来。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国大臣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

廉颇:赵国大将;蔺相如:赵国丞相。

两人一文一武,同为赵国股肱大臣。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盟有功,被封为上卿,位上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认为他仅凭口舌侥幸成功僭登大位,不如自己一刀一q博得的功名。

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此事后,尽量回避、容让而不与其发生冲突。

当时邯郸有一条小巷,两人上朝都要从此经过,有一天当头碰上,蔺相如二话不说,分咐转头从另一路走,这就是千古闻名的回车巷。

蔺相如的门客认为他是惧怕廉颇,蔺相如问“廉颇与秦王谁更威严?”门客答“不如也”,蔺相如如是说“秦王之威,我尚叱于庭、辱其臣。

我独惧廉颇焉?我之所以容忍、退让是因为我把国家放在前后,个人私怨放在后面啊”这话传到廉颇那里,廉颇幡然悔悟、深感有罪,于是“肉坦负荆”致蔺相如门前谢罪,蔺相如一见,连忙扶起,两人相视而笑,冰释前嫌,遂为刎颈之交。

这就是“负荆请罪”的故事,也称“将相和”。

一个人做了错事不可怕,怕的是死不认错,一错再错。

诸如认为如何呢?

荆条本来就是打人用的。

荆条打人有什么好?第一,打得痛,第二,不伤筋骨。

所以,荆条打人比较善意,不像大堂上的竹杠或木板,打得人皮开肉绽。

荆条一般用在家法。

后辈有错,由长辈来惩罚。

有时长辈架子大的,还要由后辈自己呈上荆条,方便长辈来打。

荆条并不重。

廉颇负荆,那其实只是一个象征。

负荆,即把它背在背上,这样来表示很慎重,很严肃。

其实,以荆条的重量,以廉颇的力气,只须两根手指就可以轻轻捏着一直捏到蔺相如家里去。

但是,如果是那样,我们现在读到的成语就不是“负荆请罪”,而应该是“拈荆请罪”了。

荆条的样子,一般如小指粗细(粗了就不叫“条”,叫“棍”),比较柔软,比较粗糙——这是真实的荆条。

当然,后来人们请罪就不用真正负荆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36393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