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革命故事

感人的革命故事,第1张

感人的革命故事 感人革命故事令人感动的革命故事感人革命故事革命烈士的感人故事

革命故事两则 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

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 *** 心。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

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

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

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

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 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

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

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

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太阳离西山只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

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这回捉到了!”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

她抬头一看,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红军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笑。

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她觉得很面熟,但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

二婶一下就认出来了:“呀,这不是毛主席吗!” 二婶拉着毛主席坐下,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说:“毛主席,你来沙洲坝不久,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呀!” 毛主席喝着茶,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问她们:生活有没有困难?代耕队耕的田满意不满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一直谈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

杨大娘拗不过,只好答应了。

毛主席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

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

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

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

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

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求一篇感人的革命故事,谁的都行,必须感人,快,谢!战争时期发生过哪些让人感动的故事?

比起外国大片里渲染的各种战争年代的“人性”故事,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几则从来没有搬上银幕的“小故事”,点点滴滴,却同样不容遗忘,惹人动容!一:和亲公主回家公元前51年,即汉宣帝甘露三年,晨曦中的大汉长安城,就已是一片肃然:大街小巷都早已打扫干净,庄重的车马仪仗,早已在数里外的驿道上恭敬等候。

甚至大汉天子汉宣帝,也已然一身正装等待觐见。

一切的典雅隆重,足以与之前迎接匈奴单于呼韩邪媲美。

但这一次迎接的,却是一位比归顺大汉朝的匈奴单于还要特殊的人物:大汉朝的女儿,五十年前远赴西域乌孙和亲的解忧公主,今天回家了。

作为曾经挑起七国之乱的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公主,这个自幼在外界歧视目光长大的姑娘,却在二十一岁那年时,慷慨接下了和亲乌孙的使命,从此离乡背井远嫁乌孙国。

她接下来上演的,却是堪比西汉外交家张骞的纵横神迹:一开始只是乌孙王的右夫人(小老婆),受尽冷落歧视,智慧手腕却源源不断使出,轻松放倒宫里宫外各路敌人,霸气把持了乌孙大权,终于将战略位置至关重要的乌孙地区,变成西汉王朝追杀匈奴的桥头堡。

公元前65年,解忧公主更以其高超谋略,协助汉军打赢了与匈奴争夺西域的关键大战——车师大战。

在战后解忧公主五十六岁寿辰的饮宴上,汉军将领常惠百感交集,当场带领着众将向公主高歌祝寿:群山环抱着你啊,美丽的赤谷都城,有目共睹啊,汉家和亲的公主,各个沥血呕心……但对于此时的解忧公主来说,类似的颂歌,甚至权位荣耀,她早已心如止水,心中唯一盘旋的强烈念头,却是回家!她不止一次给汉宣帝上书,表达了年老归国的愿望,书中字字句句,两千年后再读,依然句句断肠: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

以西汉一些野史记录,书信送入长安城。

汉宣帝刘洵,这位早年在民间历经寒苦却从未叫苦的传奇帝王,读罢也潸然泪下。

终于,公元前51年,七十一岁的解忧公主如愿以偿,带着三个孙儿踏入了长安城。

那天长安城百姓家家出动,争相目睹公主的车马队伍。

这个荣耀时刻,不止属于解忧公主,更属于一百多年里,那么多为大汉朝的和平安宁,离乡背井的公主们!二:化敌为友的袍泽宋辽战争二十五年,谁是宋军里的头号战神人物,当属多次吊打辽国精锐的战将李继隆,那谁又是和李继隆最不对付的将军?当属裴济!裴济,唐朝宰相裴耀卿的八世孙,出身名门的贵公子,却更有一副硬汉脾气,对李继隆更是一百个瞧不起,早年常吐槽李继隆能力平平,就靠着皇帝大舅子的身份躺着升官。

后来李继隆在君子馆战役里用兵保守,导致辽军险些长驱直入,更惹得裴济看不惯,大骂李继隆孬种怂包。

可李继隆又哪是吃亏的人?二人来来往往斗了几回,掐的十分热闹!可988年的唐河大战,却叫这对冤家,瞬间变成一条绳上的蚂蚱。

辽国八万大军压境,且都是精锐的铁林大军。

宋军是打是撤?急红眼的宋太宗不出意外,又送来了坑爹的阵图,眼看大军就要在宋太宗瞎指挥下被辽军吞掉,却见一直被裴济骂怂包的李继隆,淡然说出慷慨豪言:往年河间(君子馆)不即死者,固将有以报国家耳。

这是这支宋军,第一次重新认识李继隆,这也是直脾气的裴济,再次认识李继隆。

然后就是宋军整齐列阵,一万宋军向八万辽军发起决死逆袭,以人人杀到血染战袍的代价,斩首辽军精锐一万五千人,是为宋辽战争史上经典以少胜多大捷:唐河大捷!而在这场大战尘埃落定后,喘一口气的宋军将士们,竟看到了奇特一幕:裴济与李继隆,这对常年的冤家,此时此刻却手挽着手诉衷肠,一片百感交集 。

这一对冤家从此时起,成了一生相知的好友!如果说有一种情怀,可以超越脾气性情恩仇,那就是战场袍泽的生死与共!三:感动北京的仆人家书万历二十七,即1598年1月,是震惊东北亚的万历朝鲜战争尘埃落定时。

北京城街头流传的,却是一封催人泪下的家书:《家人旺八续报》。

这封家书,是殉国于露梁海战役的大明副总兵邓子龙将军家的家丁旺八所写,内容也看似平淡,只是记录邓子龙将军的一些身后琐事,然而却在北京城一夜爆火,几乎到了人人传颂的地步。

因为家书的主人公邓子龙,这位为国捐躯的战将,此时此刻,正陷入到无端的谩骂风波里。

性情朴实敦厚的邓子龙,一生只知为国血战,却从不知抬头讨好长官。

因此多年以来,也就不入朝中言官的法眼。

诸如徐观澜丁应泰等言官们,更把他视为眼中钉,造谣说邓子龙贪污腐化,甚至就在邓子龙血沃沙场后,明朝兵可给事中张辅之,更说出一句混账话:功无足赎,即死亦何辞!一位打出国家战场大捷,为大明浴血捐躯的忠勇将军,得到的却是这样的谩骂,然就在这时,悲愤的邓子龙家丁旺八,以一封投书北京的家书,证明了邓子龙的清白!就是这封家书里,旺八告诉京城养尊处优的官员们,他的主人邓子龙一生清贫,随葬品只有几件简单的盔甲,平日吃食都与普通士兵无二,由于一生积蓄用来贴补军饷,老将军竟连遗骸归葬的钱都没有。

正是这一篇泪奔的家书,给邓子龙恢复了荣誉:明朝给予了他隆重的表彰,英魂得以安息!刻薄对待英雄的王朝,最终都会遭到被历史抛弃的下场。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江浙一带,曾出现过一位善使双q的女人。

她带领着自己的手下,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

不但多次和装备精良的日军正面交手,丝毫不落下风,还击沉了日军的舰艇。

她就是被当时的海外媒体称为抗战“双q老太婆”的黄八妹(不过那时候她实际上年纪并不大)。

那么,黄八妹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她在抗战中又有着哪些感人的事迹呢?(黄八妹戎装照)黄八妹原名百器,小名叫做翠云,1906 年出生于江苏金山黄姑塘边扶王埭。

家中共有兄弟姐妹13人,她是唯一的一个女儿,又排行老八,所以被人叫做“八妹”。

八妹从小就被父母视作掌上明珠,也被众多的哥哥们小心呵护着,集全家宠爱于一身。

但凡家里有好吃的,父母总是最先想到她,难得的一件新衣服,八妹也总是第一个穿上。

更让其他兄弟羡慕的是,八妹还拥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

但生逢乱世,加上家里人口太多,没上几年学的八妹还是失学回家了。

为了维持生计,父亲不得不铤而走险干起了贩卖私盐的生意,小八妹就成了父亲的得力帮手。

金山的盐场历史悠久,所产的盐晶莹透亮、色白如玉,而且杂质少、易溶化、味道鲜。

所以这里出产的盐深受盐商们的喜欢,销路也一直不错。

因此,很多人都盯上了贩卖私盐这条生财之道,金山也就成了鱼龙混杂的地区,江湖好汉和盗贼窃匪竞相出没于此,明争暗斗十分激烈,火并冲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要想成功贩盐,自身必须得有真本事保护盐船。

父亲从小教会八妹打q,并练习一些基本的拳脚功夫。

没想到,八妹还真有这方面的天赋,不但喜欢玩q弄棒,还进步神速。

她在15岁时,就能自如地使用双q,而且在有效射程内几乎“百发百中”。

她还经常将两把左轮手q插在腰上,威风凛凛地护卫着父亲所在的运盐船。

八妹17岁那年,父亲的盐船还真遇上了土匪抢劫,两艘匪船将他们死死地围困起来。

父亲见此阵仗,早已吓得六神无主,瘫坐在地。

船员们也是望风而逃,纷纷跳入河中逃命去了。

关键时刻,只见八妹圆睁双眼,嗖地跳上舱面,拔出腰间双q,对着劫匪就是一阵点射,当场撂翻了好几个人。

其余匪众见事态不妙,赶紧抱头鼠窜而去。

黄八妹的名头凭此一战而蜚声江湖,盐商们都将她视作巾帼英雄,还有人专门聘请她担任盐船保镖。

(杜月笙旧照)不过,黄八妹知道,要想凭借一人之力对付众多劫匪是不现实的。

此时,一位名叫“太保阿书”的人引起了黄八妹的注意,她想联合此人,壮大自己的实力。

阿书手上有一支队伍,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号,在成立之初也确实保护了盐商。

但后来管理松懈,手下人沾染了不少匪性,变得和劫匪无异了。

通过中间人的牵线,八妹结识了阿书并和他结为夫妻,两人共同管理着大约2000人的队伍。

某一日,法国驻沪总领事秘书樊尔谛带妻子赴苏州观光,乘小船游览太湖。

突然被一伙劫匪团团围住绑了肉票,并开出了40万元的赎金。

法国驻沪领事馆接到消息后,求救于青帮大亨黄金荣,黄金荣辗转委托杜月笙出面斡旋。

绑架事件牵涉到了外国人,杜月笙也不敢怠慢,马上派人赶到太湖,向劫匪阿书说明原委,希望他尽快放人,但阿书和众劫匪不愿轻易就范。

这时,八妹见事情牵涉到了青帮,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苦劝阿书收手。

最后,樊尔谛被无条件释放,绑架事件得到圆满解决,杜月笙就此欠下了黄八妹一个人情。

后来,阿书的队伍在军警的联合围剿中四分五裂,他本人也被处决了。

八妹也嫁给了当地一位乡绅当妾,在镇上开了一家茶馆,做起了“老板娘”。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目睹日寇对上海人民的血腥屠杀。

愤怒的八妹忍无可忍,重新拉起了一支约300人的队伍,开始了抗击日寇的战斗。

她为了解决武器装备问题,假扮成难民找到了杜月笙。

当时的杜月笙正在为抗战筹措物资,组建“淞沪别动总队”。

听到黄八妹的请求后,杜月笙爽快地答应将她的队伍编入了“淞沪别动总队”,并无偿为她提供了一批武器。

(右一为黄八妹)有人有q的黄八妹带领着队伍开始了游击战,不断地袭扰日寇,并掩护疏散老百姓,多次挫败了日寇企图洗劫老百姓的阴谋。

1938年夏,黄八妹接受国军第六十二师的收编,和谢友胜部联合一起对付日寇。

正当黄八妹的抗日斗争名噪一时时,她的母亲不幸落入日寇手中。

日本人企图用她母亲做人质,迫使她放下武器,投降日军。

没想到,八妹的母亲为了不拖累女儿,竟然在监狱内撞墙自杀了。

听到噩耗的八妹泪如雨下,发誓定要向日本人讨还血债。

她义无反顾地嫁给了谢友胜,以招收门徒的方式,将队伍迅速扩大至千余人,采取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频频袭击日军。

他们或偷袭巡逻的日本兵,或攻打日军防备薄弱的据点,掀起了抗日活动的高潮。

1943年,黄八妹曾率人在平湖上炸毁了日寇的一艘舰艇,消灭日本兵十几人。

恼羞成怒的日本人抓了八妹的大儿子和一批乡亲为人质,逼迫八妹缴械投降。

但八妹宁死不降,残暴的日军第二天就q杀了所有人质。

日寇的又一次血腥屠杀彻底激怒了八妹,她在一年内对日军发动了猛攻,先后拔掉了30 多个日伪炮楼和据点,收编了一批伪军。

她的抗日斗争得到了国军的重视,第三战区长官顾祝同亲自接见了她,称赞她是“抗日女杰”。

抗战胜利后,黄八妹却走上了与人民为敌的道路,被国民党委任为“督剿组长”,在金山等地开展反动活动。

1948年,黄八妹又流窜于金山、平湖一带,帮助国军收集情报。

1949年,在全国解放前夕,黄八妹逃往台湾,1982年5月在台湾病逝。

虽然黄八妹在抗战胜利后逆潮流而动,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但她在抗战中的英勇表现,还是会载入史册,被人民所铭记的。

(参考资料:《双q黄八妹》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36296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