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不要文章

什么都不要文章,第1张

什么都不要文章 求一篇关于保卫黄河的文章,不要自己写的,要名人作家写的,什么人都行

黄河,中国古代也称河,发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垦利县注入渤海。

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

除了回答你的问题,还有一篇文章也挺有意思。

附送一下吧。

《从教材地图看“黄河改道”》 现行高中统一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标出黄河流向的地图共有35幅。

在这些图中,最明显的是黄河入海口的变化,北宋之前黄河的入海口均在渤海,北宋以后至1855年在黄海(古代称东海),到1855年又回到了渤海。

初中《地理》第三册曾提及“历史上,黄河就曾多次迁徙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却对黄河改道的流向没有说明,那么黄河改道的具体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 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

黄河上中游行进于高原峡谷中,水流急迫,泥沙难以积存。

因此,古今河道变化不大。

黄河的改道只是发生在河南省孟津以下的下游平原。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因此,每到汛期黄河极易溃决成灾,往往会在低洼地带冲出一条新的河道,这就是所谓的黄河改道。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对黄河决口、改道的记载非常多。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所编《人民黄河》的统计,历史上有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

改道最北时,黄河水流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时,黄河水经淮河,入长江。

总的来看,历史上黄河水灾波及的广大地区,约为其下游的25万平方公里的冲击平原。

如果以天津、河南孟津、淮水入海口为顶点画一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内绝大部分地区都留下了黄河的足迹。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之前的多次黄河改道,大都在河南滑县以下的下游,向东北最终流入渤海。

1128年,宋为阻止金兵南下,在河南滑县西南决河,黄河入泗水进入淮河,在淮河当时的入海口“夺淮入海”。

此后的700多年间,黄河的入海口一直在东海(今黄海)。

1855年,黄河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东坝头附近的钢瓦厢决口,冲开北堤,往东北流入原来的河道,黄河自此改道东北经今长垣、濮阳、范县、台前入山东,夺山东大清河由利津入渤海。

这就是现今地图所见到的河道。

此后,民国27年(193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进攻,派军队扒决黄河。

6月5日,先将中牟县赵口河堤掘开,因过水甚小,又另掘郑州花园口堤。

9日花园口河堤掘开过水。

后三日,大河盛涨,“洪水滔滔而下,将所掘堤口冲宽至百余米”。

大部分河水由贾鲁河入颜河,由顾河入淮;少部分由涡河入淮。

至民国36年(1947年)堵复花园口决口,大河复回故道。

此外,在地图上还会发现淮河入海口的变化,从前,淮河并不注入长江,它有自己的入海口,是一条完整的河流,黄河夺淮入海之初,两河下游汇流入海。

到了公元16至17世纪的明朝,黄河再一次决口,使淮河中下游全部沦陷,苏北淮阴以下的入海河道夷为平地。

黄河的泥沙淤塞了淮河的干流及众多支流,河床迅即抬高也成为地上河,淮河之水不得进入下游河道,泛滥成灾。

善淤善决的黄河在1855年改道后,干涸之后的旧河床高出平地2至4米,成为沙岗,这便是“废黄河”,也称“黄河故道”,其实是“黄河夺淮之道”。

淮河无路可走便涌进洪泽湖再南决入长江,成为长江的一条支流。

因此1855年之前淮河有自己的入海口,而后来的地图上再也找不到淮河自己的入海口了。

跪求有关父母爱的事例不要文章,要求是平日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小事,我考试写作文用所有文章都不推荐了,这种情况有吗?

答:先从回答问题起步——1、从底层做起,是世界上成功人士的坚实的第一步。

2、开头开得好,一半成功了!3、营造良好氛围,积累人脉,集思广益,触类旁通……4、认真答题,传递正能量满满的爱❤️舒怀着知性读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36203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