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正教育学校

养正教育学校,第1张

养正教育学校 全国以养正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有多少所

文化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其实质在于反映人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活动。

教育的本质在于如何继承、选择优秀文化和创新先进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活动为主体,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所创立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的各种活动形式及物质形态。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

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约束力,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一部分 背景分析 一、地域自然文化背景:蒲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宋代理学家魏了翁和抗日名将李家钰的故乡。

我校位于鹤山镇大北街44号,学校对面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蒲江县文庙大成殿,学校地处文庙,相传文庙有“三桥九洞”等景点,又有“启圣祠”、“明伦堂”等文化建筑。

二、地域人文文化背景:我校地处县城经济文化中心鹤山镇,原址为蒲江文庙,素有“文庙出人才”之说。

学校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知县李绅文迁建蒲江文庙后恢复的蒲江县学,是蒲江县早期的官办学校,最高学府。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建立蒲江县高等小学堂,抗日将军李家钰、化学工程学家、中国化学工程学会的主要创办人杜长明即在此就读。

直到现在,学校名称虽几度变换,但以办小学时间最长。

三、学校现有文化背景:今天的北街小学,是在2010年8月三校整合以后,拥有文庙和广定两个校区的规模学校。

目前,学校占地2870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6183平方米,拥有47个教学班,学生2341 名。

学校在岗教职工130名,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119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市学科带头人1人,县级学科带头人4人,成都市农村优秀校长3人,市优秀青年教师6人,市级各类优秀12人,县优秀教师12人,县优秀青年教师8人,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97人,占89%。

多年来,我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以“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优质育人环境,创高效教育质量,创优质品牌学校”、“为每个学生美好童年服务 为每个学生美好未来奠基”为办学目标;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喜悦,让师生享受教育的幸福”为办学理念;以“培养会生活、会学习、会感恩、会健体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创造性的一代新人”为育人宗旨;以“文明、活泼、乐学、创新”为校训。

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实践基地”、“成都市文明单位”、“成都市少先队红旗大队”、“成都市德育先进集体”、“成都市 ‘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成都市绿色学校”、“成都市校风示范学校”、“成都市示范家长学校”、“成都市红领巾示范学校”、“成都市实验教学示范学校”、“成都市体育运动传统项目学校”、“成都市校务公开先进集体”、“成都市校本教研基地校”、“成都市第五、七、八、九届艺术节先进集体”、“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示范校”、县“校风示范校”、“依法治校示范校”等称号。

学校连续多年在全面工作年度综合考核评比中受到县教育局表彰。

是一所充满活力的学校。

四、学生现状分析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

”校园文化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无法比拟的。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学生视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如今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致使许多孩子置身于“有爱无教”的家庭环境中,从而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冷漠、懦弱无礼、好逸恶劳等恶习。

有些家庭更是只重智育,漠视德育。

我校在三校整合后,学生来自城镇、城郊结合部、农村,结构复杂,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差别,导致学生在文明礼仪、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形成了较大差异,学生的道德教育缺失成为很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

把学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有利于社会,能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人是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

五、家长与社会需求蒲江是宋代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魏了翁的故乡,他所建立的鹤山书院,培养了众多人才。

一直以来,蒲江民风淳朴、学风纯正,家长、社会对教育非常重视。

“尚德 .知礼 .勤学”(品德高尚,知书达礼,学识渊博)正是家长社会对北小学生的期望,也正是我校养正教育培养的目标。

综上所述,我校选择开展“养正教育”特色建设。

清镇养正学校的收费是多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35597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1
下一篇 2022-10-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