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第一师范学校

益阳市第一师范学校,第1张

益阳市第一师范学校 益阳师范学校简介请问湖南益阳有哪些历史文化名人?

1.胡林翼(1812-1861),字润芝,益阳县(今赫山区)泉交河人。

清代道光进士,后放贵州安顺任知府七年,太平军攻至长江沿线时,被调至湖北武昌任湖北巡抚,因与太平军作战有功,被清王朝追授为太子少保,兵部侍郎。

2.黄自元(1873--1918),清末书法家,实业家]字敬舆,号澹叟,安化县龙塘乡人。

清同治六年(1867)举于乡,次年殿试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曾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和江南乡试副考官。

郑沅于《敬舆公七十寿序》中曾说:“典试江南,被议镌级。

或云可以入资捐复,而卒不为。

终被朝廷昭雪,起用检讨。

”3.周扬 原名周起应,湖南省益阳县人,1908年11月出生于益阳赫山区新市渡镇一个名门望族。

2岁丧父,少时延师教读非常用功,思想活跃。

10多岁时,砸碎周家神龛和菩萨,被族人视为不孝。

启蒙老师认为“非池中物”,力荐他去县城一所教会学校读书。

不久考入长沙湘雅中学,受到五四新文化新思想影响。

1926年考入上海民国大学,次年转入上海大夏大学,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寻找革命真理。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大肆杀害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

面对血雨腥风,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夏,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赴日本留学,在留学生中传播进步思想,因而引起日本警方的注意,一度被捕进监狱,后出狱。

1930年底回到上海,积极参加左翼作家联盟。

不久,被推为左联常委,并在左联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央文委委员。

4.叶紫(1910-1939)现代作家。

湖南省益阳县人,原名余昭明,1910年11月15日生于益阳县月塘湖乡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

其父及6位亲人参加了农-动,大革命失败时有5人壮烈牺牲。

从小生活在这样的革命家庭里,受到良好的影响。

6岁入兰溪小学读书,12岁入长沙岳云中学,15岁考入华中美术学校,学业优异。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占武汉后,报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投身国民革命。

马日事变后,闻悉家中亲人牺牲的噩耗,潜回家乡,目睹亲人为革命献身的悲壮事迹,激发了同黑暗社会斗争的决心和勇气。

为躲避密探的追捕,含泪告别母亲和未婚妻,在洪湖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流浪,当过兵,做过苦力,讨过饭,饱尝了人间困苦,深化了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5. 张国基1894—1992全国侨联主席,华侨教育家。

湖南省益阳县(今资阳区)人,1894年4月出生于益阳县迎风桥乡一个偏僻的山村。

1915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1919年加入毛泽东等创立的新民学会。

1920年,为了提高海外华侨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宣传国内的新文化运动,受新民学会派遣,远渡重洋,前往新加坡道南学校教书,并兼任华侨中学及南洋女中的教学工作。

从此开始了他的海外教学生涯。

1922年离开新加坡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任北加浪岸中华学校校长5年。

6.张子清(1902-1930),红军早期著名将领 名涛,别号寿山。

桃江县板溪乡人。

中国工农红军早期著名将领。

1912年张考入长沙陆军芝芳小学,1920年任岳阳镇守使公署上尉副官。

1922年参加平江兵变,失败后潜回家乡组织游击队,进行反军阀的斗争。

1924年,张奔走于长沙、武汉、上海之间,与郭亮等中国早期革命活动家结成挚友。

1925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入广州政治讲习班学习,毕业后投身北伐。

7.张昆弟(1894-1932) 中共中央审查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党团书记,革命烈士。

湖南省益阳县(今桃江县)人,1894年3月生于益阳县板溪。

父母早逝,由祖母抚养长大。

幼年读过5年私塾,因家贫辍学,仍坚持自学。

1913年考入长沙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毛泽东等志同道合,结为挚友。

1918年4月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创建新民学会。

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坚持工学互助,与李维汉等发起组织“工学励进会”(后改为工学世界社),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他参加领导“工学世界社”及勤工俭学学生进行了三次重要的斗争:一是1921年2月28日,为“争吃饭权、求学权”组织的向中国驻华公使馆-的斗争;二是同年7月开展的反对北洋政府同法国政府秘密进行“-借款”的斗争;三是同年9月发动“争回里大”,进占里昂中法大学,反对校长吴稚晖不招收勤工俭学学生的斗争。

他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无愧为赴法勤工俭学学生中的精英和领袖”。

10月18日深夜,法国政府将他和蔡和森等被捕学生强行遣送回国。

8.人民作家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益阳市赫山区邓石桥人,著名作家。

1932年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并加入中国0。

1939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调《解放日报》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整理自己边区战地之行的采访记录与日记,写出了一系列报告文学作品。

1946年在松江省(今黑龙江省)珠河县(今尚志县)元宝镇参加土地改革,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

1951年写就了以工业建设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

1955年回到家乡深入生活,创作了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著名优秀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以后又创作了不少以湖南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如《山那面人家》、《禾场上》和《韶山的节日》等散文。

1978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湘江一夜》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出版有《周立波选集》、《文学浅论》、《战场三记》等作品集,译著有《被开垦的处女地》等。

曾任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9.段德昌(1904—1933) 红六军军长,革命烈士,军事家。

湖南省南县人,1904年8月出生于南县九都山乡九屋厂。

幼年丧母。

父亲早年留学日本,后长期在外当小职员。

由祖母抚育成人。

青少年时期在当地读书,后考入长沙读中学。

受进步思想影响,热心参与反帝爱国-。

1924年去华容县南山,与留法归国的中共党员何长工等合办新华学校,宣传进步思想。

1925年在南县县城第一国民小学任教。

阅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为劳苦大众服务的信念更为坚定。

1925年先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由党组织选派人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

“中山舰事件”后,转入毛泽东、李富春等主办的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班,结业后参加北伐战争。

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八军第五师政治部秘书和第一师政治部秘书长。

在武昌战役中结识了该师一团一营营长彭德怀,常一起商谈革命形势和共产主义理想。

10.陶 澍 (1778-1839) 清两江总督。

清安化县人。

字子霖,号云汀,自称桃花渔者,印心石屋主人,晚岁自称髯樵。

乾隆四十三年(1778)生。

少时家贫,随父读书。

乾隆六十年(1795)就读岳麓书院,从师罗典。

嘉庆五年(1800)秋举于乡。

两年后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授编修,旋丁父忧归。

十五年任四川乡试副考官,十八年记名以御史用。

先后任江南、陕西道监察御史。

迁户部给事中,巡视江南漕务。

转吏部给事中。

胡林翼(1812年7月14日—1861年9月30日)道光十六年进士,授编修,先后充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

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咸丰四年迁四川按察使,次年调湖北按察使,升湖北布政使、署巡抚。

抚鄂期间,注意整饬吏治,引荐人才,协调各方关系,曾多次推荐左宗棠、李鸿章、阎敬铭等,为时人所称道,与曾国藩、李鸿章、彭玉麟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段德昌(1904—1933)1904年8月19日出生于湖南南县南洲镇火箭村,是一名中国工农红军指挥员、军事家。

1924年,段德昌创办新华中学,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五卅”惨案后,发起组织“青沪惨案南县雪耻会”,加入中国共产党,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后到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一师政治部工作,参加北伐战争,领导开展游击斗争,创建游击根据地。

1952年,毛泽东亲自为段德昌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烈士证书;后中央军委将段德昌列为共和国历史上的36位军事家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35467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1
下一篇 2022-10-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