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什么的研究报告450

关于什么的研究报告450,第1张

关于什么的研究报告450 我国自主研发的米波雷达在450公里的距离发现F22,如何评价?

第一,首次由官方公开证实了我国反隐身先进米波雷达领先世界的消息。

第二,也间接证明了由于保密等原因,我们对国防先进技术上的认知空白。

其实作为中电科首席科学家、38所科技委主任、我国首个反隐身先进米波雷达总师,吴剑旗每年都在不同场合做各种报告、演讲,尤其是2013年澳大利亚国际雷达会议和2014年法国国际雷达会议,吴剑旗研究员都作为特邀学者做过关于先进米波雷达相关研究的报告,当时就已经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了,可是国内普罗大众对此知之甚少。

直到前几天、确切的说是前天,“超大”传出吴剑旗研究员关于我国反隐身先进米波雷达的技术报告会的消息,并且配了详细图片和讲解,这才引起了大家才关注,可是实际上呢?吴剑旗专注雷达研究已经快30年了,1990年他到中电科38所后就投入到了我国先进雷达的研究中,后来在1991年海湾战争后,吴剑旗认识到了探测隐身飞机的重要性,于是便开始了长达21年的先进反隐身米波雷达的研究。

而也就是在同一年,美、法等国也开始了米波反隐身雷达的预研,但最终因为米波雷达的三大技术缺陷而废止,也就是超大所说的“低迎角盲区大,该波段在低于一定角度就会发生镜面反射”、“不能准确测高”、“空域覆盖不连续”这三大问题,而这三大问题其实很早就已经解决了。

▲尽管超大的流出的图片显示,由吴剑旗担任总师的世界首部实用化米波稀布阵综合脉冲孔径雷达,是在2016年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的。

但实际上,早在1999年南联盟大使馆事件后,空军就已经启动了反隐身米波雷达的研制工作,当年负责总设计的是38所的副总工程师吴曼青(现任中电科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多说一句这可是中电科的绝对“大神”),而吴剑旗则是团队核心成员,2000年团队提前国外3年完成MIMO雷达新体制的研究,2001年完成了先进米波雷达的课题研究,2002年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世界首个大型新体制米波雷达一级设计定型,2013年在东南沿海方向450公里外首次探测到美国F-22战机并绘制了飞行轨迹。

▲根据超大的爆料,2016年珠海航展时,中电科的人就默认了发现F22的消息,而发现F-22的雷达很可能就是JY-26。

其后,吴剑旗团队又摸索出了“分区地形匹配”、克服米波多径干涉新理论等方法,研制成功了世界第一型机动式米波三坐标雷达并参加了2015年9月3日的抗战70周年大阅兵。

▲当年参加93大阅兵的305A,如今已经发展到X型了。

2015年在关于先进米波雷达的论文《反隐身与发展先进米波雷达》中,吴剑旗研究员就已经对先进米波雷达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阐述了,只是比较遗憾,当时少有人关注。

▲米波雷达是指工作波长在1-10米,频段在30-300兆赫兹的一种长波雷达,而传统米波雷达大都是两坐标(不能测高),并且多采用巨大的八木天线或者矩形抛物面天线,所以传统的米波雷达体积和重量巨大、分辨率差、探测精度低、目标识别能力也有限,并且易受地面反射波的影响,也容易与民用信号重叠,但是因为隐身战机的的雷达隐身电磁波段主要在0.3-29赫兹的频率范围,而米波雷达正好避开了这一频段,在VHF频段还有着谐振区的优势,所以米波雷达有着天然的“反隐身技术优势”。

而目前吴剑旗研究员所说的先进反隐身米波雷达,是指其采用有源相控阵、多输入输出、稀疏矩阵和超分辨率等先进技术等先进技术的三坐标雷达,目前已经部署覆盖了我国主要战略方向。

最后在多说一句,其实在昨天这个消息刚出来的时候“军事小科普”就已经发过一个相关的微头条,当时我感叹的不是我国先进反隐身米波雷达的这项技术,而是为什么已经明明很稀松平常的事,我们才引起关注?甚至还有人表示不相信而质疑?我们总是用“钱学森之问”或者“获得诺贝奖的多少”来形容祖国的高技术产业,可是我们有很多人更确切的说,是绝大多数人根本就不了解我们祖国的高技术现状,我们现在经常谈论的军工大神除了经常被宣传的老一辈钱学森、邓稼先这些之外,现在的军工大神我们了解多少?说实话屈指可数,我们因为电磁、综合电力系统知道了马伟明、我们因为米波雷达知道了吴剑旗,我们因为歼20知道了杨伟,可是其他的呢?核能、航天、生物、激光、超算、超导,那么那么多的领域里我们就没大神了吗?不……我们有、而且很多、很多,只是我们不了解而已,而我们不了解是因为很少有人愿意宣传,毕竟比起明星来,关注军工、关注祖国高技术发展的人,太少了!

10月24日,“超大”论坛上传出我国首款反隐身雷达总师吴剑旗参加“我国反隐身先进米波雷达的技术报告会”的一些内容,并且还配有详细图片以及讲解。

根据吴剑旗研究员在会上透露出来的消息,2013年反隐身雷达系统(就是部署在山东的JY-26)探测到了驻日本基地的F22向韩国转场,并绘出了它的飞行轨迹。

题主所说的米波雷达,就是我们常说的的反隐身雷达。

2016年的珠海航展,我国就已经公开展示出了多款第四代反隐身雷达系统。

在2017年的巴黎航展上,我国不仅展出了自己的反隐身雷达,引起西方国家关注的是:我国推出了外贸版本的反隐身雷达系统。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对我国参加巴黎航展的反隐身雷达系统的评价:中国已经成为反隐身雷达的全球引领者。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的JY-27反隐身雷达系统已经开始了外销。

实事求是的说,我国的反隐身雷达技术,绝对属于世界领先水平。

我国装备的反隐身雷达探测到第四代隐身战斗机,目前公开可查的消息有两次:一次就是吴剑旗研究员证实的2013年这次,还有一次是在东海方向上探测到了一架F22。

反隐身雷达探测到F22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闻了,房斌大校在参加央视节目中就曾透露过:闯入我东海防空识别区的F22战斗机,我们进行过伴飞。

只不过,对于国内正规媒体发布的消息,有很多国人不愿相信罢了——在这些人的眼里,国内的消息都是假的,美国佬瞪眼胡说的那也是真消息!实际上,隐身战机、导d等隐身目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身,这里所说的“隐身”指的是雷达低可探测性,隐身性是相对传统雷达而言。

只要距离够近,毫米波等短波雷达也可以探测到隐身目标,但这些雷达探测到隐身目标的距离太近,并不具备实际意义——传统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距离过近,根本无法做到预警。

F117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大出风头,就是从那时起,我国开始了反隐身雷达的研究工作,美、法等也开始进行预研。

实际上,米波雷达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反隐身雷达就是利用隐身飞机“对长波雷达的隐身效果差”的特性,从而研制出来的米波雷达。

目前的隐身飞机、导d等隐身目标在隐身设计上针对的就是常用的频段,它的RCS频率响应就是“两端高中间低”。

换句话说就是:对于波长很长、波长很短的雷达波,目前的这些隐身飞机、导d等的隐身效果并不明显。

简单说:隐身飞机能够被长波雷达探测到。

美、法等中止反隐身雷达的研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米波雷达存在着技术缺陷:低迎角盲区大、不能精准定位、无法连续覆盖空域。

再有一个原因就是:美、法没有这方面的需求,或者说是需求不紧迫。

对我国来说,反隐身雷达这个需求不仅是有,而且非常迫切。

根据吴剑旗研究员所讲的内容,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已经解决了反隐身雷达的三大难题(实际上,早就解决了)。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反隐身雷达系统型号最多的国家,没有之一,比如说JY-27A、JY-26、YLC-8B雷达等等。

这些反隐身雷达的型号不同,对隐身飞机等目标的探测距离也不一样,探测距离最近的也在300公里以上(视隐身目标的隐身性能来定,RCS值越低,探测距离就越近)。

米波雷达探测到F22还不算什么,重要的是能够对它进行持续跟踪、精准定位。

显然,我国在这方面早就取得了成果,能够绘出F22的飞行轨迹,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这可不是知道起飞地、降落地连条线就行的,那不是飞行轨迹,那叫“瞎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34544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9
下一篇 2022-10-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