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的诗怎么写

生命是什么的诗怎么写,第1张

生命是什么的诗怎么写 有关赞美生命的诗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风吹草不折, 弱极而生刚。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曾国藩)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荒废时间等于荒废生命。

(川端康成)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莎士比亚)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郭沫若)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华罗庚) 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别林斯基) 要找出时间来考虑一下,一天中做了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

(季米特洛夫)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文嘉《明日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生命是什么诗歌唐诗中有哪些关于生命意识的诗?

“生命意识”的觉醒者 ——李商隐与他的《韩碑》——唐诗中有太多关于“生命意识”的诗,今天我与大家分享李商隐一生中写得最为大气、豪气的一首诗《韩碑》。

其诗记述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事件,就发生在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裴度奉唐宪宗之命,任统帅平定了唐宪宗的心头大患淮西(今河南汝南县)的吴元济。

平定淮西之乱后,韩愈奉唐宪宗之命撰碑记述这件事。

但是,在平定淮西之乱中立过功李愬对韩愈的碑文《《平淮西碑》》不满,李愬的老婆是唐宪宗的表妹(宪宗姑母唐安公主之女),她到宫里哭诉,说韩愈的碑文不实。

唐宪宗又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碑文,再刻新碑。

于是,同样是写一件历史事件,却出现了观点相迥的两块碑。

对此,李商隐用一首长诗记录了这件事。

诗歌中李商隐竭力推崇韩碑的典雅及其史学价值,高度赞扬裴度的丰功伟绩,含蓄的批判了李愬的自私自利行为。

整首诗笔力矫健,气势磅礴,直抒胸臆,雄浑大气,与李商隐惯常描写的爱情或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截然不同,这是李商隐诗作中,“生命意识”最为强烈、也最为感人的一首。

01. 李商隐其人李商隐生于公元813年,去世约在公元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是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被后人合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诗作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因为他的恩师令狐楚属于“牛党”,而他却却娶了“李党”阵营中王茂元的女儿做妻子,被“牛党”和“李党”双双排挤在外,大家都看不起他,认为他背叛师恩,人品不好,因此,他一生仕途坎坷,心中的抱负始终无法实现,于是就通过创作诗歌来排遣心中的苦闷,但他却极力追求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新奇和艺术感染力强劲,成为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开始时醉心于李贺那种奇崛幽峭的风格和南朝清倩流丽的诗体,有意加以仿效而写出了许多歌唱爱情的诗篇,但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甘露之变”发生后,他目睹了大量的朝臣被杀、宦官擅权的血汹政局,使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都发生了重大地转变,写下不少批判黑暗现实的忧国忧民的诗歌,留存下来的约有100首,其中《韩碑》《随师东》《有感二首》等都是这类比较优秀的作品,既借用历史题材指陈时局,又含有对自我“生命意识”的期许;既反应他出当时的心态,也反应出当时的整个社会状态。

可以说,在《韩碑》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更看到了诗人“生命意识”的觉醒——02. 《韩碑》,对“生命意识”的表达“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

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诗人一开始就渲染唐宪宗的“神武”和平叛的决心,显示出一种雄健的“生命”气势。

“誓将上雪列圣耻”一句,把眼前的平叛战争和“安史之乱”以来的多灾多难的历史联系起来,表明这场战役关系到国家的兴亡。

在此,诗人再一次把裴度“平淮西之战”提高到了事关大唐江山社稷生死存亡的高度,足见此时诗人的胸中装载的已不再是他个人的一己私利,而是装载着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的“大生命意识”。

李商隐这样来安排这首诗的篇章结构,也是为了接下来写淮西藩镇长期反抗朝廷,突显出其气势的嚣张和跋扈,以此反衬出裴度平淮西之功的不同寻常。

所以,诗人在起句中就作出了大气的铺垫。

“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罴。

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这四句与开篇的四句相呼应,写敌人的狠,是为了烘托下面裴度平叛的艰辛和危险。

“封狼生貙貙生罴”,读上去就有一种让人毛骨悚然的恐惧感和杀气腾腾的血腥味。

诗人对于这种残忍的“狼性”描写与他一贯描写的“何日共剪西窗烛”中卿卿我我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无法想象,这样的句子居然出自同一位诗人的笔端。

“长戈利矛”诗人对这些战场上极具杀伤性武器的描写,同样是为了彰显一种“生命的张力”与“生命的脆弱”。

想象一下吧:战场上,一方高举着“长戈利矛”,而另一方也不甘示弱,经过了这种“长戈利矛”的短兵相接拼杀过后,留在战场上的必然是“血流成河,尸横遍地”的惨烈之景。

所以说,这是李商隐诗作中“生命意识”最为强烈,也是最霸气十足的诗篇。

03. 《韩碑》,对“生命”的赞美“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

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澹天王旗“,诗人在这四句中,先把宰相裴度称为“圣相”,是为了暗示起首句子中“上雪列圣耻”的关键——就在于“得圣相”。

“腰悬相印”诗人想象着裴度任统帅时威风凛凛的样子,加之实权在握,因此,“阴风惨澹”之气油然而生,使唐王朝的官兵顿生一种“天王”的霸气!“贼斫不死”是李商隐对裴度“福大命大”的赞誉,虽然含有一定的唯心主义思想在里面。

但是,这不是诗人的过错,因为,那个时代还没有真正的区分开“唯心”与“唯物”概念,诗人想表达的:就是他对于“生命”的讴歌和敬畏!诗人这四句写得简明直率,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对宰相裴度的赞扬和溢美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裴度出面统兵时的“帅气”。

这是诗人对“生命意识”的又一种解读!是对“生当作人杰的”的一种赞美!04. 《韩碑》,“生命意识”的觉悟“愬武古通作牙爪,仪曹外郎载笔随。

行军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貔”,这四句极具概括水准,把此次平定淮西之乱的几位有功之文臣和武将,包括十几万勇猛的士兵全部都高度的夸赞了一番,而且显得极其自然,没有任何的牵强附会之感,表现出裴度最高统帅的神威形象和猛将、精兵如云的宏大声势。

“愬”指李愬,因为,在平定淮西的战役中,首先攻破蔡州,生擒叛者吴元济的是大将李愬,可以说,李愬是立下首功之人,李愬“奇袭蔡州”也是很关键的一场战斗。

“愬武古通作牙爪”就是记述在平定淮西的战役中,李愬、韩公武、李道古、李文通几位将领,“行军司马智且勇”指韩愈当时也是裴度的随行人员,跟随裴度一起出征,讨伐淮西的军队。

在这四句中“作牙爪”和“犹虎貔”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官兵在平定淮西战役中所展示出的“威如虎、彪似豺”的旺盛生命力,说明诗人李商隐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内心同样是充满了激情和战斗的欲望,这就是作为一个雄性者体内天生的“生命意识”在觉醒的表现。

05. 《韩碑》,对“生命”的悲恺“入蔡缚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

帝曰汝度功第一,汝从事愈宜为辞”,正如裴度所估计“若臣自诣行营,诸将恐臣夺其功,必争进破贼矣”的那样:李愬在一个大风雪之夜,不顾“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强行行军一百二十里,从今河南遂平向东奔袭蔡州(今河南汝南),在敌军毫无戒备的情况下,攻进了州城,活捉了吴元济。

这就是中国军事史上著名战役——李愬雪夜入蔡州。

自此,罔顾朝廷号令五十余年的淮西,终于回到了中央政府的手里。

这一仗震惊了河北、山东的藩镇,纷纷表示真诚的效忠中央政府。

据史料记载,在从长安出发时,裴度慷慨发誓:“臣若贼灭,则朝天有期;贼在,则归阙无日。

”为此,唐宪宗被裴度的激扬话语感动得热泪横流。

现在,裴度完胜而归,唐宪宗自是最为开心的一个人,他又可以高枕无忧的做他稳他的龙椅了!所以,他亲自评定淮西之战的功臣名将的功劳,把平叛的第一个功劳记在了裴度的头上,并且下旨让韩愈“为辞”。

李商隐之所以详细记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是当朝皇上钦定的,是皇上的金口玉言,就是为了讽刺后来,同样是这件事情,一旦有人去哭闹,唐宪宗就改变主意了!作者是在暗喻皇上是个“朝令夕改”的人,是个没有主见的人!“入蔡缚贼献太庙”句虽然写得有些血腥和恐怖,却不失为对“生命意识”的另一种悲恺和赞许,也反映出那句千年不变的箴言——“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中所包含的真理:生命,无论是顽强或是脆弱,都将会在一场你死我活的拼杀中,面对“无常”。

这,就是人生的无奈,也是生命的无奈!是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诠释和注解。

06. 《韩碑》,对“生命”的敬畏“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

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当仁自古有不让,言讫屡颔天子颐”开头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是诗作从平蔡到撰碑的过渡,也是全篇的枢纽。

诗人在描写韩愈奉命撰碑的过程时,不但写了唐宪宗的明确指示、韩愈的当仁不让,而且写出了宪宗的颔首称许、韩愈的稽首拜舞,活脱脱的把韩愈接到御旨时的狂喜描摹了出来。

“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

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墀。

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

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诗人详细叙写韩愈“撰碑、献碑、树碑”的过程,旨在为弘扬韩碑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也是韩愈的敬业精神和他对韩碑的付出。

“点窜”运用的十分贴切,而且一直被古典诗词学家称为“奇警”的语言,因为“点窜”二句的的确确写出了韩碑的高古典重风格,也是李商隐才华的内敛之语,是李商隐对韩碑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的高度评价。

“臣愈昧死上”,写韩愈冒死请旨献碑,是为韩碑的价值做宣传,也是说明韩碑不仅凝聚着韩愈的心血,更凝聚着韩愈的“生命和灵魂”,也是李商隐《韩碑》中“生命意识”的体现。

“碑高三丈”和“负以灵鳌蟠以螭”都在极力渲染《韩碑》的大气、壮观和庄重。

“灵鳌、蟠、螭”都是长寿的,且生命中有灵性的象征物。

诗人描写韩愈为了撰写《平淮西碑》的碑文,特意更衣沐浴,彰显出韩愈对“生命的敬畏”;写韩愈冒死请旨“献碑”;以及“所树之碑”之大气;包括唐宪宗安排撰写碑文,都是因为他们要对战场上活着的人表示祝贺,同时也表达出对死者的尊重。

而李商隐对这个件事的重新挖掘的过程,也就是他的“生命意识”在觉醒的过程,是他对“生命意识”的敬畏和他对人生的感悟!07. 《韩碑》,对“生命意义”的解读“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

长绳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李商隐写“推碑”的过程用词很谨慎,据史料载(作者没有考证真伪),李商隐与李愬的儿子是哥们,所以,笔下留情,没有太多的谴责之辞,只是委婉的归结于韩愈的碑文“句奇语重喻者少”,其实,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你不懂,是你文化水平不够,理解力太差,悟性太低……“句奇语重”四字,言简意赅,揭示出韩碑用意之深刻。

我想,李商隐在写这两句“长绳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的时候,心中一定在流血吧!“百尺”“粗砂”“大石”等词语的运用都在说明——没文化,真可怕!同时,也暗喻“皇权的可怕”!假如,李愬的老婆不是唐宪宗的亲表妹,韩愈撰写的碑文会遭遇“长绳百尺拽碑倒”的尴尬命运吗?况且,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的碑文也是皇帝老儿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安排的;韩愈写好碑文,也是跪在皇帝面前请示皇帝老儿批准的。

现在,却是说推就推!从“推碑”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唐王朝之所以会走向衰亡,就是这一帮皇亲国戚给闹的。

加之皇帝老儿没有主见,是“金口”,但却不是“玉言”,说变就变,朝令夕改,心中缺乏对别人的尊重,也就是缺少对自己的尊重和对江山社稷的尊重!“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

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李商隐认为:世人韩碑自有公正的评价,推碑磨字也不能消除它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深刻影响,并用“汤盘”和“孔鼎”来做比喻。

“若元气”和“已入人肝脾”更是李商隐《韩碑》中直接使用人体“灵魂”和“器官”来入诗的典型例证,更加直白地表现出他在《韩碑》中所注入的“生命意识”是多么的强烈!李商隐之所以要在几十年后写《韩碑》诗,去翻一翻这笔历史的小账,就是要把他自己对当时的唐王朝执政者的不满情绪发泄出来,其实,这也是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对“生命意义”的解读。

08. 《韩碑》,对“生命意义”的高度评价“呜呼圣王及圣相,相与烜赫流淳熙。

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描绘韩愈《平淮西碑》在关系国家中兴事业和统一大业中的重要作用,并预言它将不朽的存在着。

诗人把“圣皇及圣相”的功业与“公之斯文”紧密联系起来,用以强调韩愈《平淮西碑》具有记述、歌颂统一大业功勋的作用。

“三五”是爱人把唐宪宗安排韩愈写《平淮西碑》提高到与中国历史上功德无量的“三皇五帝”作比较的地位,虽然诗人也同时表明:唐宪宗不可能与“三皇五帝”的功德业绩相比较,但是,能够被用来和历史上业绩最高的帝王比较一下,说明他也是非常出色的帝王了!在中国历史上,“三皇五帝”是一个神设的存在,是超越人类生命意义之外的一项存在。

李商隐把韩愈的《平淮西碑》提高到这样的一个高度,并使用“圣”字来称呼唐宪宗和裴度,说明他是在用最高规格的评价标准,来评判唐玄宗安排裴度去完成“平定淮西”这件事情。

李商隐之所以给予他们这样高的评价,就是因为,在诗人的心目中——实现国家的统一,是华夏民族的伟大事业,是值得每一个华夏子孙去为之奋斗并牺牲自我的事业,是高于一切个人利益的伟大事业。

这,就是诗人思想意识中,对“生命意识”的彻底觉悟,对他“生命意义”的清醒认识。

同时,也是诗人对“生命意识”的强烈崇拜,是他对“生命意义”的高度评价。

09. 《韩碑》,对“生命意义”的虔真传承“愿书万本诵万遍,口角流沫右手胝。

传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诗人自愿手抄口传《平淮西碑》“万本”和“万遍”,并以“传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收束全篇,说明他对韩愈《平淮西碑》的尊崇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也再一次证明了《平淮西碑》具有流传千古的不朽价值。

“口角流沫右手胝”“传之七十有二代”和“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每一句都是诗人在用他的“生命”来说话,因为,在诗人看来,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不管由谁去完成,他,作为一个诗人都会去歌颂!他,不是在歌颂这个人,而是要歌颂这件事情!而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物品才能够流传千古万代呢?——碑石文化!所以李商隐挥毫写就了这样一首同样流传了千古的诗作——《韩碑》。

附录一:《韩碑》·【诗作·原文】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

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

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chū)生罴(pí)。

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

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

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澹天王旗。

愬(sù)武古通作牙爪,仪曹外郎载笔随。

行军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貔(pí)。

入蔡缚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zī)。

帝曰汝度功第一,汝从事愈宜为辞。

愈拜稽(ji)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

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当仁自古有不让,言讫屡颔天子颐。

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

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墀(chí)。

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

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chī)。

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

长绳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

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

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

呜呼圣王及圣相,相与烜赫流淳熙。

公之斯文不示后,曷(hé)与三五相攀追。

愿书万本诵万遍,口角流沫右手胝(zhī)。

传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

附录二:《韩碑》·【译文】元和天子禀赋神武英姿勃发,可与远古的轩辕、伏羲相比。

他立誓洗雪历代圣王的耻辱,坐镇皇宫接受四夷八方贡礼。

盘踞蔡州的逆贼为祸五十年,自恃强大割据一方世代绵延。

不满足占据山河还分割平原,梦想挥戈退日胆敢作乱反叛。

圣帝幸而得到贤相裴度相助,逆贼暗杀未成自有神灵卫护。

他腰悬相印亲自统兵上战场,烈烈寒风中飘扬着天子军旗。

得力将官愬武古通倾力相助,仪曹外郎也任书记随军出征。

行军司马韩愈更是智勇双全,十四万龙虎大军陷阵又冲锋。

攻下蔡州擒住叛贼献俘太庙,功德盖世无人可比皇恩无限;天子宣布此番裴度功劳第一,并且命令韩愈为其撰写赞辞。

韩愈拜谢龙恩欣然接受诏命,表示写歌功的文章他能胜任。

自古以来撰述都推崇大手笔,这样的事情本不属佐吏职责。

况且自古有当仁不让的箴言,天子听毕频频点头大加赞许。

韩公退朝斋戒沐浴独坐小阁,笔蘸饱墨洋洋洒洒挥毫淋漓。

推敲《尧典》《舜典》古文,化用《清庙》《生民》妙笔意。

一气呵成一纸雄文别具一格,早朝时拜请铺展在玉陛丹墀。

上表奏说“臣韩愈冒死呈览”,请求刻碑铭记圣君贤相功业。

碑高足足有三丈字大更如斗,灵鳌驼负螭龙盘围庄严雄伟。

文字旖旎句意深长俗人难解,却有人进谗诬此文偏私失实。

用百尺长的绳索拽倒了韩碑,粗砂的大沙石磨去碑上字迹。

韩公文的浩浩真气无法磨灭,它早已深深地刻入民众心里。

正如同那汤盘和孔鼎的铭文,虽古器荡然世间却在永流传。

啊,圣王与贤相的不朽功勋,永远显耀在人寰且辉煌无比。

韩公碑文虽然不能昭示百代,宪帝功业也比不了三皇五帝!但我愿抄一万本吟诵一万遍,即使我口角流沫手磨出茧皮!也要让它流传于千秋万万代,作封禅的玉检和明堂的石基。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对人生有着共同识:生命短暂,人生无常。

实际上是人的生命意识的又一次觉醒。

诗里充满了觉醒之后的深重困惑、迷惘、焦灼。

这种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体现在四个方面:升华了的爱情意识,感伤的时流感,强烈的死亡感以及沉重的孤独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34517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9
下一篇 2022-10-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