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是哪个年代的

梁启超是哪个年代的,第1张

梁启超是哪个年代的 梁启超是那个朝代的人梁启超是哪朝代

1、清朝末年(同治,光绪年间)---民国初年(1909-1929)。

2、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早期的梁启超对孔子有什么认识吗?尤其是在他青年的时候?

一百多年前那场志在维新救国的运动中,康有为“托古改制”,吹响了近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号角。

提及维新运动,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康有为“公车上书”、“戊戌六君子”血洒菜市口;但言及维新人士对于孔子的真正态度,读者们可能了解的就比较少了。

今天,咱们就来看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对孔子认识。

世人印象中,梁启超是尊孔的,事实上这一说法是不完全准确的。

梁启超不仅有尊孔的一面,也有站在学者立场客观评价孔子的一面,甚至于有直接批孔的一面。

梁启超对于孔子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大体上可以分成早年感性认识、青年时强烈的尊孔倾向、中年时自我矛盾的孔子观及晚年时理性研究孔子四个阶段。

梁启超对待孔子的态度之所以如此复杂,是与他个人的学习经历、康有为的影响以及当时政治局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的。

一、早年对孔子的感性认识 梁启超出身于“世代耕且读”之家,幼儿阶段即开始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

从1885年开始,梁启超开始了近五年的学海堂生涯。

学海棠是当时广州最好的五大学堂之一,主要教授正规的“乾嘉朴学”,这一经历为梁启超日后的学术功底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学海堂阶段梁启超对孔子的认识可以说是非常懵懂的,限于他所处的环境,梁启超认为孔子主要是历史学家,而不是政治家、哲学家。

这一阶段梁启超对孔子认识可以界定为他认为孔子只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者,孔子只是一位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保守主义者。

这一阶段的梁启超算不上有浓重的尊孔倾向的。

二、青年时强烈的尊孔倾向 梁启超的尊孔倾向可以说完全是在康有为的影响之下产生的,当然这与康有为主张“托古改制”的政治理想密切相关。

1890年,梁启超拜入康有为门下学习,正式舍弃了原本的古文经学方向,开始了他的今文经学学习。

这一时期,是康有为“托古改制”的重要阶段,《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康有为主要的成果皆出现于这一时期。

受康有为的影响,梁启超“先生著《新学伪经考》方成,吾侪分任校雠。

其著《孔子改制考》及《春秋董氏学》,则发凡起例,诏吾侪分篡焉。

吾侪坐是获所启发,各斐然有述作之志。

”(《南海先生七十寿言》) 这一时期梁启超主要的著作有《读春秋界说》、《读孟子界说》。

在这些著作里,梁启超非常浓烈的表达了他对孔子的尊崇之意,甚至于呼吁立孔子为教主,即“以宗法孔子为主义”、“孔子之教,非徒治一国,乃以治天下”(《湖南时务学堂学约》)。

这一阶段可以说是梁启超最尊崇孔子的阶段,在他眼中,孔子由早年的历史学家变成了政治家、改制的素王和教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34009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8
下一篇 2022-10-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