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写了灰雀什么特点

灰雀写了灰雀什么特点,第1张

灰雀写了灰雀什么特点 通过对灰雀什么和什么的描写,表现出灰雀非常什么的特点?

这是《灰雀》里的内容。

通过列宁孩子与一只灰雀的故事,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对孩子的尊重、爱护之情。

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婉转地歌唱”,这是灰雀让人喜爱之处。

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

他欣赏灰雀的歌唱,给它们带来食物.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它们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当灰雀消失之后,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这表明他对灰雀的着急和担心.在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中,如“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

天气严寒,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它怕冷”和“可惜”这两个词语,可以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关心.学生在朗读相关的词句时,一定要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一)思想内容《灰雀》是人教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二组关于“名人故事”主题中的第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

这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一件寻常的小事,但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察对方冲局扒的言语、行动,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有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散昌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表达方式:1、采用了明线和暗线相结合的写法。

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再见到灰雀,这是一条明线,文章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发现灰雀不见了,怀疑可能是男孩抓走了,诱导他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

第二条暗线才是文章用意和中心所在。

2、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

男孩的语言和行为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

列宁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语、行动,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3、对话为主。

列宁与小男孩有四次对话。

第一次列宁问小男孩看见过那只灰雀吗?小男孩说没看见。

第二次,腊睁列宁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小男孩说,从中小男孩感到列宁对这只灰雀很担心,也很关心,列宁的爱鸟之心对小男孩是有触动的,因此第二次小男孩没说话,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小男孩内心思想活动是很活跃的,他此时态度已有所变化,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还没有勇气。

当列宁第三次自言自语时,小男孩被列宁爱鸟之心深深打动了。

第四次是列宁没亲眼所见,也不知是真是假,因此紧紧追问了一句“会飞回来?”这时小男孩完全觉悟了,并已说出鸟没有死,因此坚定地回答:“一定会飞回来!”

想知道灰雀的一写详细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33756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7
下一篇 2022-10-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