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晏子使楚中晏子为什么是一个不卑不亢机智勇敢的人

在晏子使楚中晏子为什么是一个不卑不亢机智勇敢的人,第1张

在晏子使楚中晏子为什么是一个不卑不亢机智勇敢的人 《晏子使楚》说明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晏子使楚这一课是怎样表现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的晏子使楚中的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晏子使楚这一课是怎样表现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的

晏子使楚这一课是表现晏子的机智与勇敢的,而非蔺相如!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故事赞扬了晏子爱国,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讽刺了狂妄自大,傲慢无理,自作聪明的人。

赏析:1、整个故事就是一条成语:自取其辱。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论语》中。

子贡问怎样交朋友。

孔子说:“忠言相告,好话对导,他不听就算了,不要自找羞辱。

”但是多数后人对这个成语的了解来自本篇课文。

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结果不但轻而易举被晏子化解了,最后反被晏子侮辱了。

成语的意思是说自己所受到的侮辱难堪,都是因为自己造成的。

2、面对楚王的第二次侮辱,晏子这样回击楚王:“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把袖子张开,就能遮蔽天日,成为阴天;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就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晏子的这段话里,衍生出三个成语:一是张袂成阴;二是挥汗成雨;三是摩肩接踵。

挥,甩掉;大家用手洒出去的汗珠就像下雨一样,形容人很多。

当然,这一成语后来也形容出汗很多,就不是原先的意义了。

三是摩肩接踵:摩,并;摩肩,肩膀靠肩膀;踵,脚跟;接踵,脚尖碰脚跟。

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多,拥挤。

)3、当楚王取笑齐国人偷盗时,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这段话中包含了一个成语:南橘北枳。

枳:落叶灌木,味苦酸,球形。

也叫枸橘。

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会变成枳。

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

后人遂用“南橘北枳”来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现代汉语中似乎用于贬义稍多些,形容某种事物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异化”或者“变质”。

)外交无小事,尤其在牵涉到国格的时候,更是丝毫不可侵犯。

晏子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维持了国格,也维护了个人尊严。

晏婴是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勇敢大胆、不畏强权的人。

晏子能赢得这场外交的胜利的原因:就是因为晏子的话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用语委婉,头脑清晰。

晏子使楚归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33243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6
下一篇 2022-10-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