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

八王之乱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第1张

八王之乱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 历史上的“八王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历史上的八王之乱发生在什么时期历史上的“八王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历史上著名得八王之乱发生在哪个时期?

西晋时期 291--306历时16年

历史上的八王之乱是发生在什么时期西晋时期八王之乱的原因是什么?是贾南风的原因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呢?

西晋王朝出现“八王之乱”,与晋武帝司马炎有一定的关系,他认为魏国的灭亡,是因为皇权太独大,没有把皇权分给皇族子弟,皇室变得孤立。

于是,他便分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是每个王国都有军队,文武官员也是诸侯王说了算。

这无疑给晋朝的政权稳定,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还有一点怨司马炎的是,他有近二十个儿子,偏偏选了一个智障的儿子当继承人,就是晋惠帝。

晋惠帝无能不大懂事,可是他的丑媳妇皇后贾南凤却是个毒辣的女人。

她通过互相利用,将辅政的杨骏极其汝南王司马亮,楚王玮先后除掉,使自己成为晋朝权利的掌控人。

贾后掌权七年多,期间飞扬跋扈,胡作非为。

据说,这位长相丑陋的贾皇后也是爱美的,她将美男子潘安提拔成黄门侍郎,随时可以进宫。

当时的太子司马通,不是贾后亲生的。

她就想废太子再立,于是她命潘安这位大文豪,以太子司马通的口气,写了一封信(或者是一篇文章),内容是要逼迫晋惠帝退位。

然后将太子司马通灌醉,引诱其将信(文章)抄了一遍。

贾后也听说,朝里有大臣正在暗自扶植太子继位,于是她一不做二不休,将太子司马通毒死了。

太子一死,皇位继承有了新的变数。

赵王伦先发难,派禁军校尉齐王司马同进宫抓贾后。

贾后大哭大闹也无济于事,被赵王给杀了。

赵王伦掌权后,不甘心当相国,于是将晋惠帝囚禁起来,自己当起了皇帝。

并将他自己的所有亲信都安排了官职。

由于官帽上的装饰是用貂的尾巴做的,一时间没有貂尾,只好用狗的尾巴代替了。

“貂不足,狗尾续”是出自这里。

各地的诸侯王,知道赵王伦当了皇帝,纷纷起来争夺皇位,参加这场战争厮杀的包括赵王伦在内,一共有八个诸侯王,史称“八王之乱”。

这一场战争持续了十六年之久,最后八个诸侯王去世了七个,到了公元306年,留下最后一个东海王越,毒死了晋惠帝,立晋惠帝的弟弟司马炽为皇帝,被称为晋怀帝。

“八王之乱”表面看起来是贾后乱政,毒杀太子引起的。

其背后的原因与晋朝的分封制度有极大的关系,各地诸侯王都自己做大了,对皇位都是虎视眈眈。

贾后毒死太子也只是个导火索而已,给了那些诸侯王把柄。

即使没有毒杀太子的事情,各地诸侯王对皇位的窥视也是一样的,那或许就不是“八王之乱”了,或许会更乱。

5

司马家族灭掉了三国统一中原建立西晋之后,社稷会稳定几年,可是司马家族建立的晋朝很快就出现了内部纷争,西晋初年门阀开始林立,很多门阀手握兵权互相打压,皇室纷争也是从未停止过,西晋即将迎来一场腥风血雨。

其中的八王之乱就是其中动荡西晋朝局的纷乱之一,西晋的八王之乱自古以来就吸引了不少历史学家们的好奇,因此出现了很多专门研究八王之乱的因素以及背景。

最后学界一致认为导致八王之乱的因素不仅仅是因为太子妃贾南风还有其他主要诱因,学界认为贾南风构筑的门阀外戚实际上只是加速了这场纷争,由明争暗斗变成了刀兵相见。

其最主要的因素是西晋时期皇帝的权利过于分散,没有达到中央集权。

西晋初年实行的是分封制和都督制,西晋无论是皇帝的财权和兵权等都是比较分散的,而且西晋时期的官吏任免都是依靠自选。

以下针对八王之乱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

1.西晋八王之乱与贾南风之间的关系分析公元265年,司马炎废掉魏国曹室之后自立为王建立西晋定都洛阳,之后在西晋实行分封制和都督制,如此长期便形成了一种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制度,即宗亲王公再到功臣的门阀割据的势力。

加上咸宁二年皇帝病重,皇室掀起了不少纷争,武帝之后决定改变政权结构,引入外戚杨氏以此制衡皇室门阀,一方面逼迫功臣集团为代表的领袖与太子成婚,这里所指的是太子妃贾南风。

那么这里说的太子妃贾南风是何许人也呢,贾南风是西晋开国元勋贾充的第三个女儿,在司马炎的逼迫下,贾充答应与太子也就是惠帝联姻。

在历史上,贾南风也被称为贾皇后贾后。

贾后在皇后的位置上有十多年,在这十多年中,她在其父的授意下暗地里结党营私收买门阀,进而一度专权,导致晋惠帝的皇帝权利旁落。

从上面可以看出贾南风并不像其他贤后那样开明,而是为了功臣集团的存在,也就是当时以贾充为首的功臣集团而服务的。

原本司马炎不想让司马衷继承皇位,一来是牵制贾氏集团,二来是认为司马衷懦弱不宜为皇帝,可是有贾南风在旁边使计策导致司马炎对司马衷另眼相看,而司马衷当时也是十分惧怕自己的媳妇,司马衷虽然是太子,可是在很多事情上都是贾南风一手策划,所以导致后来贾南风专权得到了机会,后司马炎得知贾南风的品行之后有意将其废掉,可是在门阀功臣集团的压力之下,贾南风的太子妃位终于是保住了。

从这一点来看贾南风是以功臣集团为首的门阀的靠山,而门阀也是通过贾南风得以控制朝廷,因此导致后来的八王之乱政变的因素全部归到一个女人身上,其实这样的情况在前朝也是有很多的。

很多学者认为把祸国殃民的罪责全部归到女人身上是不合乎情况也不贴合历史的,贾南风作为功臣集团控制朝廷中枢的桥梁,因为司马衷的懦弱无能,导致贾南风钻了空子得以把持朝政,随着晋惠帝继位,贾南风的势力也从内廷走到了政治前台。

很多学者曾研究过其实司马炎并不是没有发现贾南风就是功臣集团安插在太子身边的,借此把持朝政的,也正因为猜中了所以才会在临终之时囚禁贾南风,可惜的是当时晋朝的弊病已经显露,皇帝的权力已经分散各处,因为中央集权太弱导致武帝弥留之际,杨骏才敢矫诏从而稳固了门阀的势力。

八王之乱分两个阶段,第二个阶段重创晋朝根基也是导致八王之乱产生的根本因素贾南风成功登上后位之后便在功臣集团的授意下诛杀杨氏以及汝南王等人,借此重新构筑自己的势力集团,因此才出现了之后的“海内晏然,朝野宁静”的贾后专政的局面。

其实晋朝的门阀势力很大程度是需要仰仗皇室成员的,也因为皇室成员助长了门阀势力。

贾后能够专权除了有司马衷做靠山还有太子司马遹,因此在司马炎去世,贾南风迫害了太子之后,遭到了司马家族奋起抵抗最终贾南风被司马家族司马伦等人诛杀,贾南风的死也标志着八王之乱第一阶段结束。

在学界,有不少学者将贾后和吕雉以及武则天做过对比,武则天能够成为政治中心,不仅有丈夫的撑腰,而且几个儿子也还在,加上武则天把持朝政期间还大力扶持贫苦书生打压门阀旧族势力,所以才能够达到权力的中心,而贾后失去了自己的靠山自然无法达到权力的中心。

贾后的死并不意味着八王之乱就此告终,实际山后来的阶段才是八王之乱的重心,也是后来的八王之乱才重创了西晋,一次贾后实际上不算是八王之乱的中心,而是后来的士族门阀纷争。

八王之乱第二阶段:在司马衷之后,随之登上晋朝政治舞台的是长沙王,惠帝的底下一共有好几个弟弟和哥哥,其中长沙王和河间王以及成都王等人在朝中的势力最为突出,汝南王本想将惠帝的弟弟们分封到诸侯国封地,可是遭到了楚王的不满,最终汝南王被杀。

赵王伦上台之后同样用了前面的方式铲除异己,将淮南王诛杀,一时之间皇室内部各自为政,门阀林立,之后不少门阀为了培养自己的势力,提拔士族,所以当时参与八王之乱的很多人都是士族出身,也因为门阀士族的崛起导致后来出现了王与马共享天下的局面,西晋就这样被分割的四分五裂,由于门阀的扶持导致士族的权力一度膨胀,甚至与皇权平起平坐。

在经历了八王之乱之后,西晋的国力也日渐衰微,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又开始对晋朝边境长期骚扰伺机灭掉晋朝,进而形成历史上的五胡乱华。

究其原因,八王之乱并非是可以避免的,是历史演进必然,士族和门阀的崛起是当时西晋体制和社会演变所形成的。

当然有不少学者认为八王之乱与西晋之初的分封制是分不开的,各方诸侯都有自己的势力。

当然很多人认为贾后因为和以太后为首的杨氏集团发生权力的斗争,导致后来贾南风与汝南王争权夺利,最后演变成了八王之乱。

而这些斗争的始终都归结于司马衷是个怕老婆的皇帝,导致贾南风带坏了风气。

我们可以透过这些斗争想到西汉末年,当时的西汉也是如此,各方势力各自为政,而最后很多人都将其罪责归结在分封制的头上,以至于后来的朝代都重视皇权集中和中央集权,而不再采用分封制。

因为分封制导致八王之乱重创了西晋导致五胡乱华,北方少数民族伺机而动。

也是因为士族的崛起和门阀的崛起导致皇权过度分散,因此在学界有人认为西晋的八王之乱跟司马炎所设立的分封制和都督制有一定的关系。

结语:西晋出了一个喜欢专权的狠角色贾南风,对于历史来说其实也是必然无可避免,因为西晋之初,门阀势力存在,司马炎为了制衡一方势力,有意让门阀之后也就是功臣集团的首领联姻借此制衡功臣集团和门阀。

可是让司马炎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太子妃比自己还狠,最终局面不可收拾,而在这时士族崛起,更是加剧了朝廷势力纷争。

综合来看,西晋八王之乱是有多因素构成的而非一个女人就可以动摇西晋,况且八王之乱达到空前严重也是在第二阶段,也就是贾南风被诛杀之后。

贾南风在这场斗争中也就是扮演开场白。

每一个朝代的更替绝非个人可以发动,而是历史必然,一个士族的崛起和门阀的败落也是影响一个政局动荡的一大因素。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就包括武则天能够长期把持朝政也正因为门阀士族的衰败贫苦阶层学子的崛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32388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4
下一篇 2022-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