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共剪西窗烛哪个季节的雨

何当共剪西窗烛哪个季节的雨,第1张

何当共剪西窗烛哪个季节的雨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为什么不是东窗、南窗或北窗?

谢伤心望帝的邀请。

要回答你提出的问题真的感觉不是十分容易。

为什么?这要从风水学和典故等多个角度出发来解答。

古人是十分相信风水学的,认为住宅的走向是坐北朝南最为吉利。

第一、有和皇家宫苑相同的朝向,皇家的宫苑都是坐北朝南的;第二、我国处于北半球,特别是北方地区,到了冬天,朝南的宅基方向肯定最暖和。

又不像今天,人口众多,能有一片庄基地就不错了,还敢乱挑剔?从这种南北向宅基地的走向来看,不难看出,房子盖的位置就只有东边和西边了。

房子在东边的,肯定会有东窗户的存在了,房子在西边的就有西窗户的存在了。

在古代很难有南窗和北窗的出现。

这一层意思解释透了,下面的问题就好说了。

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一诗中为什么不说东窗呢?古代人也讲究一处宅基内上首和下首。

自然东边是上首,一般是父母或者长辈住的地方,做儿子的或是后辈只有住到西边了。

最有可能李商隐写这首诗时父母尚在,或者他一直住在西房内。

到了南宋,又有一个典故:秦桧在谋害岳飞时,时常在家中和王氏商量对策,就是在东厢房。

后来秦桧死后,经常给王氏托梦,说在阴曹地府受尽折磨,让王氏救他,王氏就做道场,道士见到秦桧时,秦桧曾说过”东窗事发矣”之类的话,后世就把东窗事发当做了设计陷害人的成语。

所以这东窗一词不是乱用的。

现在就回到正题上来,除了东窗,也就剩西窗了。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当时住在蜀中,他的妻子在长安,所以下雨天他就仰望北方,想到了住在西厢房的妻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也正是李商隐的这首著名诗篇,又形成了一个成语“共剪西窗”,比喻思念远方妻子,也形容夫妻互爱。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以其时空交错的回环往复所造成的无穷韵味而名留诗史。

但细究这首诗的用语,"西窗"似是一个古代文学中常出现的词汇,与"东窗"、"南窗"、"北窗"共构了"窗"意象的隐晦涵义。

那么,这四面"窗"究竟指代了什么呢?到"东"、"西"、"南"、"北"所蕴含的意义。

在古代社会,这四个方位与五行、时序与颜色都存在着观念上的联系。

例如秋天的西风,春夏的南风。

西方与五行之"金"相对应,我国的西部地区荒漠连绵,如同一望无际的金粉金沙。

而西部的恶劣气候更是如同锐利的金器般直将划损人的面庞。

李清照有"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之句,本意是"旧时衣"上用金线缝制的芙蓉图案由于磨损而脱落、稀疏。

但叶嘉莹先生在解释这句词时则联系到词作创作的的背景,认为"金"更是代表了秋天的风,使得"菡萏香销翠叶残",双关之解,尤为巧妙。

因此,《夜雨寄北》中的怀人之想自然也是在"西窗"生发而涨满"秋池"。

"西窗"的使用首先就满足了这种古代常识认知下的对应关系。

不管是西窗所代表的秋,亦或是秋季所生发的愁,事实上都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和思维方式。

这种观念自中国古代神话作品便可见一斑,无论是夸父逐日不成后身体化为山川湖泊,日月星辰,还是烛阴之神开目为昼,闭目为夜,都是将人类自身的感受与自然界的客观现象进行联系。

在当今时代来看,这种思维方式十分幼稚,但却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青少年时期浪漫热忱的想象与天真的情怀。

在这种悠久传说统摄下的"西窗"之说也称为中国古代文人不言自明的典实,流传于一代又一代的雅丽墨香之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32116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3
下一篇 2022-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