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败在哪个点

项羽败在哪个点,第1张

项羽败在哪个点 一代战神项羽究竟败在哪里?真正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说明单凭q杆还不行,必须有韬略。

其实项羽做到一项就足矣,唯范增之所听,唯范增之所用,不至于一次次功败垂成,与成功失之交臂。

而恰恰刘邦就善于用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用在项羽身上再合适不过了,项羽灭亡了强大的秦帝国,却败在了自己看不上眼的刘邦手里,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从项羽的一生来分析一下。

项羽的成名之战——巨鹿之战《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项羽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来激发士兵的斗志,抱着必死的心态去对战强大的秦军,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战胜了秦国的最后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也让项羽的地位在诸侯中一战成名,诸侯皆臣服。

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但是巨鹿之战的胜利让项羽冲昏了头脑,秦将章邯带20万秦军投降项羽,而项羽却做了一件傻事,竟然秘密坑杀降卒,给手下士兵和将领带来了莫大的恐惧,以至于后来手下大将纷纷离去,失去军心,给自己留下了巨大隐患。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

”於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项羽错失良机——鸿门宴对刘邦来说没有比鸿门宴更难吃的宴席了,“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要不是项伯和张良的帮忙,恐怕刘邦早已成一命呜呼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项羽看不到自己的对手,就是刘邦,缺乏远见,谋士范增就说“称天下者,必沛公也”,项羽这时表现出来的犹豫不决,不够果断,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西楚霸王”的项羽,分封不公《史记•项羽本纪》荣与彭越将军印,令反梁地。

陈馀阴使张同、夏说说齐王田荣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

攻入咸阳城的项羽杀了秦王子婴,屠了咸阳城,火烧了咸阳宫,之后大封了十八路诸侯王,因为分封的不均,该封的没封,不该封的乱封,完全按个人意愿分封,造成诸侯的怨气,最后就是起来反叛项羽,项羽的西楚霸主的宝座还没坐热,就忙于征讨各路诸侯王,给自己造成了巨大威胁。

项羽的刚愎自用从整个楚汉战争来看,项羽的军事行动大都是自己做决定,很少有与谋士商量的情况,这也看出项羽对自己的绝对信任和刚愎自用,项羽对身边的人也是心存疑心,只信任和任用自己的宗族至亲,身为“亚夫”的范增也被人离间,只能说明项羽对外族人的不信任。

而项伯作为项羽帐下最大的内奸,项羽丝毫没有发现,只能说明项羽对自己家族的完全信任,丝毫不会去怀疑其所有行为。

项羽善武、不善谋项羽一直以勇猛善战被后世所称赞,甚至被称为“战神”,成为后人所崇拜的偶像,项羽用兵之道就是敢杀、敢打,一生百十场战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很少有败绩,《史记•项羽本纪》:“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说明项羽打仗更善于用武取胜,大小的战斗都是冲锋在最前峰,确实是一名战将,但是军事行动不是一个人去战斗,更多的是计谋取胜,实力加计谋的运用才是取胜的法宝,这也是项羽每次打仗自己都那么拼命,最后却落得个兵败自刎的原因呀。

失民心者失天下项羽在政治方面确实表现的很幼稚,导致自己在每一次战斗胜利后,却失去了很多民心的支持,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能够不以个人私怨而计较得失。

而项羽怎么做的呢?,一座城池久攻不下,如果一旦攻下必屠城,为了自己的私愤常常屠杀无辜的人,这就是没有政治眼光,也是项羽的政治弱点,也是最后项羽人心皆失、众叛亲离的结局。

写在最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最后兵败自刎,年仅30岁,令人唏嘘,但也许没有比这更完美的选择了吧,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留给后人战斗精神、英雄气概也是让人敬畏的,项羽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民族英雄。

项羽是不是你心目中的战神呢?欢迎留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32067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3
下一篇 2022-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