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璁从哪个门

张璁从哪个门,第1张

张璁从哪个门 明代状元父子杨廷和杨慎为何会从嘉靖帝的恩人变成仇人?

首先纠正一点,杨廷和与杨慎虽为父子,但并非都是状元,杨慎是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但其父杨廷和并不是。

明武宗驾崩后,杨廷和拥立兴献王之子朱厚熜即位,对明世宗朱厚熜可以说有拥立之功,同时对明武宗时期的一系列弊政进行了纠正,因而对朝廷、对江山社稷也有拨乱反正之功。

然而,有功于明世宗的杨廷和,却在朱厚熜即位后不久,便被迫辞官归隐,其子杨慎更是被发配云南,而造成这种结果的,便是著名的“大礼仪之争”。

明世宗朱厚熜即位之前,君臣矛盾已经初现端倪杨廷和于明宪宗成化年间入仕,历仕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三朝,自正德七年(1512年)出任内阁首辅后,杨廷和虽然成为了明武宗重要的辅臣,但由于正德皇帝实在太有个性,君臣之间矛盾极深。

正德十六年(1521年)二月,明武宗朱厚照病情加重,司礼监太监魏彬跑到内阁,表示太医已经无能为力,希望朝廷能够拿出万两银子从民间招募名医,然而杨廷和对此却置之不理,反而讨论起了伦理等级秩序问题,显然已经是在考虑继承人问题了。

杨廷和此种行为,显然不是人臣之道。

同年三月十四(4月20日),朱厚照驾崩,杨廷和引《皇明祖训》“兄终弟及”为据,请立武宗从弟、兴献王之子朱厚熜继统,在得到皇太后张氏首肯后,杨廷和拟发遗诏,派人前往安陆府(今湖北钟祥)迎接朱厚熜入京即位。

而从朱厚照驾崩,到四月二十一日(5月27日)朱厚熜即位,却有着长达三十七天的空档期,这期间的朝政大权却是掌握在杨廷和手中的。

也正是在此期间,杨廷和以朱厚照遗诏的名义,对正德朝的一系列政策进行了根本性的扭转,虽说此举是为了拨乱反正,但也足见杨廷和在朝廷中的威信和权力。

而就在朱厚熜抵达京城后,杨廷和便将起草好的登基诏书递了上去,结果不久便有文书房的官员跑到内阁,表示想要对诏书进行修改。

结果杨廷和反说,“以前有了不同意见,你们动不动说是陛下的意思。

现在也是新天子的意思?我们一会祝贺新天子即位后,当面上奏,要问一问是谁想删削诏书草稿”。

事实上,在杨廷和与礼部官员拟定的程式中,朱厚熜都是按照皇子即位的惯例来登基的,朱厚熜抵京后,先由东安门进入文华殿小住,百官次日递上劝进表,等新皇帝答应后,再选择吉日即位。

而朱厚熜看过之后便表示,“遗诏让我即皇帝位,没有让我做皇子嘛”。

抵达京师后,杨廷和请求按照礼部拟定的仪式办理,朱厚熜根本不听,而是直接到行殿中接受了劝进表,由大明门直入京师里边,拜见了大行皇帝的神前案几,中午就即了帝位。

朱厚熜即位之后,虽然对杨廷和仍然极为礼遇,对于他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也都虚心表示了接纳,对于杨廷和贬谪和提拔的官员,也都予以了通过。

然而,这只是朱厚熜刚刚坐上皇位的缘故,这对君臣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在杨廷和拟定的登基仪式上便已经埋下了。

即位不久大礼仪之争爆发,杨廷和最终被罢官免职新君即位之后,接下来的首要问题,便是关于先帝及其生父母的尊号问题了。

同年五月七日,礼部尚书毛澄按照首辅杨廷和的意思,率领文武大臣上奏,请皇帝遵照汉定陶王、宋濮王的例子,尊明孝宗朱佑樘为皇考(父亲),而以兴献王朱祐杬为皇叔考(叔父),杨廷和随后上书附议。

侍郎王瓒表示朱厚熜入继的是皇帝位,不是做了别人的后裔,结果被杨廷和贬调南京。

朱厚熜接到奏折后极为不悦,多次召见杨廷和表示想要改父亲的尊号,但却遭到杨廷和的坚决反对,无奈之下朱厚熜只好下旨让大臣们再度讨论,结果杨廷和与蒋冕、毛纪一起上书,表示应该遵循宋儒程颐的《濮议》,至于兴献王的祭祀,可暂时由崇仁王主持,若是皇上以后生了皇子,可将第二个皇子作为兴献王后人,再改封崇仁王为亲王。

朱厚熜仍然不悦,让杨廷和等人务必从古籍中广泛考证,毛澄等人也再三上奏,坚持原来的决议,朱厚熜将这些奏章留中。

与此同时,朱厚熜的母亲蒋氏也怒道,“安得以吾子为他人子!”朱厚熜更是要辞去天子之位,侍奉母亲蒋氏返回安陆。

同年七月,进士张璁表示汉哀帝、宋英宗虽然是汉定陶王、宋濮王之子,但那是因为汉成帝和宋仁宗无子,因而两人自小便被养于宫中,立为皇嗣。

而明孝宗却有明武宗这个儿子,且明武宗此前也曾在位,因此不应该遵循前例。

朱厚熜于是将张璁的奏折给杨廷和等人看,杨廷和则以“秀才不懂国家大事”为由,又将奏折送回了宫中。

不久,朱厚熜亲自召见杨廷和与蒋冕、毛纪,给他们一个亲笔指示,要他们尊崇自己的亲生父母为皇帝、皇后,再度遭到杨廷和的坚决反对,直接封还了朱厚熜的手诏。

九月,朱厚熜母亲抵达京城,朱厚熜再次表达了想尊称兴献王、王妃为皇帝、皇后意思,杨廷和当然再度反对,同时以罢免官职相威胁,而大臣中谏诤的也有一百余人。

朱厚熜迫不得已,只得在嘉靖元年(1522年)下诏,称孝宗为皇考、慈寿皇太后为圣母,兴献王、王妃为本生父母,不称为皇帝、皇后。

嘉靖二年(1523年),张璁与桂萼、胡铎互相辨析大礼议。

同年十一月,桂萼上疏,重提此事,明世宗于是在次年正月要求再次廷议,并于四月召张璁、桂萼至京师集议大礼,行至凤阳,奉敕“不必来京”,遂还南京。

不久,张璁、桂萼上书,表示应该去掉“本生”两字,否则再也没有理由争论了,此举立即遭到了杨廷和一派则有多达“八十余疏二百五十余人”的反对。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眼看皇帝又要作妖,杨廷和再度上书请辞。

面对这个先后四次封还自己亲笔批示,上书近三十余篇的首辅,嘉靖帝这次没有再惯着他,直接批准了他的致仕,即使给事中、御史纷纷请求挽留,朱厚熜也都不予答复。

“左顺门惨案”爆发之后,杨廷和之子杨慎被发配杨廷和被罢免之后,张璁、桂萼于嘉靖三年(1524年)五月奉召至京,在朝中群情愤懑的情况下,两人刚抵京城便立即遭到朝中大臣的d劾,甚至面临被捕杀的威胁。

不过,此时朱厚熜的皇位已经稳固,在他的支持下,两人不仅没有被杀,反而被晋升为翰林学士,专门负责处理礼仪问题。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朱厚熜在左顺门召见群臣,表示将为生母章圣皇太后之尊号去“本生”二字,这表示朱厚熜将重新议定其父母的尊号。

结果,朱厚熜此举立即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朝中大臣纷纷上书表示反对,然而却被下定决心的朱厚熜全部留中不发。

与此同时,朱厚熜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在父亲辞职后多次请辞不成的杨慎“又谐学士丰熙等疏谏。

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朱厚熜大怒,命人“执首八人下诏狱”,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了朝臣们的同仇敌忾之心。

杨慎约集同年进士检讨王元正等人,言道,“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于是,多达231位大臣(《明史》称229人),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列宫大哭,抗议非法逮捕朝臣,声彻宫廷。

朱厚熜多次令引礼监太监劝退群臣,但大臣们却已经抱定了仗节死义”的决心,死谏不退。

朱厚熜大怒,随即下令将134人收监,并对五品以下的180余人施以廷杖,当场打死17人。

杨慎于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复苏;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几乎死去,然后充军云南永昌卫。

终世宗一世,六次大赦,杨慎终不得还,按明律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家,但无人敢受理,最终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病逝于昆明。

嘉靖三年(1524年)九月,张璁与礼部尚书席书及桂萼、方献夫等奉诏召集大臣于阙右门辨议大礼,这次张璁等人大获全胜。

最终,明世宗朱厚熜以明孝宗为皇伯考,昭圣皇太后为皇伯母。

生父兴献王为皇考,生母章圣皇太后为圣母,明武宗朱厚照为皇兄,庄肃皇后为皇嫂。

15岁的朱厚熜别提多高兴了,因为在明武宗朱厚照去世以后,内阁首辅杨廷和居然推荐朱厚熜做了接班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杨廷和的确是朱厚熜的恩人,朱厚熜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可是在接班的时候,两个人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

按照杨廷和的意思,朱厚熜必须要过继给明孝宗朱佑樘,以皇子的身份继承大位。

这么做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给嘉靖一个下马威,让他知道朝中谁说了算。

第二可以延续明孝宗这一脉的香火,不至于出现混乱的情况。

可是嘉靖是个很有个性的皇帝,他得到这个消息以后,立刻表示:那我走?杨廷和脸都绿了,啥情况啊?来都来了,这要是走了,岂不是贻笑天下?双方僵持了好一阵子,最终杨廷和还是选择了屈服,不过心里想着:这混小子不简单,不好对付啊!一、杨廷和跟嘉靖的较量,远没有结束。

第一个回合:登基程序问题。

从恩人到仇人,似乎就在一夕之间。

嘉靖是兴献王朱佑杬的儿子,朱佑杬是明孝宗朱佑樘的弟弟,从长幼有序的角度来看,的确应该是嘉靖继位。

不过,这事儿毕竟是杨廷和一手 *** 办的,所以算起来杨廷和的确是嘉靖的恩人。

没有杨廷和,嘉靖不可能做皇帝。

可是刚到京城,杨廷和就给了嘉靖一个下马威。

15岁的嘉靖反倒是显得十分老辣,压根就不吃这一套,最终迫使杨廷和屈服,第一回合嘉靖完胜。

第二个回合:皇考称号之争。

这事儿在很多朝代都有,最著名的就是宋英宗时期。

宋英宗不是宋仁宗的亲儿子,而是过继来的,因此他登基以后,整天想着把自己的老爹老妈追封为皇帝和皇后。

这事儿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双方打了4年拉锯战,最终以宋英宗驾崩而不了了之。

这回嘉靖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的生母还活着,可是老爹兴献王朱佑杬已经去世了。

所以嘉靖打算把老爹追封为皇帝,这样一来他的生母就能名正言顺做太后了。

可是杨廷和却坚决反对,他认为应该追封兴献王为皇叔考兴国大王,而嘉靖的母亲应该为皇叔母兴国太妃。

也就是说嘉靖你小子以后就是明孝宗的儿子了,只能叫你的生父为叔叔,生母为婶子。

你说嘉靖能高兴吗?恰好这个时候张璁的上书来了,原来张璁是支持追封兴献王为皇帝的,所以嘉靖高高兴兴地把这份奏疏拿给杨廷和看,可是杨廷和却表示:张璁这个臭小子懂什么呢?气得嘉靖差点跟杨廷和当场开撕。

等到嘉靖的生母兴献王妃来到京城以后,嘉靖再次提出了追封生父为皇帝的事儿。

这是最后较量了,没想到杨廷和直接以辞职为要挟,同时让100多名官员严正抗议,最终迫使嘉靖放弃了这件事。

所以第二个回合杨廷和勉强获胜。

第三个回合:江南织造事件。

朱厚熜知道杨廷和在朝中的地位,而且也知道他对自己有恩,所以刚继位那会儿,一直在拍杨廷和的马屁。

甚至不惜一连四次要封赏杨廷和,可惜都被杨廷和给拒绝了。

这种油盐不进的大臣,又比较执拗,甚至还不听皇帝的话,一切都以祖宗制度为准则,实在是太难搞了!于是嘉靖坐稳了大位以后,便开始打算从这种大臣手里把权力夺回来。

当时江南地区恰逢灾年,可是嘉靖却派宦官到江南督办织造事情。

这帮宦官到了江南,那必须里三层外三层地把老百姓好好剥削一番,所以杨廷和坚决不奉诏令。

嘉靖和杨廷和再次闹掰了,这回嘉靖没有退让,他警告杨廷和:做衣服是朕的大事,希望你不要多管闲事。

结果杨廷和的嘴就跟机关q一样,说了一堆让人无法反驳的大道理,最终使得嘉靖感到了羞愧,甚至主动向杨廷和道歉。

但是嘉靖依旧还是派了宦官前去江南。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嘉靖已经懂得了一个道理:跟这帮饱读诗书的人吵架,根本不可能赢。

直接去做,他们就拦不住了!第三回合,双方算是打了个平手。

二、杨廷和的儿子杨慎,为啥又得罪了嘉靖呢?说杨慎,可能大家不知道。

但是说起《三国演义》的主题句《滚滚长江东逝水》,那必须每个人都听过啊!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临江仙》的作者便是杨廷和的儿子杨慎。

这个杨慎可不简单,他是明武宗时期的高考状元,比他老爹的学问还要高。

由于杨廷和多次以辞职为要挟,最终嘉靖居然答应了杨廷和的请辞。

杨廷和不免有点懵了:难道这招不管用了?于是大量官员开始请求杨廷和留下,这事儿嘉靖居然提不起兴致,最终杨廷和只好失望地下岗了。

杨廷和一走,嘉靖就把册立自己老爹为皇帝的事情,重新弄出来商议了。

没有杨廷和从中阻挠,谁还敢跟嘉靖叫板呢?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当时在朝中做翰林修撰,他一听说这事儿,立刻就表示反对:想要推翻我老爹的政策?这哪成啊?于是杨慎带头带着一帮大臣跪在左顺门外哭争这件事。

又来这一套!嘉靖已经不是刚入宫的小屁孩儿了,于是他果断将杨慎打了一顿,扔到云南去了。

杨廷和在还勉强能跟嘉靖叫板,你杨慎当自己是谁啊?也敢跟嘉靖叫板?真是活腻歪了!总结:清算老杨家,嘉靖开始反制朝臣。

明朝的大臣都超牛的,他们以直言不讳为骄傲,总是喜欢跟皇帝唱反调。

这习惯到了嘉靖朝发生了变化,为啥?因为嘉靖皇帝不打算再惯着他们了。

杨廷和下岗、杨慎被贬以后,墙倒众人推,不断有人开始d劾杨廷和和杨慎。

到了嘉靖七年,杨廷和更是被确立为大礼议事件的罪魁祸首,被嘉靖削职为民,第二年71岁的杨廷和就死了。

而杨慎一生都再也没有被嘉靖重用,只能放浪形骸于江湖,最终以72岁高龄病逝于昆明。

处置老杨家父子,是嘉靖对付朝臣的一个典型案例。

从此以后,主动权都握在了嘉靖手里,谁再敢忤逆嘉靖,老杨家父子就是下场。

参考资料:《明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32066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3
下一篇 2022-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