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女孩疑怀孕嫌犯未成年被刑拘(未满13岁犯罪)

13岁女孩疑怀孕嫌犯未成年被刑拘(未满13岁犯罪),第1张


每次媒体报道轻微恶性犯罪案件,都会引发公众的热议。人们震惊于犯罪手法的残忍,感叹于凶手的年轻,讨论着预防轻微犯罪的责任...

其中,争议最大的是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标准的讨论。

因为我们会看到2017年韩国发生了一起恶性案件:仁川少女肢解案。女高中生a遇到一个小女孩,想借手机给妈妈打电话。她以手机没电需要回家充电为由引诱对方到自己家里,然后勒死并肢解了她,将女孩的手指包装成礼物送给女友b。

(来源:hankookilbo)

最终,甲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乙因涉嫌教唆杀人、协助弃尸被判处无期徒刑。后来二审判处有期徒刑13年。这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

(来源:韩联社)

人们朴素的司法观念,对受害者及其亲属的同情,对凶手及其家属的愤怒,驱使公众不断追问:如此残忍的案件,难道只能判20年、13年的有期徒刑?法律应该做些什么来杜绝青少年犯罪?社会应该怎么做?我们能做什么?

最近,有一部以青少年犯罪为主题的电视剧。

网飞韩剧《少年法庭》自上月25日播出以来,豆瓣评分8.9,IMDb评分8.2。

剧中开头,一个浑身是血的男孩走在街上,碰到行人就借手机打* * *。

最后,他撞上了一个警察,慌乱中拿出了一把斧头,坦白道:我杀人了。拉开了肢解一名8岁男孩的序幕。

没错,全剧其中一个故事改编自仁川少女分尸案。

此时,根据警方掌握的信息,犯罪嫌疑人白成友,13岁,自称在自己居住的小区遇到一名8岁男孩向其借手机,于是将对方带至家中勒死,肢解弃尸,数小时后投案自首。

他们是陌生人,没有怨恨和敌意。作案时是白天,附近有派出所和学校。他肆意妄为,绑架、杀害、破坏、抛尸,令人发指。对此,部长无奈地感叹:这就是当今青少年犯罪的现实。

(来源:凝视以下几集截图相同)

“我们最多只能判他在少管所呆两年,因为他不满14岁。”

因为根据韩国少年法(该法适用于19岁以下的青少年),14岁以下的罪犯是不能判刑的。对于犯罪时不满18岁的青少年,最高刑罚是15年监禁。即使涉及杀人、* *等特殊暴力犯罪,不满18岁的罪犯也只能判20年监禁。

剧中的嫌疑人只有13岁。

面对如此恶性的犯罪,剧中人走上街头,要求修改法律,严惩青少年犯罪。

另一方面,随着法官的调查,这个13岁的嫌疑犯的肖像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初中休学,曾缺课一周以上,生活在离异家庭,患有思维障碍,接受过药物治疗。

在法庭上,他环顾四周,身后的家庭座位空空是这样的:他妈妈打电话* *告诉法庭她要迟到了。

当他看到法警皱着眉头盯着自己时,他躲开了他的眼睛。这一刻,他看起来像一个懦弱无助的孩子。

但后来在法庭上,他居然问:

“听说不满14岁的,就算杀了人也不用坐牢。是真的吗?”

“太酷了。”

这些话让人脊背发凉。

庭审结束,白成友的母亲赶到现场。当然,此时他的父亲仍然不在。

在解释了自己上班迟到的原因后,母亲的一句话是问:听说孩子不会被判刑,那么他要多久才能回归社会?

法官沈没有回答她,而是平静地问:“你去看望受害者家属了吗?”

得到否定的回答后,沈平静地回答道:“请先道歉。”

另一方面,受害者的母亲向沈哭诉,“都是我的错,都是我的错……”受伤者反而在痛苦中无休止地自责。

当镜头显示被杀害男孩的母亲给沈的食物时,这一幕太令人流泪了。饭盒和包上贴满了可爱的卡通人物,可能是小朋友平时用的餐具。妈妈做这顿饭是什么样的心情?

面对一个家庭破碎的幸福,法律应该是公正的。有着强烈责任感的沈就是抱着这种信念,顶住部长不让事情闹大或招致舆论批评的压力,推翻了之前警方的结论,继续调查。

因为沈发现,在白成友的背后,还藏着另一个人——真正的主犯,一个辍学的高中生。她用充电线勒死了受害者并肢解了她的尸体。根据白成友的证词,她看到血喷出来时,甚至兴奋地手舞足蹈。

最终,主犯被判20年有期徒刑,从犯白成友被判在少年感化院服刑2年。

主犯父母定居美国,把孩子的事委托给国内律所,甚至不到庭审现场。

正如沈所说,“父母不努力,孩子就不会改变。”

在案件结束时,镜头闪回到案发时间。女孩一个人坐着听歌,小男孩想借她的手机给他妈妈打电话。

她抬头看着声音,眼神转冷:“妈妈?”或许这一幕显示了她的杀人动机:为什么你能拥有我没有的东西?

这种犯罪身份设定也显示了编剧和导演对社会的质疑:少年犯,难道只有他们有过错吗?

电视剧中的女主角沈,是少年刑事合议庭的得力随行法官。

少年合议庭需要同时处理少年保护事件和少年刑事案件。对了,姐姐查阅相关文献后了解到,韩国少年法规定的少年案件主要包括少年保护案件和少年刑事案件。对于未成年人保护案件,采用未成年人保护程序,对于刑事案件,采用刑事程序。

所谓右押席,是按照法庭上的座位称呼的:法庭上最资深的审判长坐在中间的座位;第二位资深法官,也是本案的调查法官,是坐在审判长右手边的右陪席法官;对应的左陪裁判是初级陪裁判。

在剧中,沈作为一名得力的法官和少年犯罪受害者的家属,对少年犯恨之入骨。她不赞同法律对这群罪犯的宽恕,所以她亲自参与青少年犯罪案件的调查,并决定改变这一切。

对罪犯来说,她是冰冷的,但对被害人及其家属来说,她有足够的温暖:被害人的照片会放在案板前、法庭席上,被害人母亲送的暖水瓶也会挂在她的办公室里。

她在剧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也是很大一部分人对未成年人犯罪量刑标准由来已久的质疑和渴望:

“审判结束后,万一他们看不起法律,觉得可笑,那我们怎么办?”

“万一他们长大后变本加厉,造成更多人受害,到时候谁来负责?”

“我们必须告诉他们法律有多可怕,我们必须教育他们,如果他们伤害了别人,他们将不得不付出惨痛的代价。如果父母总是因为心疼孩子而保护孩子,那么国家和法院必须积极介入。”

女主角代表的是青少年犯罪应该严惩的观点,与之相左的是左陪法官车太柱。在亲身经历的影响下,他会善待这些少年犯,温柔对待他们。

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思考,因为他的重点是探究犯罪背后的原因,防止这些少年犯再次犯罪。

正如一位豆瓣网友分析的,故事中人物的位置代表了现实中对青少年犯罪讨论的不同看法。

(来源:豆瓣用户@一切都会腐烂)

编剧在剧中一开始就由女主指出“少年法立法的初衷是为了改善反社会少年的周边环境,矫正他们的品行,从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并借助记者的反问,引出了“少年法的刑罚不是为了惩罚”的问题。

那么这些句子能达到启蒙的目的吗?

在《少年法庭》中,我们可以看到真正受到影响的人,但也可以看到几个小时前刚刚离开惩教所回归社会的女孩,又一次偷人家的钱包,面对会站在自己立场思考,给予尊重和信任的车法官,一次又一次的装委屈。

我能看到全剧一个案子的罪犯白承佑在最后一集重现。

我们不得不深思:法院的判罚能否化解被害人心中的怨气,少年犯能否得到反省?

在《少年法庭》这部戏里,有很多泪点。除了与现实的映射,还能让人感同身受,引发思考,台词相当有穿透力。

比如第二种情况,面对盗窃、* *易改等问题。,一个年轻女孩遭到父亲家暴。身为家庭暴力受害者的车太柱法官说:

“被家暴伤害的孩子,被伤害后不会长大。即使过了十年二十年,也只是时间的流逝。他们将在过去的日子里被单独监禁。”

而沈对受害的女孩说:

“我想让你看到,受害者不会被关起来,肇事者会被抓住,受害者可以呆在家里,肇事者会受到惩罚。我会给你看的,我保证。”

“太神奇了,你挺过来了。”

由于犯罪者的未成年地位,当他对犯罪中人性的邪恶感到恐怖和憎恶时,观众往往伴随着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和心痛。如何引导教育未成年罪犯,如何避免未成年人犯罪,可能在剧中会给出一些答案:

指出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

同时指出,选择犯罪的是青少年自己,环境不会让每个人都犯罪。

即使惩罚的对象是未成年犯,但未成年人毕竟不能独自成长,监护人应该共同承担这个责任。这就凸显了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重要性。

它还强调法律的指导作用。比如提出任何人都可以指控少年犯,但只有法官才能给少年犯机会。

以及社会制度的规范作用,比如提出改变社会制度,改善人力资源和社会设施。

这些还是需要更多的人去探索,去讨论,去总结,去行动。

版权声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29870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2
下一篇 2022-09-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