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中注释的位置

c语言中注释的位置,第1张

1、可以使用/*和*/分隔符来标注一行内的注释,也可以标注多行的注释。例如,在下列的函数原型中,省略号的意思是 open() 函数有第三个参数,它是可选参数。注释解释了这个可选参数的用法:

int open( const char *name, int mode, … /* int permissions */ )

2、可以使用//插入整行的注释,或者将源代码写成两列分栏的格式,程序在左列,注释在右列:

const double pi = 3.1415926536       // pi是—个常量

扩展资料

在 C99 标准中,单行注释正式加入C语言,但是大部分编译器在 C99 之前就已经开始支持这种用法。有时候,其被称作“C++风格”的注释,但实际上,其源自于C的前身 BCPL。

1、在引号中,如果采用/*或//分隔一个字符常量或字符串字面量(string literal),它们都不会被视为注释的开始。例如,下面语句就没有注释:

printf("Comments in C begin with /* or //.\n" )

2、预处理器仅通过检查注释的结束符来检测注释中的字符,因此,不能嵌套块注释。然而,可以使用/*和*/注释包含单行注释的源代码:

/* 暂时注释掉这两行:

  const double pi = 3.1415926536  // pi是一个常量

  area = pi * r * r   // 计算面积

暂时注释到此 */

1. 初中语文文言文答题规则

古文阅读:

1.掌握书本中的实词和虚词(包括字形,字音,最重要是意义)

2.掌握书中的通假字

3.掌握书中的一词多义

4.掌握书中的古今异义

5.在此基础上多读一些古文

(如果学校发课外读本,可以读后面的古文,和书中的难度相近)

6.适当练习一些(一周1篇)

!!!!!!!!!!!!!!!!!!!!!!!!!!!!!!!切记!平时多积累!!!!!!!!!!!!!!!!!!!!!!!!!!!

文科的学习注重的是语感,多练习,可以培养语感,我初中的时候光初一一年就练了近百篇,效果显著!

翻译一定要逐字逐句来

2. 完整的初中文言文注释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①选自《聊斋志异》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原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第二则。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清代山东淄川(现在山东淄博)人。 ②〔屠〕宰杀牲畜,这里指屠户,宰杀牲畜卖肉的人。 ③〔止〕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缀(zhuì)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⑤〔投以骨〕就是“以骨投之”。 ⑥〔从〕跟从。

题目不全,不知道有没有理解错误

3. 【初中文言文几个常见词的解释而、之、焉只要初中要求掌握的就好】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之 “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作代词 1、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2、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3、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4、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二、作助词 1、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 2、补语的标志.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5、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 7、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劝学》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谏逐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 8、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 9、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 三、作动词 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 焉 兼词 兼有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是(此)”的意思,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后,介绍关涉到的人、事、物、处所等.例如: (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於国也》) (2)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 指示代词 通常用在及物动词之后充当宾语,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等.例如: (1)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论毅力》)――尝焉:试着做这件事. (2)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怜焉:爱护百姓. 疑问代词 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之前表示疑问,可译为“哪里”、“怎么”等.例如: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2)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 (3)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语气词 作为语气词,“焉”可用于句中或句末,表。

4. 初中古文常用字词解释

文言文虚词用法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十则》)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十则》)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十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③敏而好学。

(《 十则》)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②刘备天下枭雄,与 *** 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二、连词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文言文实词用法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2、学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32636365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

5. 初中文言文要点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6. 高考古文翻译方法及窍门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观点清晰简洁的注释还是很有必要的。良好的代码习惯,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管是作为范例给别人参考,还是多年后自己翻出当年的代码,良好的注释都能一目了然。

注释的书写格式

按键精灵的注释有三种格式:

本帖隐藏的内容

1.单引号:'需要注释的内容

1. Call 自动打怪() '调用自动打怪子程序

2. /*需要注释的内容*/

1. Call 自动打怪() /*调用自动打怪子程序*/

3. //需要注释的内容

1. Call 自动打怪() //调用自动打怪子程序

注释的添加原则

1. 完美注释的第一条原则:形式统一

简洁明了的注释,全文都用一种固定格式的注释形式,不要一会用//,一会用'。

2.完美注释的第二条原则:简洁明了

能用一个词表达的意思,不要再啰嗦成一大段了T_T。比如“打怪”,就不要说“遇到怪物,判断血条之后……再打”

多余无用的注释,不要~~~坚决say no

注释的数量不要太多,不要为了注释而去注释。

3.完美注释的第三条原则:注释先于代码创建(或边写代码边写注释)

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力,人脑记忆容量在一段时间内是有限的。你一转身就可能忘记你刚刚脑子里想的事呢。

人脑的瞬时记忆容量与保持时间:

图像记忆:保持时间0.25-1秒,容量为9-20个bit(项目)

声象记忆:保持时间大约2秒,不长于4秒,容量为5个bit

4.完美注释的第四条原则:注释的位置,就近原则。

保证注释与其描述的代码相邻,即注释的就近原则。

一般代码注释:放在其上方相邻或右方的位置,不可放在下方。

批量变量声明注释:行尾注释是合适的,在这种情况下,将所有行尾注释要对齐。

5.完美注释的第五条原则:一些添加注释的建议。

-->>典型算法必须有注释。

-->>在代码不明晰或不可移植处必须有注释。

-->>在代码修改处加上修改标识的注释。

-->>在循环和逻辑分支组成的代码中添加注释。

-->>为了防止问题反复出现,对错误修复和解决方法的代码使用注释,尤其是在团队环境中。

分享大神美美的代码注释

// 运行程序获取句柄

Event Form1.Button5.Click

代码内容

End Event

// 运行程序获取编辑框句柄

Event Form1.Button8.Click

代码内容

End Event

// 获取控件句柄[枚举]

Event Form1.Button6.Click

1. hWnd = Plugin.tz.GetEnumWindow(CLng(Form1.InputBox1.Text), CLng(Form1.InputBox2.Text))

2. MsgBox hWnd

3. End Event

4.

5. // 获取控件句柄[ID]

6. Event Form1.Button7.Click

7. hWnd = GetDlgItem(CLng(Form1.InputBox3.Text), CLng(Form1.InputBox4.Text))

8. MsgBox hWnd

9. End Event

10.

11. // 前台方式模拟画图

12. Event Form1.Button9.Click

13. 代码内容

14. End Event

15.

16. // 后台方式模拟画图

17. Event Form1.Button10.Click

18. 代码内容

19. End Event

20.

21. // 前台方式 *** 作记事本

22. Event Form1.Button11.Click

23. 代码内容

24. End Event

25.

26. // 后台方式 *** 作记事本

27. Event Form1.Button12.Click

28. 代码内容

29. End Event

复制代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www.outofmemory.cn/bake/116282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7
下一篇 2023-05-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