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阜平有什么知名景点?

保定阜平有什么知名景点?,第1张

阜平是保定所辖的一个县城,位于保定西部。因为山区比较多,所以阜平的 旅游 景点非常丰富。下面我们就整理了一些阜平比较知名的景点,给大家介绍一下。

1.晋察冀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就在阜平花山村。晋察冀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是阜平的一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天生桥国家森林公园。天生桥算是阜平最知名,也是开发最早的一处 旅游 景点。天生桥位于阜平县与山西五台山交界处,海拔两千多米。天生桥国家森林公园里的天生桥瀑布群,也是北方地区比较少见的一个瀑布群,其中它的瀑布落差达到一百多米。天生桥国家森林公园内,还有非常丰富的森林植物和野生动物。

3.千峰山位于阜平龙泉关镇,海拔1800多米,它的特点就是山峰陡峭,怪石林立,所以人们把它叫为千峰山,现在千峰山还没有被开发,好多驴友来到这里探险,爬山。

另外阜平境内还有菩提壶,马兰村仙人山,玫瑰坨,云花溪谷,史家寨窑洞民俗村,阜平县革命烈士陵园,石佛堂水帘洞,神仙山,白衣寺,招提寺,四口法华寺,三岩寨自然风景区等 旅游 景点。

大美阜平等你来玩,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到河北阜平县不知道去哪玩,来看一看这里,有没有你感兴趣的地方呢?

天生桥森林公园

天生桥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在海拔2000米以上,有美丽的草甸景观。公园内有看头的就是天生桥瀑布群,落差不一的瀑布带给你视觉上不一样的冲击感。森林的深处还有不少的野生动物,六月的天生桥森林公园还能在背阴处看见积雪,山里很凉快,适合来乘凉度假。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

河北是一块红色革命胜地,这里是第一个敌后根据地。为了激励后来的人们,所以在这里建立了纪念馆,一同来缅怀先辈,用他们英勇抗战的精神鼓励一代代的年轻人奋发图强,创造新时代的丰功伟绩。晋察冀纪念馆有展览区、室外雕塑区、后山旧址区这三块区域。

阜平云花溪谷风景区

这么好听的名字一定是和它自身的美景是匹配的,这里景色秀丽,沟壑纵横,春季的山上会开一大片的玫瑰花,简直就是开在了心里。山间瀑布,山上有奇峰,山下有动植物,到处都是妙不可言,“只缘身在此山中”才能体会。爱花的朋友一定要六七月份来,正是山花最美艳的时刻。云花溪谷夏季的平均气温不到20度,绝对的清凉地,来这里避暑错不了。

城南庄温泉

城南庄的温泉水有对皮肤病、关节炎、胃病、腰腿疼的治疗很有帮助,好多人都慕名来此泡温泉。有传言说抗日战争期间国家领导人来这里泡过,被大家亲切的叫做“领袖泉”。这里的收费也合理,吃饭、睡觉、泡澡一体化服务,在这里可以缓解你旅途中的疲劳。

阜平 美食

推荐品尝叉子烧饼、东下关的大盆肘子、李家的熏鸡、青沿的粽子、煎饼、扒糕、小米焖饭等等特色小吃。可以带走的特产:阜平大枣、木耳、蜂蜜、山蘑、黄花菜,这几样都是干货,携带方便。

阜平是我市西部山区的一个县城。它与山西的五台,和石家庄的平山紧紧相连。这里植被茂盛,风景优美,山清水秀。

说阜平有哪些 旅游 景点,首先,这里是革命老区,最有名的莫过于位于阜平南部的城南庄,据说如果不是当初叛徒的泄密,可能新中国诞生的地方就不是西柏坡了,而是阜平城南庄。

至于好山好水,好风光的地方莫过于天生桥瀑布了,这里的瀑布从上到下,应该是有九重瀑布,在河北实属罕见。还有一个地方就是位于唐县,涞源,与阜平县交界的大茂山了。

其实说到好玩的地方,阜平这里有很多,不是特别有名,但是风景十分的漂亮。例如,鸡蛋石,秋波潭,云花溪谷等。

我71年在阜平史家寨驻训,那旁边有一条大河,下雨了就去摸鱼看山,景色优美。

阜平的天生桥瀑布群挺好玩的。景色非常的漂亮。位置也非常好。天桥瀑布群风景名胜区位于保定区内的阜平县西部,晋、冀两省交界处,距阜平县城35公里,总面积50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95%以上,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享有“五台东门户,京津西花园。华北古基石,绿水济平川”的盛名。

原标题:18载筑梦马兰,140秒花开冬奥。把山区孩子送上冬奥舞台的她,走了——(引题)

邓小岚:把爱留给马兰村(主题)

阅读提示

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惊艳世界。3月21日,生前最后18年全心投入阜平县马兰村音乐教育,带领大山里孩子登上冬奥会舞台的邓小岚老师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溘然辞世,享年79岁。

电话中,席庆茹泣不成声:“邓老师教我们唱歌的日子,我们很高兴。我们不相信邓老师已经走了……”

席庆茹是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队员。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这支来自河北保定市阜平县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用希腊语唱响一曲《奥林匹克颂》。140秒的天籁声中,奥林匹克会旗缓缓升起。

“总感觉到这个事儿不是真的。”与席庆茹一样,得知邓小岚老师离世的消息,阜平县城夏学区中心校校长、奥运合唱团带队刘凯“感觉像做梦一样”。孩子们听说后,都在哭。

马兰村情缘

马兰村位于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西部深山区,是邓小岚父亲——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邓拓,带领晋察冀日报社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

1939年3月至1948年,《晋察冀日报》在此办报达十年之久;1944年,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在马兰村出版。

1943年秋,日军发动扫荡,马兰村及附近乡亲为掩护报社,19人惨遭杀害,无一人泄密。一次突围后,邓拓爱人丁一岚在山洞中生下邓小岚。邓小岚被寄养在当地一村民家中。邓拓在写《燕山夜话》时,署名“马南邨”,便是马兰村的谐音,以志不忘那段岁月。

缘于个人身世和父辈的情结,邓小岚对马兰眷恋不已。2003年清明节,从北京市公安局退休后的邓小岚回马兰村为烈士扫墓,马兰小学20多名小学生参加纪念仪式。

活动结束后,邓小岚想跟孩子们一起唱支歌。当时只有一两个会哼国歌,却都跑调,这深深刺痛了邓小岚的心。“没有歌声的童年是苍白的”,邓小岚决定通过音乐帮马兰的孩子种下梦想的种子。

转过年头,邓小岚号召兄弟姐妹捐款4万元,把4间破烂的小学教室翻盖成7间校舍。也是在这一年,她从亲朋同事那里募集乐器,成为村里第一位全才音乐老师,教钢琴、小提琴、手风琴、吉他……

从此,马兰村胭脂河边,不仅有嬉闹,更有了琴声和歌声;从此,指甲缝带泥的小黑手d奏着西洋乐器,世界名曲回荡在大山深处。

从北京到马兰,邓小岚早上8时出发,晚上8时许才到。“学乐器需要反复练习,不然下次全忘了。”为此,18年来,她每年往返于北京与马兰20多趟,一趟约600公里。

2006年,邓小岚成立了马兰小乐队,这便是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前身。

2013年8月,70岁的邓小岚发起“马兰儿童音乐节”,成为彼时全国罕见的儿童音乐节。在阜平县委、县政府帮助下,舞台,就搭在马兰幽静的山谷中。

音乐节当天,马兰小乐队同将军后代合唱团、清华艺术团乐队等20多个演出团体同台演出。孩子们空灵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3000多名观众掌声如潮。

2015年,在学校旁的山坡上,邓小岚亲自设计、自筹资金打造了一座浪漫的三层“音乐城堡”。邓小岚对孩子们说:城里孩子有迪士尼乐园,有公主城堡,马兰的孩子也可以有。

在闭塞的小山村,“邓老师像一束光,启发和鼓励我们,走出一条更精彩的人生路”。孩子们说。

席庆茹的人生理想是当一名老师,“当一个像邓老师一样的老师。我也想长大了之后,教山里面的孩子唱歌。”

唱响冬奥

马兰儿童音乐节已举办四届,吸引了越来越多乐队加入,还拓展了摄影、非遗、天文等元素。邓小岚全力打造的音乐马兰,成为河北保定的一张新名片。正是这张名片,吸引了北京冬奥组委的目光。

大山里的童声要飞向世界。

2021年9月下旬,北京冬奥组委到阜平县考察选拔一支少年合唱团参加开幕式环节表演。邓小岚得知消息后非常高兴,让大山里的娃娃登上更大的舞台、见到更大的世界,是她一直以来的心愿。

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成员年龄最大的11周岁,最小的5周岁。他们全部来自阜平县城南庄镇普通农村家庭,分别就读于该镇5所小学。

《奥林匹克颂》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无伴奏童声合唱,变化音比较多,用希腊语演唱,同时需要孩子们良好的面部表情。

孩子们此前没接触过希腊语,再加上唱歌的音调,两者结合起来挑战很大,这让希腊语指导老师有点着急。

得知此事后,作为顾问的邓小岚反复琢磨 “妙招”。她建议将希腊语歌词按照国际音标的发音进行标注,尽量把它拼音化、拼读化。果然,效果显著。

2021年12月30日下午,最新的表演录像发送给了冬奥组委,得到一致表扬——合唱团达到了音准准确、节奏统一、音色动人的演唱效果。

1月3日,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结束在阜平八一学校近3个月的集中训练,赴京开展封闭训练。此时,距北京冬奥会开幕不到一个月。

这一天,邓小岚深情地对孩子们说:“我们山里的孩子目光清纯,像天上闪闪的星星那样。你们的声音像天籁之声,像山泉水那么好听,你们最能向全世界人民展现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真诚和友爱!”

18载筑梦马兰

2月4日晚10时许,在冬奥会开幕式的盛大舞台上,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身着虎头图案服饰、脚穿虎头鞋,用天籁般的童声震惊了全世界。

18载筑梦马兰,140秒花开冬奥。那一刻,观众观众席上,激动和幸福的泪水瞬间滑过邓小岚的脸庞。

18年来,邓小岚培养了200多名学生,很多上了高中、读了大学,其中10余人在大学里读艺术专业,或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

不幸总是来得那么突然。

3月16日,为了查看马兰月亮舞台周边配套设施建设进度,邓小岚回到马兰村。3月19日下午5时许,邓小岚突发脑梗,送往北京救治,后医治无效病逝。

“太突然了,不敢相信这个消息。”马兰村党支部书记孙志胜几度哽咽。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后,邓小岚老师在马兰村,一直为月亮舞台和音乐节筹划。“邓老师把所有的牵挂和关爱都留给了马兰,是我们永远的亲人!”孙志胜说。

如果你看了冬奥会开幕式,一定会对这样一个合唱团印象深刻。

这是由一群山区里的小朋友组成的少年合唱团。

他们的歌声有点生涩,但足以撼动人的心灵。

但遗憾的是,我们才刚刚认识这个可爱的少儿合唱团,把他们送上冬奥开幕式舞台的幕后组织者——

邓小岚女士,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她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个人知道。

01

马兰后人

邓小岚虽然出生在战乱年代,但是成长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

母亲丁一岚是开国大典转播播音员之一。

父亲邓拓,时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带着同志们在山里一边游击,一边办报。

当年的《晋察冀日报》,也就是《人民日报》的前身。

正值“反扫荡”时期,日军摸清了《晋察冀日报》在马兰一带的藏匿地点,铁了心要来个大清剿。

马兰及附近的村民为了掩护报社,19人壮烈牺牲,无一人泄密。

也是在那一年,邓小岚的父母在马兰生下了她。

刚出生,邓小岚就被放在了附近的一户农家,一直长到了3岁。

三岁以前的生活,邓小岚已经记得不太清了。

她只记得,那时候的马兰就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地方,孩子们上完厕所,都是用鹅卵石擦擦屁股。

但是干娘一家人对邓小岚视如出、疼爱有加。

直到她回到了父母的怀抱,还依然留着她曾经用过的物件,舍不得动。

邓小岚被接回去之后,父亲亲手刻了三个印章。

其中一个上面刻着“马兰后人”四个字,并亲手把它交给了邓小岚。

回到了父母身边之后,邓小岚和兄妹五人度过了温馨快乐的青春岁月。

母亲热爱唱歌,父亲虽然很少唱,但也喜爱音乐。在《晋察冀日报》的时候,还曾写过歌词。

兄弟姐妹从小就学习吹拉d唱,家庭聚会的时候还能一起表演节目,十分欢快。

她一直保存着1957年的一次家庭音乐会录音。

可以听到年幼的弟弟妹妹演唱《三条鱼》、《花蝴蝶》和《大跃进歌》。

妈妈唱起了《游击队歌》,爸爸用福州特有的唱诗曲调吟唱了他自己的诗作《雷锋》。

音乐,自小就是流淌在邓小岚血液里的。

1955年,邓拓夫妇和5个孩子合影

但她始终没有忘记那枚印章所代表的分量。

邓小岚觉得,她的人生始于马兰,便是那些牺牲的烈士生命的延续。

她要带着他们的意志,为这个小村庄做点什么。

02

“你们会唱歌吗?”

2003年,《晋察冀日报》的老同志们想在马兰立一块纪念碑。

邓小岚作为后辈,主动承担起了这项重任,爬山、拍照,索性在马兰住了下来。

纪念碑落成之时,邓小岚陪报社的老人们回到了马兰,当时,马兰小学的少先队员们也去了。

活动结束后,邓小岚说:“你们会唱歌吗?来给爷爷奶奶们唱首歌吧。”

底下的孩子们沉默了。

“国歌总会唱吧?”

终于有两个小孩举手了,却唱跑调了。

经历过抗战的人,不会不知道歌声的力量。

现在走进了新时代,这里的孩子也不能没有音乐。

于是,邓小岚决定,要教会孩子们唱歌。

从北京出发,坐火车一个半小时到河北定州。

然后再换长途车三个小时到阜平县城,转乘通往各村的公共 汽车 。

走山路颠簸一个小时,才终于到达马兰村村口简陋的小候车亭。

这是邓小岚再熟悉不过的一条路,风雨无阻,一走就是18年。

03

大山里的天籁之音

穷,太穷了。

刚来到这里的时候,马兰的破败一览无余。

房屋是漏雨的,一到下雨天家中就是叮咚作响,更别提孩子们能受到什么好的教育。

邓小岚偏就看不得马兰不好。

她找到兄弟姐妹,集资将小学的4间危房翻修成7间校舍;

她开始号召村里“大兴土木”,为村民们修建了水冲厕所。

她还为孩子们建了一间教室,自掏腰包购买了桌椅板凳。

大大改善了生活质量。

2006年,邓小岚成立了“马兰小乐队”,鼓励村里的小朋友们加入进来。

有个名叫白伟的小男孩,是班级里出了名的调皮。

邓小岚询问谁愿意学吉他的时候,他第一个高高举起了手。

同学们都说,老师别选他,他是最调皮的。

但是白伟不以为然:“老师就喜欢调皮的学生。”

来到了乐队中,白伟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吉他手。

不仅如此,他还带来了其他三个小男孩,一起成为了乐队里的核心力量。

小提琴手陈鑫,来自一个清贫的单亲家庭。

父亲一个人在外务工养家,留下陈鑫和奶奶独自留守。

陈鑫从小就很懂事,从不向家里要求过什么,一件衣服也是穿了又穿。

但是来到了马兰小乐队,陈鑫爱上了音乐,爱上了小提琴。

音乐打开了她的内心世界,让她走向了更辽阔的远方。

后来,甚至有家长受到了邓小岚的鼓舞,加入到了乐队当中。

用自制的乐器敲击节拍,家门口的水泥地变成了舞台,那是小村庄最有活力的一刻。

在马兰小乐队,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

他们没有城市中孩子们的迪士尼、动物园、游乐场,但是他们拥有青草、树林、溪流、花朵……

邓小岚还为他们带来了音乐,让他们拥有了另一种富有想象力的人生。

不仅如此,她还为孩子们建立了音乐教室,举办了公益活动。

孩子们有了新钢琴、复读机、音乐教学课本。

山里的闭塞、父母无法陪伴在身边的孤单,全都被音乐抚慰了。

在这里,孩子们学会了小提琴、手风琴、竖笛、吉他,已经能完整地完成一首乐曲。

“彩云轻轻飘过铁冠山,我们走在放学的路上,唱起我们心中的歌谣,等待我们美好的明天……”

孩子们悠扬的歌声穿破云层,为他们在奥运舞台的发光埋下了种子。

04

“没关系,我们创造奇迹”

2008年,在北京中山公园,马兰小乐队给《晋察冀日报》的老人做了演出。

这是马兰小乐队的舞台首秀。

也是在这里一年,邓小岚带着孩子们参观了鸟巢。

有一个孩子感叹道: “和我们村树上的鸟窝可真像啊!”

媒体报道后,小乐队外出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多,2012年还登上了北京卫视的春晚。

北京冬奥组委正是看了马兰小乐队的视频,才找到了阜平。

最终决定在这里选拔一个儿童合唱团,演唱《奥林匹克颂》。

在冬奥组委的一次工作会议上,一位分场导演说:

“这帮孩子底子太薄了、太薄了,(只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看看能达到什么效果”。

张艺谋说:“没关系,我们创造奇迹”。

孩子们真的创造了奇迹。

《马兰的歌声》纪录片中,有一个孩子们围住邓小岚,一位小男孩对她说:

“邓老师,我想学小提琴。”

邓小兰对他说:“小提琴不好学,你能坚持吗?”

孩子笃定地说:“能。”

邓老师为山里的孩子们带来了希望和光。

但令人心碎的是,拍摄纪录片的时候,68岁的邓小岚还身体健朗,走路矫健有力,为了孩子们演出的事宜到处奔波。

而如今,她已经永远地离开了马兰村,离开了她热爱的马兰村。

马兰小乐队到今天已经16年了。

每次被问到是怎么坚持这么长时间的,邓小岚都会笑着说:

“你们好多人问我,怎么坚持了那么多年,我听了老觉得不对,我不用坚持,我没觉得我在坚持做什么。”

“胭脂河水欢快地流淌,小岚老师来到马兰,小鸟叽叽喳喳地歌唱,啦啦啦啦鲜花盛开……”

这首动人的歌,会永远在马兰的山间流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zz/90510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