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的新媒体营销方式有哪些

李宁的新媒体营销方式有哪些,第1张

李宁新媒体的营销方式有两种,分别是,

1、会员营销,向李宁消费者提供的利益让渡形式和内容,形成一个固定合理的特权服务体系。

2、互动营销,使李宁的产品融入目标受众感兴趣的内容之中。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品牌重塑败笔

品牌重塑以“90后李宁”为主题被认为是最大败笔,伤了老客户,未吸引到年轻人。

除了高管变动,最近这一年多来,李宁公司被高度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是品牌重塑问题。

2010年7月,李宁宣布进行品牌重塑(Make The Change让改变发生)以来,公司陆续出现一系列问题,包括多位高管离职、裁员、库存过剩、股价跌至六年来最低点,从最高的32港元跌至5港元以下,以及2012年盈利预警:公司预计业绩或为负增长。

尽管公司一直强调是在“主动求变”,但2011年却明显成为李宁业绩的转折之年,多年来连续攀升的业绩开始下滑,公司全年营业收入8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80%,净利润同比下降达65%,从11亿元降至不足4亿元。

李宁公司成立20多年来,一共有过两次品牌重塑,只是第一次(Anything is 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因为比较成功,现在很少被人提及。“在此之前,公司几乎每年都做调整,换广告语,经历过一个摸索期。”张庆回忆说。

方世伟是“空降兵”中颇引人关注的一个,不仅因为他是李宁公司2010年品牌重塑运动的 *** 盘手,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从2007年进入公司到2009年底,在职务上实现了“三连跳”。

以“90后李宁”为主题,广告语打出“90后李宁”,这种以年龄段信息作为一个划分标准,在事后被看作是这场品牌重塑运动中的最大败笔。它不仅伤了老客户的心,又没让真正的年轻人——李宁品牌希望定位的市场群体,从心理上感受到高度契合。

方世伟难辞其咎,2011年离职。

“摊子越铺越大”

李宁公司在体育和时尚之间的战略选择上摇摆不定,并且进行多品牌布局,被指“摊子越铺越大”。

李宁本人的想法是淡化自己的符号和烙印,把企业培育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公司。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李宁公司首次遇到发展瓶颈,年销售额10亿的门槛怎么也突破不了。面对危机,李宁公司踏上变革之路:清除家族人员管理,确定专业化的发展战略,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引入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张志勇基本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崭露头角。

从2003年到2009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体育消费品市场也日益增长。2008年,李宁成功的奥运营销将公司推向巅峰,而这种旺盛在财务报表上至少延续到2009年。

2009年,李宁在中国大陆市场销售额首次超过阿迪达斯。李宁自上市6年以来(截至2009年),销售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4.9%,净利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0.5%。

“现在回过头来看,公司之前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整个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很多问题也是在市场高速发展时被掩盖。”李宁公司一位前高管表示。

李宁诞生成长于本土,“我一直觉得,东方元素是不应该丢掉的。”该高管说。

2005年、2006年的时候,公司似乎找到了这个点,开始很强调李宁的东方元素,当时李宁公司所有对外底稿、招标,包括做公关活动、做广告,都会在简报的最后写上一句话:一定要有创新的东方元素。但是,在2010年最近这一次的品牌重塑之后,这个元素又没有了。

另一位公司高管说,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李宁在体育和时尚之间的战略选择上摇摆不定,并且在户外、羽毛球、乒乓球、跑步等多个领域进行多品牌布局,“摊子越铺越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这些确实是个问题。”

在业内人士看来,李宁品牌对自己没有自信,一个有自信的人会坚持自己的东西,自信并且开放。李宁品牌传递出来的信息缺少这一点。

前有狼后有虎

一方面耐克、阿迪在固定一线市场的同时,已开始向下发力;另一方面,安踏、匹克这些国产品牌步步紧逼。

面对危机,除了人事调整,李宁公司在其他方面也已开始调整应对。

前不久,李宁公司公布2012年第四季度李宁牌产品总订单金额高双位数下降的同时,宣布缩减10年Lotto(乐途)商标的独家特许权期限,至2018年。

Lotto是意大利品牌,李宁从2009年起获其独家授权经营。不过,在李宁的多品牌阵营中,Lotto已连续3年经营亏损。公司说,会针对现有品牌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评估,把精力更多聚焦在核心业务上。

今年6月,公司又透露已经与CBA签约,成为自2012- 2013赛季至2016-2017赛季的联赛装备赞助商。这被业内视为是李宁在战略上回归体育的一个信号。

有媒体报道称,李宁要为此次赞助支付高达20亿元,平均每个赛季4亿元。而在安踏2004年签约CBA的赞助商时金额为3年6000万,即使是之后的续约,依旧是平均每个赛季2000万元。

其实李宁是最早做篮球的,比安踏、匹克还早。然而,最早签约CBA的是匹克。

“前中国篮协主席、篮管中心主任李元伟当时亲自到李宁公司沟通CBA赞助这件事,跟志勇讲了一讲。”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说,那时候CBA联赛不像今天这么火,当时包括阿迪、耐克、李宁,都没太看好这个赛事。

“在匹克终止合同之后,安踏一心想往前冲,一下子拿出比匹克高出一倍的钱来做CBA联赛。”

安踏从匹克手上接过CBA,一下就是七年。安踏借助中国CBA的机会扬名海外。

实际上,李宁一直处于前有狼后有虎的严峻态势。一方面,耐克、阿迪在固定一线市场的同时,已经开始向下发力,并逐渐进军中国三四线城市。另一方面,安踏、匹克这些国产品牌步步紧逼,不光是CBA,中国奥委会战略合作伙伴后来也被安踏拿走。

从最新的一次订货会数据来看,李宁排在五家在香港上市的体育用品公司最后。订货会数据是体育用品上市公司业绩的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zz/89570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