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真的可以和商业模式结合吗?

慈善真的可以和商业模式结合吗?,第1张

慈善真的可以和商业模式结合。

慈善与商业的结合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商业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社会做贡献。而慈善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一个再生机制,需要盈利部门和优秀员工,更需要按照市场的逻辑来运作。

如福特基金会、诺贝尔奖委员会等机构也正是靠着商业模式在维持,否则最初的捐款早就花光了。这意味着离开商业活动,慈善是不可持续的。商业越发达的社会,慈善组织也越多,慈善活动越发达。

做慈善的目的和意义:

1、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帮助社会上不幸的个人和困难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工作,为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心力。

2、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发扬人道主义精啊,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筹募慈善资金,开展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等社会救助,扶助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从王石事件看捐赠的营销学

汶川地震,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在举国悲恸之际,许多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的企业和个人纷纷慷慨捐赠,共攘义举。王石是其中之一,但却因为他捐款额度和一些“不合时宜”的话,备受争议、批判甚至骂名,严重破坏了他在公众心目中的企业领袖形象,远远低于公众对他的期待。以至于万科追加一个亿的捐助,王石公开道歉似乎都于事无补。说实话,我未必同意王石的言行,但还是多少有点同情他。

我知道,在这样的时刻,谈这样的敏感话题,的确有点不够“人性”和“道义”,但看到太多超越事件本身的评论,以及千差万别甚至“拙劣”的捐赠行为,促使我提起笔。

因为,灾难终将过去,家园必将重建。最重要的是,捐赠之爱和善,作为一种社会道德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必将永久存在。每一个企业,无论大小强弱,都将直面社会责任的担当和拷问,都必须学会更成熟以及更有意义和价值的捐赠,这不仅是爱心和责任,也同样蕴涵着营销和管理。

笔者认为,就捐赠的广义营销学而言,应该包含和考虑以下要素:

第一,

捐赠的态度。指对捐赠的认识和态度,有人把它当作社会责任和爱,有人把它当作扬名场。这可是天壤之别。在汶川捐赠过程中,那些备受尊敬和推崇的,恰恰是前者,像王永庆、邵逸夫、李嘉诚、加多宝、荣程钢铁等,他们捐额巨大、却高度低调,尤其是加多宝和荣程钢铁,很多人并不了解他们,他们依然选择了沉默。当大家得知加多宝就是出品王老吉的公司时,感动得热泪盈眶,以至于出现“封杀”王老吉现象:只要看到就卖,喝不完也要整箱整箱的往家搬,网络论坛上把王老吉的广告语都改成“要捐就捐一个亿(义),要喝酒喝王老吉”。这就是态度的力量。大爱无言、大德无声、大谢无语,却都深深地铭刻心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zz/86161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8
下一篇 2023-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