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灾难的发生?

如何避免灾难的发生?,第1张

一是要运用科技方法和手段来探知灾害成因,建立更为有效的监测方法。多数自然灾害有着特定的成因和发生机制,弄清灾害背后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是防灾减灾的基础。如干旱、洪涝与太平洋反常洋流、天文潮汛期等有关,地震则由地壳板块运动、火山活动、地质塌陷等原因造成。通过长期跟踪分析,科学家已能评估一个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发生自然灾害的概率及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即便对于地震、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科学界对其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借助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科学界在不远的将来完全可能建立起有效的灾害预测方法,为防灾减灾提供充分的预警信息。二是要应用先进技术全天候观察地球,察觉灾害先兆。灾害预测是推动人类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人类预测灾害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为了观测天气变化,人类发明了气象卫星;为了预警海啸,人类在海底放置传感器,建立应急通信站。如今,物联网技术将给人类认识世界、跟踪世界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借助在地面、地下、海底和太空布设更多传感设备,人类可以每时每刻地观察到地球上的所有异常现象,第一时间报告灾害的发生,从而给可能受灾的民众提供反应时间和生存机会。据统计,地震预警如能提前10 秒,生存率即可增加12% 左右;如果能够提前30 秒预警,生存率即可增加到40%。干旱、洪涝、台风的预警期也能提前至数日甚至数月,以便政府和民众更为充分地做好应对的准备。三是要科学减灾,不打无准备之仗。科学能够帮助预测灾害,同样能够帮助减轻灾害破坏的程度。一方面,科研工作者能够研制更为先进的应急设备,提高民众的生存能力。分析人士能够根据以往灾害的历史数据,设计出更为有效的应急预案,使人们尽可能远离灾害造成的伤害;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当积极借助新技术和新成果提升公共管理能力,根据预测预警提前准备防灾物资,并开展防灾演练等。四是要破除封建迷信,防范天灾变人祸。人类在大自然面前非常脆弱。灾害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它带来的直接损失,更严重的是它也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恐慌。政府应当成为防灾减灾中的“稳定器”和“定心骨”,向公众及时传递真实的信息、理性的声音,维护社会秩序稳定。面对社会中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缺乏科学根据的传言,政府部门不能坐视不理,而应第一时间发出权威解读。五是要利用现代科技改造自然和社会,防患于未然。远在古代,人们学会了利用水利设施减少水患。如今随着科技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地貌、抵抗灾害的能力更加强大。如建立三峡大坝以来,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显著减少;南水北调工程也为北方抗击旱情提供了新的工具。在国外,新西兰、日本等地震高发国家的高层建筑已采用先进抗震技术,抗震能力可高达9 级。人类还可以通过提高安全标准、引进更为先进的技术,来提高灾害高发地区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当灾害发生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争分夺秒,按照各类灾害的破坏特性,选择正确的逃生方式,争取尽快脱险,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人员的大量伤亡。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避免自然灾害的知识,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避免自然灾害的知识:掌握各种灾害逃生自救方法

(一)地震灾害

在房屋里,赶快到安全的地方,如躲到书桌、工作台、床底下。单元楼内,可选择面积小的卫生间、墙角,减小伤亡。对于户外开阔,住平房的居民,震时可头顶被子、枕头或安全帽逃出户外,来不及时,最好在室内避震,要注意远离窗户,趴下时头靠墙,枕在横着的双臂上面,闭上眼和嘴,待地震过后再沉着离开。地震时,门框会因变形而打不开,所以,在防震期间最好不要关门。如果你正行走在高楼旁的人行道上,要迅速躲到高楼的门口处,以防碎片掉下来砸伤。汽车司机要就地刹车。如果在山坡上感到地震发生,千万不要跟着滚石往山下跑,应躲在山坡上隆起的小山包背后,同时要远离陡崖峭壁,防止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威胁。

一次大震发生后,在没有外来人员援救之前,自救是一项与死神争分夺秒的斗争。地震对人身的伤害,大部分是倒塌的房屋所造成的。地震时,如已被砸伤或埋在倒塌物下面,如果压埋较轻,应先观察周围环境,寻找通道想办法出去,地震发生后凭借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情况,寻找可以自救脱险的通道,尽力自救,完全可以脱险,切忌失去理智地乱喊乱叫。

若受重伤或暂时不能脱险者,不要乱喊乱动,要保存体力,首先把妨碍呼吸的部位(口鼻胸部附近)松动一下,或扒开一定的小空间,以利呼吸,等待救援静听外面的动静,发现有人扒救时,可用喊或敲击物体的方法为扒救人指明埋压的位置,以便救援。地震时在户外的人,千万不能冒着大地的震动进屋去救亲人,只能等地震过后,再对他们及时抢救。

(二)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冲击力很大,所以要采取正确的逃逸方法。

1.当处于泥石流区时,不能沿沟向下或向上跑,而应向两侧山坡上跑,离开沟道、河谷地带,但注意不要在土质松软、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以免斜坡失稳下滑,应跑到基底稳固又较为平缓的地方。

2.不应上树躲避,因泥石流不同于一般洪水,其运动中可沿途扫除一切障碍,所以上树逃生不可取。

3.应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强的淘刷能力,这些地方很危险。

(三)火灾

逃生开门前应先触摸门锁。若门锁温度很高,则说明大火或烟雾已封锁房门出口,此时切不可打开房门。应关闭房内所有门窗,用毛巾、被子等堵塞门缝,并泼水降温。同时利用手机等通讯工具向外报警。若门锁温度正常或门缝没有浓烟进来,说明大火离自己尚有一段距离,此时可开门观察外面通道的情况。开门时要用一只脚抵住门的下框,以防热气浪将门冲开。在确信大火并未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应尽快逃出火场。遇有浓烟可用湿毛巾捂鼻,弯腰低头迅速撤离。通过浓烟区时,要尽可能以最低姿势或匍匐姿势快速前进,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不要向狭窄的角落退避,如墙角、桌子底下、大衣柜里等。逃生勿入电梯,而应该走楼梯。电梯往往容易断电而造成电梯“卡壳”,人在电梯里可能会被浓烟毒气熏呛而窒息。

被火围困时,正确地发出求救信号,是脱离险境的重要手段。火场上人声嘈杂,烈火飞腾,这时如果卧着呼救效果比站着好。因为站着呼救,熊熊烈火会把声波反射回来,外面的人听不见。卧着呼救时,因火势顺空气上升,低矮的地方可燃物已经燃尽,或者还没有燃着,声波容易穿过空隙传出去。

人身上着火,一般是衣服着火,奔跑等于加速了空气流通,得到了更多的氧气,因此越烧越烈。另外,身上着火的人狂奔乱跑,势必把火种带到别处,有可能引起新的着火点。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脱去衣服帽子,如果一时来不及,可把衣服猛撕扔掉。如果衣服在身上烧,不仅会使人烧伤,而且会给以后的抢救治疗增加困难,特别是化纤服装受高温熔融后会与皮肉粘连,而且还有一定的毒性,会使伤势恶化。如果来不及脱衣服,可以卧倒在地上打滚,把身上的火苗压熄。倘若有其他人在场,可用湿麻袋、毯子等把身上着火的人包起来,就能使火熄灭,或者向着火人身上浇水帮助将烧着了的衣服撕下来。但是,切不可用灭火器直接向着火人身上喷射,因为灭火器内的药剂会引起伤口感染。如果身上火势较大,来不及脱衣,旁边又无人帮助灭火的话,则可以尽快地跳入附近的池塘、水池、小河中,使身上的火熄灭。虽然这样可能对后来的烧伤治疗不利,但是这样做至少可以减轻烧伤程度和面积。这里应指出的是,如果人体已被烧伤,且烧伤面积很大,则不宜跳水,以防感染。

避免自然灾害的知识:了解灾害前兆

灾害发生前的一些迹象和征兆,可以统称为灾害发生的前兆。按照灾害前兆的感知来源,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人的感觉器官所能直接觉察的前兆,另一类是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察觉,需要仪器测出的前兆。

(一)地震灾害

一次地震,特别是一次强烈地震之前,大都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地震前兆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表现为自然界突然发生的某种与地震发生有关的变异,是地震前大自然的警告信号。每次大震前都有一些异常现象,例如井水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陡涨、陡落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动物习性异常反应,动物在地震前大多有惊恐反应,像遇到敌害,极度紧张,少数表现为抑制型,表现为委靡不振地声、地光、火球植物的反常开花结果等宏观前兆现象。同时,还可能会出现地面倾斜、伸缩、海平面的升降等,反映地球物理学现象变化的地磁、地电、地温、电磁波、重力、水氡、水质成分变化等微观前兆现象。

出现这些临震异常现象,应尽可能采取措施避险,增加躲过灾难的机会。另外,要特别警惕强烈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短期内很可能还会有较强的余震,使已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的建筑物再次坍塌。

(二)龙卷风灾害

龙卷云除具有积雨云的一般特征以外,在云底会出现乌黑的滚轴状云,当云底见到有漏斗云伸下来时,龙卷风就可能出现。

在家时,务必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躲避龙卷风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在电杆倒、房屋塌的紧急情况下,应及时切断电源,以防止电击人体或引起火灾在野外遇龙卷风时,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杆,以免被砸、被压和触电汽车外出遇到龙卷风时,千万不能开车躲避,也不要在汽车中躲避,因为汽车对龙卷风几乎没有防御能力,应立即离开汽车,到低洼地躲避。

(三)泥石流灾害

除根据当地降雨情况来估测泥石流暴发的可能性外,还可通过一些特有现象来判断泥石流的发生,以便采取快速、正确的自救方法。当发现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都可确认河(沟)上游已形成泥石流。仔细倾听是否有从深谷或沟内传来的类似火车轰鸣声或闷雷式的声音,如听到这种声音,哪怕极微弱也应认定泥石流正在形成,此时须迅速离开危险地段。沟谷深处变得昏暗并伴有轰鸣声或轻微的震动感,则说明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

(四)雷击灾害

雷击是由雷雨云产生的一种强烈放电现象,电压高达1亿至10亿伏特,电流达几万安培,同时还放出大量热能,瞬间温度可达1万摄氏度以上。其能量可催毁高楼大厦,能劈开大树,击伤人畜。

雷雨天气尽量不要在旷野行走,外出时应穿塑料材质等不浸水的雨衣,不要骑在牲畜上或自行车上出行不要用金属杆的雨伞,不要把带有金属杆的工具如铁锹、锄头扛在肩上。远离建筑物的避雷针及其接地引下线,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雷电反击和跨步电压伤人。远离各种天线、电线杆、高塔、烟囱、旗杆,如有条件,应进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金属壳的汽车、船只,但有帆布的篷车、拖拉机、摩托车等在雷雨发生时是比较危险的,应尽快远离。尽量离开山丘、海滨、河边、池塘边,尽量离开孤立的树木和没有防雷装置的孤立建筑物,铁围栏、铁丝网、金属晒衣绳附近也很危险。如果雷雨天气呆在室内,必须关好门窗,防止球形雷进入室内造成危害把电视机室外天线与电视机脱离,而与接地线连接尽量停止使用电器,拔掉电源插头不要打电话和手机不要靠近室内金属设备(如暖气片、自来水管、下水管)不要靠近潮湿的墙壁。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那么,你知道如何防止自然灾害吗?接下来就跟着我一起去看看防止自然灾害的措施吧。

防止自然灾害的措施

一、地震预防与躲避

地震发生之前一般会有前兆,往往很多动物、家禽都会有异常的表现再如,地下水的异常变化,水温升高,水位变化幅度大,井水、泉水翻花冒泡地光和地声现象人的异常感觉,精神恍惚、坐立不安等症状。

当我们了解了这些地震前兆之后,就应该立刻采取地震前的预防措施,镇静、积极的做好逃生准备:

1.观察异常的种种表现,预感到地震将要发生时,平房或农村的学校,要及早的把饮水、手电筒、急救药品等装袋包好,立即逃离到空旷、开阔地带如来不及逃出教室,可在教室内的桌下、墙角、墙根下等地方躲避。(不要靠近窗户),同时要选好震后的疏散路线。

2.城市学校楼房密集,危险性极大,震前要立即冲出楼房到空旷地带,尽量远离建筑物当来不及逃离楼房时,可钻到桌底、卫生间、墙角等部位避震,也可在房间跨度最小的横梁下躲避,切不可集体涌向门口和楼梯如在体育馆,要听从指挥,有顺序的向中央靠拢,不要拥挤在墙壁或栅栏边。

二、地震后自救

如果在发生地震时,不甚被埋在废墟下,一定不要慌乱,应鼓起求生的勇气,要有长时间与困难做斗争的精神准备,等候救援人员的到来。

1.如果被压在废墟下,要想办法将手脚挣脱出来,消除压在身上的物体,特别是压在腹部以上的物体发现身上有受伤出血的部位,首先要设法止血假如身体没有受伤,应用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直接吸收烟尘而导致窒息。

2.观察周围情况,防止支撑不稳的重物出现新的塌落,并寻找新的较为安全的地方,尽量能找到水和食物,等待救援。在救援人员靠近时,尽量通过呼喊或敲击墙壁等发出响声,使救援人员知道你所处的位置,以便获救。

三、水灾预防与自救

水灾通常是连日的暴雨造成的河流、湖泊、水库暴涨而引发的,出现洪水泛滥现象。此外,大量的融雪、山洪、海啸也可以引发水灾。水灾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甚至丧失生命。特别是处在低洼处的建筑群和校舍危险更大。

1.要有强烈的水灾预防意识,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水灾到来之前要提前撤离洪水可能到达的地方,特别是处在低洼地带的学校,尽可能带足食品、药品、手电筒、防雨用具等转移到较安全的地方。在平时,学生发现连续几天下雨,就应该萌发可能有洪水到来的防患意识。

2.如果洪水来势凶猛,来不及转移,洪水已经涌进屋内,就立即设法爬上房屋顶、就近高处或大树上,暂时避难,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千万不能独自游泳转移如现实条件不许可移动,应抓住桌椅、家具等可漂浮的物体如周围有人,尽量要在一起如发现漂浮物,要尽力抓住如果一切都不可能,此刻应抓住固定物不放,并大声呼救他人搭救脱险。

四、防范洪水的安全措施

学校人员集中,学生年龄小,爆发洪水时组织难度大,容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做好洪水来临的前期教育和实施启动紧急预案非常重要,尤其是农村学校领导要格外重视,完善紧急预案。

1.向学生经常进行预防洪水和自救常识的教育,介绍洪水的特点,教育学生在爆发洪水时不要惊慌,更不能乱跑,要听从学校领导的统一指挥。

2.要定期的进行预防洪水的演练,配有专人负责。

3.学校应建立预防紧急预案,分配给教职工具体的应急任务,校长统一指挥,临阵不乱。

4.学校要提前选好疏散路线和紧急躲避地点,让每名学生都知道,并准备好必要的营救物品。

正确预防、识别次生和衍生灾害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其他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如大旱之后,地表与浅部淡水极度匮缺,迫使人们饮用深层含氟量较高的地下水,从而导致了氟病,这些都称为衍生灾害。

以地震灾害为例,其次生灾害种类众多,包括火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崩塌、滑坡、泥石流、水灾海底发生的地震还可能引起海啸冬天发生的地震容易引起冻灾夏天发生的地震,由于人畜尸体来不及处理及环境条件的恶化,可造成环境污染和瘟疫流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新的次生灾害随之出现,如灾害导致信息存储破坏可能会引起的“数字灾难”,巨灾还可能破坏灾区甚至更大的区域,对整个产业链造成严重破坏,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zz/85994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8
下一篇 2023-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