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难以相处的同事交往

如何与难以相处的同事交往,第1张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一个单位里,同事们的性格难免千差万别。有的待人和蔼可亲,非常友好,很容易相处;而有的却冷漠傲慢、心胸狭隘,让人难以与其相处。对于这些很难相处的同事,我们又不能不理不睬———毕竟很多事情都要与他们配合,有的时候他们甚至还决定着我们的命运。怎样才能和他们顺利交往呢?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对“打小报告的人”巧妙暗示李萍学的是财会专业,毕业后就职的公司在当地很有名气,所给的待遇也不薄。李萍每天与比她早来两年的林琳一起工作,因为刚刚工作有些事情不太明白,她时常会向林琳请教。林琳虽然表面笑脸相迎,可背地里却时常把她犯下的小错误告诉上司,并添油加醋地打“小报告”。于是,上司经常批评李萍,而且语气一次比一次严厉。平时自己犯些错误都是因为不熟悉公司工作,可经过林琳的“报告”却在上司心里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这让李萍很懊恼。为了改变这个局面,李萍对林琳说:“林姐,我刚到公司时间不长,现在学会了这么多东西多亏了你的指点和帮助。可是我毕竟还会经常犯些小错误。林姐,你可要好好监督我,见到我有毛病马上就给我指出来。不然,等到老总发现了,那我可就惨了。”听到这里,林琳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你做得其实不错,我们相互学习吧。经过这次谈话后,林琳再没有去上司那里打李萍的“小报告”,李萍的工作也越来越出色,终于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认可。林琳属于“爱打小报告型”的同事,这类人的做法主要是为了满足心理上的平衡。他们见到同事的错误往往喜欢报告给上司,并夸张地评说同事的错误,以此来显示自己能力强。如果李萍找林琳问:“你为什么要打我的小报告?”那林琳必然会矢口否认,并要求李萍拿出证据,于是争吵定会牵扯到上司,两个人的矛盾将会扩大化,场面会愈发难以控制。李萍巧妙选择了含蓄的暗示。她先对林琳的帮助表示感谢,把自己的进步归功于林琳,让她觉得心里非常舒服,这为接下来的暗示做好了心理铺垫。接着李萍提出要林琳监督自己———“见到我有毛病马上就给我指出来”、“等到老总发现了,那我可就惨了”等都是比较典型的暗示话语,这让林琳知道李萍已经发现她在打“小报告”,提醒她以后不要再这样做。李萍的话语温和谦逊,既暗示了自己的不满,又给了对方台阶。面对李萍这样委婉的暗示,林琳自然不好意思再去“报告”了,两人的矛盾就此化解。对“心胸狭隘的人”寻机感化周洁是某知名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一家大公司上班。他头脑灵活,工作努力,并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面。虽然领导很器重他,但每次遇到调级提升总是没有他的份儿。后来周洁才知道,公司其实很想提拔他这样精明能干的人,但每次终因部门同事宋春的强烈反对而没有通过。周洁想到宋春比自己早来公司两年,一直没有晋升。宋春是那种见到别人要超过自己就心理极度不平衡的人,所以当周洁面临提升机会的时候他便从中作梗,百般阻挠。周洁没有找他质问,而是从侧面了解宋春生活中的一些情况。有一次,宋春的父亲生病了,周洁知道消息后马上提了些水果去探望,还和老人拉起家常。周洁离开后老人便对宋春说:“你们单位的小周真是不错,又懂事又有礼貌。”过了一段时间,恰逢宋春搬家,一时人手不足,正在到处求人时,周洁赶了过来。宋春觉得十分感动又有些惭愧,搬完家后执意请周洁吃饭以表示感谢,两人举杯畅谈,越聊越投机。日子久了两人的关系渐渐融洽起来,宋春也渐渐在领导面前说起周洁的好话来。年终考核之后,周洁顺利升职。宋春属于“心胸狭隘型”的人。他见到周洁年轻有为精明能干便妒忌并加以排挤。周洁不能顺利升职,自然十分懊恼,如果直接去找宋春理论,不但没有证据,反而会激怒宋春,更有可能出现其他严重的恶意中伤,到头来只能是两败俱伤。周洁用自己的真诚和热情去感化宋春,在其父亲生病的时候去探望,并和老人拉家常。这一做法感动了老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感化了宋春,让他们觉得非常温暖。在宋春搬家遇到困难时周洁也是及时赶到,热情帮助。这种以德报怨、大度宽容的做法让心胸狭隘的宋春深受感动。于是宋春主动请周洁吃饭表示自己的谢意。随着两人关系的逐渐融洽,心胸狭隘的宋春便渐渐对他“宽容”起来,甚至把他当成好朋友看待。少了最大的障碍,周洁的升职自然是水到渠成了。对“居功自傲的人”恭维请教刘波学的是市场营销,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外贸公司当业务助理。刘波的上司是40多岁的业务主管老张,有着丰富的营销经验,由于资历较老,老张总是显得傲气十足,甚至有些骄横跋扈。他经常炫耀自己的辉煌业绩并用鄙夷的口气训斥他人,丝毫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同部门的其他同事背地里总是抱怨老张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但毕竟老张是老员工,大家也没什么办法,只能尽量远离他。其实,刘波来到单位后也没少遭到老张的训斥。但是刘波暗自琢磨:老张之所以能居功自傲、盛气凌人,是因为他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经验极为丰富,才拥有骄傲的“资本”。如果能把这些经验学来,必将受益无穷。于是他主动邀请老张吃饭,推杯换盏之时他大力称赞老张多年营销的功绩,并表示一定以老张为榜样,努力向他学习业务。老张听到这些话心里十分高兴,拍着刘波的肩膀说:“小伙子,你要学的真的很多,以后有什么不明白的多问我,我保证把你培养出来!”刘波听到此话便向其虚心请教拓展业务的方法。老张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商场上的经历,并将自己总结的经验告诉他。此后,每当刘波向老张请教的时候,他总是热心回答。很快,刘波的业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老张这种人属于“居功自傲型”,这类人的心理需要很简单,就是希望别人把他当做功臣来尊重和敬仰。由于这样的人一般是在单位已经工作多年并取得一定成绩的老员工,躲避他们或者表示出明显的不满是不适宜的。刘波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摸准了老张的心理,于是主动诚恳地向老张请教。刘波先是赞颂老张的能力,对其加以恭维,这充分满足了老张的自尊心,而后又表达了向老张学习的决心,将之奉为榜样。一个新员工对自己能如此尊重和崇拜,这让老张找到了“功臣”和“元老”的感觉,于是非常高兴。这时刘波再向老张请教营销之道,老张自然乐于传授。我们身边的同事形形色色,对于难以相处的同事,对抗和逃避都不是和他们相处的最好办法。只有积极尝试着与他们更多地交往,分析出他们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再采用适当的方式与之交往,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01.老张是在中部一个省份的三线城市做建材销售业务,前几年行情好赚到了一点积蓄,从2017年开始老张就感觉建材生意不行了,顾客报价越来越低,每个月到手的提成也是越来越少,同一家门店的公司同事都走了好几个了,市场行情不好做,于是考虑换行。

老张从大学毕业开始就一直在做销售行业,先是从事金融行业,后面到2012年欧债危机全面爆发,股市低迷,金融行业一片狼藉,就改行做建材销售了。

由于熟知顾客心理,对人性有比较透彻的了解,老张在销售业务这块业绩也是越来越好,浸淫销售行业这么多年,老张摸索出了一些营销技巧。

老张所在的这个小区离这个市区最繁华的“万象城”相隔不远,属于这个三线城市新规划区,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晚上到处都是看不见大厦灯的新城区,这座三线城市这几年的GDP也是亮瞎眼,从末尾直线上升到前30名,房价也从当初的五千平米上升到现在的一万3起,整个城市欣欣向荣的味道。

老张想改行做餐饮,想开个早餐店,因为在这个城市没有一家好吃一点的早餐店,这是老张这七八年来的经验所得,为了开好这家早餐店,没有做过餐饮的老张却知道选址是决定一家店面能否成功的关键。

傍晚散步的时候,路过一家小店,里面卖特百惠的杯子,我掏出手机看了一下,每个大概比京东自营(只有这样是真品的比较)贵10-20块钱,买了和店主闲聊之余,还送了小赠品。我觉得这才是商业的本性。有对比,有实体,有消费体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随手小小支持一下实体经济。

恕我愚钝,对于“纯微商”等业态还是一时接受不了。朋友圈的初衷就是打造一个相对封闭的个人社交圈子,结果经常被一些微商亲友刷屏,实在无奈,只好设置为“不看他(她)的朋友圈”。

很多人说网上东西便宜,其实很多做微商的看似节约了很多成本,其实是用另一种“透支”消耗着更高的成本——你的信誉,你多年来在亲友圈里建立的声誉,随着你的刷屏,晒单,被贬低了。因为你要做的的第一件事,不是真正的基于4P或者4C的营销策略,也不是符合中学教材范畴的常识,更不是QS或者ISO的背书,而是拉人头,搏眼球,不管生产的产品怎么样,你只能一味地说它就是好。“杀熟”加“拓客”,轰轰烈烈来,黯然销魂去,别无选择。

我们看到,节约了店面租金,透支了个人信誉;节约了品牌投资,甚至省到拿“TM”代替“®”,增大了猝死的风险;节约了最基本的生产、储运,加大了跑路的可能;节约了基本的常识,放大了“洗脑”的功效。如果一种业态从一开始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实际成本,那其后续的发展很让人担忧。

我知道这个观点会招来反对,但至少我周围很多好友都是这样,看到刷屏就屏蔽。小区周围几个出租房产的,今天这个品牌,明天那个品类,隔半年八个月搬次家,城头变换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

其实微商才是最需要正规培训的群体,至少自谋出路不给政府添负担,而且直到死之前还充满正能量。只是爹不疼娘不爱,有点乱象。老张认为,和大多数其他项目的创业一样,微商只要记住并认真落实“上下结合”、“虚实结合”,其实还是可以取得成功,并且赢得人们的尊重的。

看到那么多前赴后继的微商满满的正能量,再看看人们不断唱衰实体经济,我不禁汗颜。

老张 出书训练营第四期作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zz/70991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1
下一篇 2023-04-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