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保被罚:互联网保险之“坑”

微保被罚:互联网保险之“坑”,第1张

3元保费和600万医疗理赔距离有多远?

答案是,隔着两个“修饰词”的距离。

8月17日,微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保”)因涉违规营销,被罚12万元,其相关负责人也因此累计被罚4万元。

保险行业人士表示,微保违规营销与其发展模式有关。微保实质是网上中介平台,保险公司与该平台商定好合作,便可以将产品放在该平台销售,这种销售模式属于新兴的保险网销,即“保险+互联网”,省去第三方销售人员的环节,是保险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减少第三方销售环节后,投保者在微保浏览保险品种和投保单时,相关条款和填报资料则需要投保者自己把握。行业人士认为,目前该模式存在销售误导、理赔沟通难、投保者保险知识不足等问题,未来容易因此产生纠纷,消费者也有可能为此承担风险。

宣传暗藏玄机

微保2019年的理赔年报显示,其百万医疗险最高理赔的案例是70.5万元,和其宣传的600万赔付上限存在不少差距。此外,根据2019年卫生 健康 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人均住院费用为13313.3元,离“百万”更是相距甚远。

事实上,根据微保百万医疗险的保险条款,其报销项目是有限制的,只有和住院相关的门诊治疗费用才有报销机会,日常门诊无法报销,因此百万医疗险在保险行业内也被称为“住院医疗险”。

“1万免赔额”的设置,卡住了小病住院报销,意味着百万医疗险的用途大概率只能用在大病住院上。

“被保险”

关于百万医疗险的纠纷已陆续发生。

不少投诉者在投诉平台表示,自己看到微保百万医疗险广告后觉得投保价格优惠而选择投保,然而在第二个月自动续费时,却发现自己被扣193元至361元不等,甚至有的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启了自动扣款选项。

在与微保客服交流无果的情况下,不少投保者选择在投诉平台发起投诉。有一名用户质疑,投保第一个月金额优惠至1元,但第二个月却以193元自动扣款,若以这个价格计算,投保者实际没有享受到较大优惠。此外,自己在微保进行投保,没有客户经理对接,续费前也没有收到微保确切的金额提示,该处也存在违规嫌疑。

对此,微保回应称,手机碎屏险是微保提供的赠险,用户使用微信手机充值后,可免费领取。手机碎屏险提供手机屏幕破损更换保障,保障本身不会收取任何费用。手机充值平台作为投保人,用户充值后进行相关 *** 作,加入团险。这里的“领取”相当于“加入”“确认接受”该团体赠险,投保人是平台,被保人是用户。

一表误终身

避开了误导宣传和理解偏差,投保者还可能倒在“未如实 健康 告知”这一栏。因为一旦在“ 健康 告知”上有所瞒报、误报都会被保险公司认定为“带病投保”,未来理赔时保险公司有理由拒赔。而保险业内人士认为,“ 健康 告知”在投保具体 *** 作时具有一定门槛,它要求 *** 作者具备基础的保险专业知识。

“我自己在银行内有接触过保险产品,因此对微保医疗险也有所了解。”梁女士通过查看保险条款,发现父亲的条件能够投保微保百万医疗险,便选择在微保上进行投保。但是她也提及,因为自己有保险销售从业经验,所以熟悉保险购买的有关流程,以及填写资料时都会尽可能详细,但是很多普通人并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很容易在“如实 健康 告知”上栽跟头。

保险公司核保人员需要查看所有同一病症的人,在未来的发病风险大小,若该病症风险较大,保险公司会选择拒保。但投保人在网销平台自己 *** 作时,可能听医生说问题不大,或者对自己体检报告记忆模糊,没有在“如实告知”选项如实填写,未来投保者在申请理赔时被拒赔概率非常大,并且这种拒赔合情合理,投保者只能选择接受,前述保险销售人士对此解释道。

不过,在保险业内人士看来,“保险+互联网”依然有其竞争优势,对于熟悉保险从业人员而言是实在享受到了保费下降带来的好处,但对于绝大多数只看宣传标语就投保的人而言则存在踩坑的可能,这需要加强对普通民众的保险知识教育。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0年第二季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通报。通报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接收涉及保险公司的保险消费投诉33732件,其中人身保险公司17532件, 同比增长46.03%,占投诉总量的51.97%。在涉及人身保险公司投诉中,理赔纠纷2328件,占人身保险公司投诉总量的13.28%;销售纠纷7654件,占比43.66%。

前述保险销售人士认为,未来关于微保百万医疗险的理赔纠纷可能会呈增加趋势。“因为投保者在微保违规宣传的情况下买了百万医疗险,且不知在填写 健康 告知时是否会有所隐瞒,目前很多投保者还没有进入理赔阶段,到了理赔阶段可能会有更多的投诉出现,因为大病一般都在几年以后,到时理赔量上来后,投诉量也会跟着上来。”

对此微保表示, 健康 告知问题已于2019年11月调整完毕,公司已就相关问题逐项整改,落实到人,完善制度流程。

腾讯旗下的微保就是保险,之前我在他们页面就看到过,但是没有买。他页面不是让你买保险写着是领取保险,给我的感觉是免费的,但是点进去其实就是让你买保险,而且他会提醒你只有多少多少份了,让人感觉要赶紧买不然就没了。这次罚款其实就是因为他用这种字来引导消费者购买保险,而且根据规定买医疗保险的话一定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才能卖保险,不然你买了这个保险也没用,这次因为这种欺骗和引导消费罚款12万我觉得一点都不过分。

而且微信,qq的用户真的是巨多,我问了一下身边的人,有很多都因为限购然后买了这个保险,但是其实他也不知道怎么用有没有用。

经过这个事情罚款后也是给同类型的保险公司一个警告,避免发生同类的事情。

这种咬文嚼字的广告这不是第一例了,之前就有说一个卖楼的广告为了引导别人买房子,就写包含地铁多少号线但是其实根本没有确定的事情,但是很多人就因为这个楼是地铁口的楼盘去消费了。再说说之前很多老年人去银行存钱,然后销售保险的人就以存钱为幌子欺骗老年人说存钱送保险,很多人都上当了。这些事情其实问问身边的人,真的很多人都中招了不是一个两个。

我觉得这些广告监管部分就应该严格一点,不管是从内容还是广告语都应该多次审核,不要让广告和虚假信息引导人消费。

包括之前说的限购,还有很多网站什么秒杀呀,什么限时抢购之类的话都应该审核。

再就是现在保险购买的途径其实有很多,但是千万不要相信什么以前生过什么大病的话不用提前告知,什么生病了马上就能报这些话,真的都是骗人的,一定要看清楚里面的条条框框,很多东西其实真的不包含,最后提醒大家按需购买。

保险产品没问题,只是价格低廉或免费领取这都是一种营销手段,保险价格是定好的,任何个人团体是不可以更改的,就算首月不要钱后期还是要不上的,目的就是获取信息让你进一步购置保险,配置保险要统一规划,制定保障方案,不是某一款产品能解决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zz/62605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9
下一篇 2023-03-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