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和目的nat的区别?

nat和目的nat的区别?,第1张

源nat和目的nat的区别如下:

第一种说法

①源NAT:就是把内网主机的IP变换成为网关的互联网IP,这样内网主机可以上网
host_inside------>NAT----->Internet--->网站/QQ/游戏服务器
②目的NAT:是在网关的NAT服务器上做端口映射,将网关的互联网端口映射给内网IP。
在IP地址有限的情况下,将内网主机的服务发布到互联网上,比如内网有个主机做网站
host_outside---->Internet--->NAT:80------>Host_inside:80
或者内网有个Linux主机需要远程管理,可以映射非标准端口
host_outside---->Internet--->NAT:62222------>Host_inside:22

第二种说法

③源NAT:地址转换是内网用户要访问外网时,内网地址转换为公网地址,然后才可以访问互联网上的资源的

④目的NAT:地址转换是外网地址要访问内网服务器时,内网服务器地址映射为外网地址,而外网用户通过访问该映射的外网地址就可以访问内网服务器了,这样可以保护内部服务器的安全

扩展资料

NAT在1994年提出的。当在专用网内部的一些主机本来已经分配到了本地IP地址,但现在又想和因特网上的主机通信(并不需要加密)时,可使用NAT方法。

这种方法需要在专用网连接到因特网的路由器上安装NAT软件。装有NAT软件的路由器叫做NAT路由器,它至少有一个有效的外部全球IP地址。这样,所有使用本地地址的主机在和外界通信时,都要在NAT路由器上将其本地地址转换成全球IP地址,才能和因特网连接。

NAT不仅能解决IP地址不足的问题,而且还能够有效地避免来自网络外部的攻击,隐藏并保护网络内部的计算机。

1宽带分享:这是 NAT 主机的最大功能。

2安全防护:NAT 之内的 PC 联机到 Internet 上面时,他所显示的 IP 是 NAT 主机的公共 IP,所以 Client 端的 PC 当然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安全了,外界在进行 portscan(端口扫描) 的时候,就侦测不到源Client 端的 PC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nat

内网穿透,也就是 NAT 穿透,是一种网络地址的转换技术;进行 NAT 穿透,是为了使具有某一个特定源 IP 地址和源端口号的数据包不被 NAT 设备屏蔽而正确路由到内网主机。在数据中心网络中,内网穿透可将私有地址映射到公网,同时它也解决了IP地址匮乏的问题,满足用户对IP地址的应用需求。

对于内网穿透技术中基础NAT和NAPT,以及NAPT中对称型NAT和非对称型NAT的区别,大家可能并不怎么了解,这里我来为大家详细说一说这两种内网穿透的类型。

一般来说,我们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一般分为两个网卡,一个提供内网,一个提供外网,内网访问时我们一般采用的是私有地址,而外网访问采用的是公共地址。根据目前网络发展趋势来看,公共地址数量有限,而内网使用大量的私有地址,通过内网穿透技术,可以实现私有地址和公有地址的转化。

内网穿透技术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基础NAT,另一个是NAPT。基础NAT是将私有地址转化为公有IP地址,但不会将TCP/UDP端口信息转换,并且有动态和静态区分。然而,NAPT是人们较为熟悉的转换方式,将私有地址映射到公有网络地址上,同时会加上NAT设备选定的TCP端口。所以,NAPT又被分为对称型NAT和非对称型NAT。

对称型NAT

该类型的NAT也被称为圆锥型NAT,可将私有地址设备用一个IP连接外面的服务器,在NAT服务器上映射的否是同一个IP地址,换句话说就是私有地址和端口在NAT上都只有一个出口,属于一对多的关系。

非对称型NAT

什么是非对称型NAT?其实,圆锥型NAT也可以被称为非对称型NAT。非对称型NAT和对称型NAT相反,它能为每一个新的绘画分配新的端口号,而对称型NAT不保证会话中的私有地址、端口之间的一致性。
当然,NAT技术不仅仅上述几个,它的技术种类非常多,不同技术应用于不同网络需求。而花生壳内网穿透采用的内网穿透技术是NAT-DDNS技术,主要是利用动摇域名服务和网络地址转化的服务器实现公私网动态映射的方法。该技术和传统DDNS技术相比较,其难度系数较大,主要是采用域名+端口的访问方式。

NAT是数据网络必备技术,它往往会应用于数据中心的网络出口处,实现数据中心内部访问外部的目的,或者外部访问内部数据的流量要经过NAT设备,确保访问的安全性。一旦NAT出现问题,往往会造成网络访问阻碍,甚至会出现数据安全性问题。

内网穿透的功能可以摆脱无公网IP及NAT转发导致无法使用的问题,同时支持公网IP解析,解决了国内用户所面临的动态域名解析的难题,也让互联网中的所有朋友都能访问,十分方便。

在Windows 7平台中可以通过ICS(InternetConnection Sharing,连接共享,即是1)netshwlan set hostednetwork mode=allow ssid="Win7_Phyking" key=phykingpeng 2)netsh wlan start hostednetwork)实现一个校园网账户多机同时使用的教程,但是ICS最大的一个缺点是它有最大10个连接数的限制,想获得充足的带宽是有困难的,特别是使用这个共享连接的机器多了以后就会出现多种访问故障。如果想获得更加稳定的网络、更加充足的网络资源,我们就需要使用NAT(NetworkAddress Transition,网络地址转换)。
硬件上,搭建一个NAT服务器(以下简称服务器)需要具备两块物理网卡和一台交换机,当然我们搭了服务器就需要有客户机和连接用的网线。假设服务器中A网卡接入网络,B网卡接入交换机,客户机则连接到交换机上,也就是如下网络架构:
软件上,WindowsServer 2008 r2的NAT设置于Server2003和2008都略有区别,网上所提供的教程针对Linux、Server2003和2008的教程比较多,本着傻瓜式教程的宗旨,以下我将逐一列举搭建NAT服务器的步骤。
第一步:禁用Internet Connection Sharing服务。因为ICS(InternetConnection Sharing)与NAT同时存在会造成冲突,所以要禁用。在开始-->管理工具-->服务中,找到InternetConnection Sharing,然后停用并禁用ICS服务。
第二步:添加路由与远程访问角色服务。进入服务器管理器添加角色,添加“网络策略和访问服务”,这时可以选择安装角色服务,把“路由”和“远程访问服务”都选上。然后下一步。不用重启。
第三步:配置网卡。对于校园网用户,网卡A是不需要配置的,因为校园网环境中提供DNS、DHCP等服务,但是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的DNS服务器IP地址是什么(珠海校区:主DNS服务器211661281,备用DNS服务器211661282;南校区主DNS服务器202116642,备用DNS服务器202116643),在后面的配置有用。然后网卡B的IP地址填写1721611,使用默认的子网掩码(25525500),网关不填,DNS服务器必须填上。由于我们在这里使用了手动IP分配,所以客户机上也需要进行IP设置,具体设置为:IP地址填1721611xx,子网掩码25525500,网关就填1721611,DNS服务器必须填上。至此网卡配置完成
第四步:在服务器管理器左侧窗口展开“网络策略和访问服务”,右键点击路由和远程访问,选择“配置并启用路由和远程访问”。配置中选择“网络地址转换NAT”;在NATInternet连接中选择“使用此公共接口连接到Internet”,并选中网卡A(直接接入Internet的网卡);在设置为NAT网络中计算机提供DHCP和DNS服务处,选择稍后设置名称与地址选项。至此NAT设置完成。为了验证设置,我们到NAT服务器àIPV4àNAT中,右键单击连接外网的网卡选择属性,看到“公用接口连接到Internet”,并且“在此接口上启用NAT”;右键单击链接到交换机的连接,看到“专用接口连接到专用网络”。
第五步:测试NAT。在客户机中分别ping B网卡IP地址(1721611)、A网卡IP地址(校园网DHCP分配),然后从服务器ping任意一个客户机的IP地址(手动分配),如果都能ping通,说明NAT设置完毕,可以尽情享受校园网了。

静态NAT与动态NAT的具体区别如下:

1、静态NAT是指在NAT转换时,为某一个或者某一组内局地址总是转换为固定的外局地址。一般情况下,常用企业小型办公网这种结构最常见,NAT服务器上只有一个外局地址,即公网地址。
2、动态NAT是指外部IP有多个,比如1111-10,客户端向外访问时,是轮询使用这10个IP地址的。当然,这种结构下仍然可以根据需求实现静态NAT。比如某个网管必须使用一个固定IP去访问远端防火墙及后面的应用。

3、静态的把101120映射到202100120上,或者静态的把101120的80端口映射到202100120的80端口上。

4、动态NAT就是动的,不完全可控的,可能ip不太确定也可能端口号不太确定,但都是在一个设定的范围内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zz/135012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 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