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主机和服务器一样吗?有何区别?

虚拟主机和服务器一样吗?有何区别?,第1张

一、服务器的优缺点

1服务器的优点

(1) 完全的控制权,可自由配置网站运行环境。

服务器的用户对服务器具有完全的控制权,可自由的在服务器上安装各种软件,配置各种程序运行环境,只要你技术过硬,什么样的网站运行环境都可以配置的出来。与之对比,虚拟主机空间的运行环境是空间商预先配置好的。

(2) 可建立不限数量的网站

理论上说,服务器上可建立不限数量的网站。当然普通站长实际上也不会拥有太多网站。与之对比,一般低价的虚机,只能搭建一个网站。价格稍高一些的虚机,可支持数个子站,也即一个虚机可建多个网站。

(3) 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升级服务器,直到满意为止

不管你需要多大的带宽,多快的CPU,多大的数据盘,多大的安全防护能力,只要钱到位,云服务器可以瞬间升级到满足你的需求。

2服务器的缺点

(1) 昂贵,性价比差

与虚机空间对比,服务器的性价比很差。不少人误以为配置再低的云服务器也比虚机性能好,实际上低配的云服务器在性能上可能还远不及比较好的虚机。带宽3M的云服务器,下行速度最大375K/S, 而主机商香港云空间(yunhktop)价格一两百元的普通虚机下行速度最大也可达2000K/S,是价格一千多元的云服务器速度的好几倍。而与带宽大小成正比的下行速度,正是影响网站页面打开速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2) 管理工作较为繁重

具有完全控制权的代价就是服务器的环境配置和安全维护都是需要服务器的用户自己负责,这意味着繁琐的工作量以及对用户的服务器管理经验提出较高的要求。如遇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向空间商寻求帮助,往往是需要为增值服务支付费用的。

在服务器的管理中,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但凡能够盈利的网站,每天都会遭到成千上万次的黑客攻击。其中有竞争对手在捣乱,有别有用心的人企图盗走你的程序,还有人想攻破你的服务器然后勒索你。

与之对比,虚机的安全维护也是空间商负责的。站长可以省去很多与黑客斗智斗勇的烦恼。

二、虚拟主机的优缺点

1虚机的优点

(1) 使用方便,管理简单

用户使用虚拟主机非常的方便,网站的运行环境配置和安全防护都不需要用户 *** 心。空间商给用户提供有完善的虚机管理控制面板,用户可以很方便的管理主机空间。

(2) 性价比高

虚机的价格很便宜,但是性能并不差。一两百块的虚机,在性能上就能超过价格上千的服务器。当然,这里指的是一些正规的老牌主机产品,如有20年主机服务经验的国内知名IDC服务商西部数码(租用西部数码的优质云主机产品可以去代理商“香港云空间yunhktop”租用,价格更便宜,性价比就更高了)。

资源共享更为经济,以共享的方式,用户可以用更少的资金,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主流的空间商早已经可以很好的解决早期的确存在过的虚机空间之间所谓的互相干扰问题。

2虚机的缺点

(1) 虚机的资源总有限制

虚机价格便宜,就必然在资源上有所限制。空间大小、CPU占用率,并发连接数,带宽,可开子站数,月流量,总是要限制几样的。不同空间商对自己的虚机空间做的限制不同。有的空间商宣称不限制月流量,那么通常会暗地里比较严格的限制CPU占用率,并发连接数,带宽等。也有的空间商,比如主机商香港云空间(yunhktop)则是选择限制月流量,其他几样则较少限制,因此香港云空间的虚机具有带宽超大的优点。月流量若用尽,是可以按需购买流量的。

(2) 虚机不能自己定制,只能选择型号

用户需要根据自己的网站所用的程序,网站线路,网站的访问量,所需空间大小,在空间商所提供的多种虚机型号里来选择虚机空间。

(3) 虚机不够标准化

不同空间商的虚机,在质量上可能有比较大的差别。首先,不是所有空间商的虚机都采用了基于云计算的集群架构。其次,流量、CPU占用率,并发连接数,带宽的实际限制都存在差异。再次,不同机房线路的虚机在速度和稳定性上差别也比较大。

例如,超大带宽是香港云空间(yunhktop)虚机的一个突出优点,最基础的一款虚机带宽也在16M以上。并不是所有空间商的虚机都是大带宽,阿里云万网的大陆虚机带宽比较大,但是阿里云万网的香港虚机带宽则只有1~2M,只相当于香港云空间香港虚机带宽的十分之一。

综上所述,云服务器和虚拟主机各有各的优缺点,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并不是配置越高越好。

如果是大型网站、需要安装配置特殊的运行环境、需要超大的空间或者超强的性能又或者是自己需要建立许多个网站就推荐使用云服务器。

如果是中小型网站就推荐使用正规的品牌虚拟主机,配置够用、价格便宜、易管理易 *** 作。

硬盘(港台称之为硬碟,英文名:Hard Disk Drive 简称HDD 全名 温彻斯特式硬盘)是电脑主要的存储媒介之一,由一个或者多个铝制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组成。这些碟片外覆盖有铁磁性材料。绝大多数硬盘都是固定硬盘,被永久性地密封固定在硬盘驱动器中。 查看精彩图册
目录硬盘硬盘种类硬盘技术机械硬盘接口ATAIDESATASATA ⅡSATA ⅢSCSI光纤通道SAS接口尺寸制造厂商物理结构1磁头2磁道3扇区4柱面逻辑结构3D参数基本Int 13H 调用现代硬盘结构扩展Int 13H基本参数一、容量二、转速三、平均访问时间四、传输速率五、缓存数据保护扩展分区相关名词磁头数薄膜感应(TFI)磁头网络硬盘固态硬盘DNA硬盘故障表现维护保养1读写过程中且忌断电2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3防止受震动4减少频繁 *** 作5恰当的使用时间6定期整理碎片7使用稳定的电源供电8、不要强制性关机虚拟硬盘展开硬盘硬盘种类硬盘技术机械硬盘接口ATAIDESATASATA ⅡSATA ⅢSCSI光纤通道SAS接口尺寸制造厂商物理结构1磁头2磁道3扇区4柱面逻辑结构3D参数基本Int 13H 调用现代硬盘结构扩展Int 13H基本参数一、容量二、转速三、平均访问时间四、传输速率五、缓存数据保护扩展分区相关名词磁头数薄膜感应(TFI)磁头网络硬盘固态硬盘DNA硬盘故障表现维护保养1读写过程中且忌断电2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3防止受震动4减少频繁 *** 作5恰当的使用时间6定期整理碎片7使用稳定的电源供电8、不要强制性关机虚拟硬盘展开
编辑本段硬盘硬盘种类硬盘分为固态硬盘(SSD)和机械硬盘(HDD);SSD采用闪存颗粒来存储,HDD采用磁性碟片来存储。硬盘技术磁头复位节能技术:通过在闲时对磁头的复位来节能。
西部数据在最新的硬盘上采用了该技术来减少空闲时功耗。
多磁头技术:通过在同一碟片增加多个磁头同时的读或写来为硬盘提速,或同时在多碟片同时利用磁头来读或写来为磁盘提速。目前希捷和日立数据的部分型号采用了该技术。多用于服务器和数据库中心。
机械硬盘1.1956年,IBM的IBM 350 RAMAC是现代硬盘的雏形,它相当于两个冰箱的体积,不过其储存容量只有5MB。1973年IBM 3340问世,它拥有“温彻斯特”这个绰号,来源于他两个30MB的储存单元,恰是当时出名的“温彻斯特来福q”的口径和填d量。至此,硬盘的基本架构被确立。
2.1980年,两位前IBM员工创立的公司开发出525英寸规格的5MB硬盘,这是首款面向台式机的产品,而该公司正是希捷(SEAGATE)公司。
3.80年代末,IBM公司推出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技术令磁头灵敏度大大提升,使盘片的储存密度较之前的20Mbpsi(bit/每平方英寸)提高了数十倍,该技术为硬盘容量的巨大提升奠定了基础。1991年,IBM应用该技术推出了首款35英寸的1GB硬盘。
4.1970年到1991年,硬盘盘片的储存密度以每年25%~30%的速度增长;从1991年开始增长到60%~80%;至今,速度提升到100%甚至是200%,从1997年开始的惊人速度提升得益于IBM的GMR(Giant
Magneto Resistive,巨磁阻)技术,它使磁头灵敏度进一步提升,进而提高了储存密度。
5.1995年,为了配合Intel的LX芯片组,昆腾(Quantum)与Intel携手发布UDMA 33接口——EIDE标准将原来接口数据传输率从166MB/s提升到了33MB/s 同年,希捷开发出液态轴承(FDB,Fluid
Dynamic Bearing)马达。所谓的FDB就是指将陀螺仪上的技术引进到硬盘生产中,用厚度相当于头发直径十分之一的油膜取代金属轴承,减轻了硬盘噪音与发热量。
6.1996年,希捷收购康诺(Conner Peripherals)。
7.1998年2月,UDMA66规格面世。
8.1999年,容量高达10GB的ATA硬盘面世。
9.2000年2月23日,希捷发布了转速高达15,000RPM的Cheetah X15系列硬盘。
3月16日,硬盘领域又有新突破,第一款"玻璃硬盘"问世。
10月,迈拓(Maxtor)收购昆腾。
10.2001年:新的磁头技术,此时的全部硬盘几乎均采用GMR,该技术目前最新的为第四代GMR磁头技术。
11.2003年1月,日立宣布完成205亿美元的收购IBM硬盘事业部计划,并成立日立环球储存科技公司(Hitachi Global Storage
Technologies,Hitachi GST)。
12.2005年日立环储和希捷都宣布了将开始大量采用磁盘垂直写入技术(perpendicular recording),该原理是将平行于盘片的磁场方向改变为垂直(90度),更充分地利用的储存空间。
13.2005年12月21日,硬盘制造商希捷宣布收购迈拓(Maxtor)。
14.2007年1月,日立环球储存科技宣布将会发售全球首只1Terabyte的硬盘,比原先的预定时间迟了一年多。硬盘的售价为399美元,平均每美元可以购得275GB硬盘空间。
15.2007年11月,Maxtor硬盘出厂的预先格式化的硬盘,被发现已植入会在线游戏的帐号与密码的木马。
16.2010年12月,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日前同时宣布,将向全球OEM厂商和部分分销合作伙伴推出3T
硬盘(15张)B、2TB和15TB Deskstar
7K3000硬盘系列。
17.2011年3月8日凌晨,WD西部数据公司宣布,将以现金加股票的形式,出资43亿美元收购日立全资子公司,同为世界级硬盘大厂的日立环球存储技术公司(HGST)。
编辑本段接口ATA全称Advanced
Technol
ogy Attachment,是用传统的40-pin 并口数据线连接主板与硬盘的,外部接口速度最大为133MB/s,因为并口线的抗干扰性太差,且排线占空间,不利计算机散热,将逐渐被SATA 所取代。
IDEIDE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电子集成驱动器”,俗称PATA并口。
SATA使用SATA(Serial ATA)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是未来PC机硬盘的趋势。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迈拓这几大厂商组成的Serial ATA委员会正式确立了Serial ATA
10规范,2002年,虽然串行ATA的相关设备还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员会已抢先确立了Serial ATA 20规范。Serial
ATA采用串行连接方式,串行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
SATA ⅡSATA
Ⅱ是芯片巨头Intel英特尔与硬盘巨头Seagate希捷在SAT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征是外部传输率从SATA的150MB/s进一步提高到了300MB/s,此外还包括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原生命令队列)、端口多路器(Port
Multiplier)、交错启动(Staggered Spin-up)等一系列的技术特征。但是并非所有的SATA硬盘都可以使用NCQ技术,除了硬盘本身要支持NCQ之外,也要求主板芯片组的SATA控制器支持NCQ。
SATA
Ⅲ正式名称为“SATARevision30”,是串行ATA国际组织(SATA-IO)在2009年5月份发布的新版规范,主要是传输速度翻番达到6Gbps,同时向下兼容旧版规范“SATARevision26”(也就是现在俗称的SATA3Gbps),接口、数据线都没有变动。SATA30接口技术标准是2007上半年英特尔公司提出的,由英特尔公司的存储产品架构设计部技术总监Knut Grimsrud负责,Knut Grimsrud表示,SATA30的传输速率将达到6Gbps,将在SATA20的基础上增加1倍。
SCSISCSI的英文全称为“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是同IDE(ATA)完全不同的接口,IDE接口是普通PC的标准接口,而SCSI并不是专门为硬盘设计的接口,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小型机上的高速数据传输技术。SCSI接口具有应用范围广、多任务、带宽大、CPU占用率低,以及热插拔等优点,但较高的价格使得它很难如IDE硬盘般普及,因此SCSI硬盘主要应用于中、高端服务器和高档工作站中。
光纤通道光纤通道的英文拼写是Fibre Channel,和SCIS接口一样光纤通道最初也不是为硬盘设计开发的接口技术,是专门为网络系统设计的,但随着存储系统对速度的需求,才逐渐应用到硬盘系统中。光纤通道硬盘是为提高多硬盘存储系统的速度和灵活性才开发的,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多硬盘系统的通信速度。光纤通道的主要特性有:热插拔性、高速带宽、远程连接、连接设备数量大等。
光纤通道是为在像服务器这样的多硬盘系统环境而设计,能满足高端工作站、服务器、海量存储子网络、外设间通过集线器、交换机和点对点连接进行双向、串行数据通讯等系统对高数据传输率的要求。
SAS接口SAS(Serial
Attached SCSI)即串行连接SCSI,是新一代的SCSI技术,和现在流行的Serial ATA(SATA)硬盘相同,都是采用串行技术以获得更高的传输速度,并通过缩短连结线改善内部空间等。SAS是并行SCSI接口之后开发出的全新接口。此接口的设计是为了改善存储系统的效能、可用性和扩充性,并且提供与SATA硬盘的兼容性。
编辑本段尺寸⒊5英寸台式机硬盘;风头正劲,广泛用于各种台式计算机。
硬盘内部⒉5英寸笔记本硬盘;广泛用于笔记本电脑,桌面一体机,移动硬盘及便携式硬盘播放器。
⒈8英寸微型硬盘;广泛用于超薄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及苹果播放器。
⒈3英寸微型硬盘;产品单一,三星独有技术,仅用于三星的移动硬盘。

⒈0英寸微型硬盘;最早由IBM公司开发,MicroDrive微硬盘(简称MD)。因符合CFⅡ标准,所以广泛用于单反数码相机。
085英寸微型硬盘;产品单一,日立独有技术,已知用于日立的一款硬盘手机,前Rio公司的几款MP3播放器也采用了这种硬盘。
制造厂商希捷(Seagate)

希捷 logo
希捷公司成立于1979年,现为全球第二大的硬盘、磁盘和读写磁头制造商,希捷在设计、制造和销售硬盘领域居全球领先地位,提供用于企业、台式电脑、移动设备和消费电子的产品。2005年并购迈拓(Maxtor)2011年4月收购三星(Samsung)旗下的硬盘业务。

西部数据(Western Digital)
全球知名的硬盘厂商,现为全球第一大硬盘制造商,成立于1979年,目前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在世界各地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为全球五大洲用户提供存储器产品,2011年3月收购日立之后,市场份额达到将近百分之50,取代希捷成为名副其实的硬盘老大。

日立(HITACHI)
HITACHI日立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综合跨国集团之一 台式电脑硬盘,笔记本硬盘都有生产。于2002年并购IBM硬盘生产事业部门。于2011年3月被西部数据收购。
东芝(TOSHIBA)
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亦是第二大综合电机制造商,隶属于三井集团旗下。 主要生产移动存储产品。

三星(Samsung)
韩国最大的企业集团三星集团的简称。生产的硬盘提供用于台式电脑、移动设备和消费电子的产品。2011年4月19日,希捷正式宣布以1375亿美元(现金加股票的方式)收购三星硬盘业务。2011年12月20日,希捷宣布已完成对三星电子有限公司旗下硬盘业务的收购交易。

编辑本段物理结构1磁头
硬盘内部结构
磁头是硬盘中最昂贵的部件,也是硬盘技术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一环。传统的磁头是读写合一的电磁感应式磁头,但是,硬盘的读、写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 *** 作,为此,这种二合一磁头在设计时必须要同时兼顾到读/写两种特性,从而造成了硬盘设计上的局限。而MR磁头(Magnetoresistive
heads),即磁阻磁头,采用的是分离式的磁头结构:写入磁头仍采用传统的磁感应磁头(MR磁头不能进行写 *** 作),读取磁头则采用新型的MR磁头,即所谓的感应写、磁阻读。这样,在设计时就可以针对两者的不同特性分别进行优化,以得到最好的读/写性能。另外,MR磁头是通过阻值变化而不是电流变化去感应信号幅度,因而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读取数据的准确性也相应提高。而且由于读取的信号幅度与磁道宽度无关,故磁道可以做得很窄,从而提高了盘片密度,达到200MB/英寸2,而使用传统的磁头只能达到20MB/英寸2,这也是MR磁头被广泛应用的最主要原因。目前,MR磁头已得到广泛应用,而采用多层结构和磁阻效应更好的材料制作的GMR磁头(Giant
Magnetoresistive heads)也逐渐普及。
2磁道当磁盘旋转时,磁头若保持在一个位置上,则每个磁头都会在磁盘表面划出一个圆形轨迹,这些圆形轨迹就叫做磁道。这些磁道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因为它们仅是盘面上以特殊方式磁化了的一些磁化区,磁盘上的信息便是沿着这样的轨道存放的。相邻磁道之间并不是紧挨着的,这是因为磁化单元相隔太近时磁性会相互产生影响,同时也为磁头的读写带来困难。一张144MB的35英寸软盘,一面有80个磁道,而硬盘上的磁道密度则远远大于此值,通常一面有成千上万个磁道。
3扇区磁盘上的每个磁道被等分为若干个弧段,这些弧段便是磁盘的扇区,每个扇区可以存放512个字节的信息,磁盘驱动器在向磁盘读取和写入数据时,要以扇区为单位。144MB35英寸的软盘,每个磁道分为18个扇区。
4柱面硬盘通常由重叠的一组盘片构成,每个盘面都被划分为数目相等的磁道,并从外缘的“0”开始编号,具有相同编号的磁道形成一个圆柱,称之为磁盘的柱面。磁盘的柱面数与一个盘单面上的磁道数是相等的。无论是双盘面还是单盘面,由于每个盘面都有自己的磁头,因此,盘面数等于总的磁头数。所谓硬盘的CHS,即Cylinder(柱面)、Head(磁头)、Sector(扇区),只要知道了硬盘的CHS的数目,即可确定硬盘的容量,硬盘的容量=柱面数磁头数扇区数512B。

编辑本段逻辑结构3D参数很久以前,硬盘的容量还非常小的时候,人们采用与软盘类似的结构生产硬盘。也就是硬盘盘片的每一条磁道都具有相同的扇区数。由此产生了所谓的3D参数(Disk Geometry) 即磁头数(Heads),柱面数(Cylinders),扇区数(Sectors),以及相应的寻址方式。

其中:

磁头数(Heads)表示硬盘总共有几个磁头,也就是有几面盘片, 最大为255 (用8 个二进制位存储)

柱面数(Cylinders) 表示硬盘每一面盘片上有几条磁道,最大为1023(用 10 个二进制位存储)

扇区数(Sectors) 表示每一条磁道上有几个扇区,最大为63(用 6个二进制位存储)

每个扇区一般是512个字节, 理论上讲这不是必须的,但好像没有取别的值的。

所以磁盘最大容量为:

255 1023 63 512 / 1048576 = 7837 GB (1M
=1048576 Bytes)

或硬盘厂商常用的单位:
255 1023 63 512 / 1000000 = 8414 GB (1M
=1000000 Bytes)

在CHS 寻址方式中,磁头,柱面,扇区的取值范围分别为0到 Heads - 1。0 到Cylinders - 1。1 到Sectors
(注意是从1 开始)。
基本Int 13H 调用BIOS
Int 13H 调用是BIOS提供的磁盘基本输入输出中断调用,它可以完成磁盘(包括硬盘和软盘)的复位,读写,校验,定位,诊,格式化等功能。它使用的就是CHS 寻址方式,因此最大识能访问 8 GB 左右的硬盘(本文中如不作特殊说明,均以 1M = 1048576 字节为单位)。
现代硬盘结构在老式硬盘中,由于每个磁道的扇区数相等,所以外道的记录密度要远低于内道,因此会浪费很多磁盘空间
(与软盘一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提高硬盘容量,人们改用等密度结构生产硬盘。也就是说,外圈磁道的扇区比内圈磁道多,采用这种结构后,硬盘不再具有实际的3D参数,寻址方式也改为线性寻址,即以扇区为单位进行寻址。

为了与使用3D寻址的老软件兼容(如使用BIOSInt13H接口的软件), 在硬盘控制器内部安装了一个地址翻译器,由它负责将老式3D参数翻译成新的线性参数。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硬盘的3D参数可以有多种选择的原因(不同的工作模式,对应不同的3D参数,如 LBA,LARGE,NORMAL)。
扩展Int 13H虽然现代硬盘都已经采用了线性寻址,但是由于基本Int13H 的制约,使用BIOS Int
13H 接口的程序,如 DOS 等还只能访问8
G以内的硬盘空间。为了打破这一限制,Microsoft 等几家公司制定了扩展Int 13H 标准(Extended Int13H),采用线性寻址方式存取硬盘,所以突破了 8 G的限制,而且还加入了对可拆卸介质(如活动硬盘) 的支持。

编辑本段基本参数一、容量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存储器,容量是硬盘最主要的参数。

硬盘的容量以兆字节(MB/MiB)或千兆字节(GB/GiB)为单位,1GB=1000MB而1GiB=1024MiB。但硬盘厂商通常使用的是GB,也就是1G=1000MB,而Windows系统,就依旧以“GB”字样来表示“GiB”单位(1024换算的),因此我们在BIOS中或在格式化硬盘时看到的容量会比厂家的标称值要小。
硬盘的容量指标还包括硬盘的单碟容量。所谓单碟容量是指硬盘单片盘片的容量,单碟容量越大,单位成本越低,平均访问时间也越短。

一般情况下硬盘容量越大,单位字节的价格就越便宜,但是超出主流容量的硬盘略微例外。
二、转速转速(Rotational Speed 或Spindle speed),是硬盘内电机主轴的旋转速度,也就是硬盘盘片在一分钟内所能完成的最大转数。转速的快慢是标示硬盘档次的重要参数之一,它是决定硬盘内部传输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硬盘的速度。硬盘的转速越快,硬盘寻找文件的速度也就越快,相对的硬盘的传输速度也就得到了提高。硬盘转速以每分钟多少转来表示,单位表示为RPM,RPM是Revolutions
Per minute的缩写,是转/每分钟。RPM值越大,内部传输率就越快,访问时间就越短,硬盘的整体性能也就越好。

硬盘的主轴马达带动盘片高速旋转,产生浮力使磁头飘浮在盘片上方。要将所要存取资料的扇区带到磁头下方,转速越快,则等待时间也就越短。因此转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硬盘的速度。

家用的普通硬盘的转速一般有5400rpm、7200rpm几种,高转速硬盘也是现在台式机用户的首选;而对于笔记本用户则是4200rpm、5400rpm为主,虽然已经有公司发布了10000rpm的笔记本硬盘,但在市场中还较为少见;服务器用户对硬盘性能要求最高,服务器中使用的SCSI硬盘转速基本都采用10000rpm,甚至还有15000rpm的,性能要超出家用产品很多。较高的转速可缩短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和实际读写时间,但随着硬盘转速的不断提高也带来了温度升高、电机主轴磨损加大、工作噪音增大等负面影响。
三、平均访问时间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是指磁头从起始位置到达目标磁道位置,并且从目标磁道上找到要读写的数据扇区所需的时间。

平均访问时间体现了硬盘的读写速度,它包括了硬盘的寻道时间和等待时间,即:平均访问时间=平均寻道时间+平均等待时间。

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是指硬盘的磁头移动到盘面指定磁道所需的时间。这个时间当然越小越好,目前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通常在8ms到12ms之间,而SCSI硬盘则应小于或等于8ms。

硬盘的等待时间,又叫潜伏期(Latency),是指磁头已处于要访问的磁道,等待所要访问的扇区旋转至磁头下方的时间。平均等待时间为盘片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的一半,一般应在4ms以下。
四、传输速率传输速率(Data
Transfer Rate) 硬盘的数据传输率是指硬盘读写数据的速度,单位为兆字节每秒(MB/s)。硬盘数据传输率又包括了内部数据传输率和外部数据传输率。

内部传输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 也称为持续传输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它反映了硬盘缓冲区未用时的性能。内部传输率主要依赖于硬盘的旋转速度。

外部传输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也称为突发数据传输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或接口传输率,它标称的是系统总线与硬盘缓冲区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数据传输率与硬盘接口类型和硬盘缓存的大小有关。

目前Fast ATA接口硬盘的最大外部传输率为166MB/s,而Ultra
ATA接口的硬盘则达到333MB/s。2012年12月,两80后研制出传输速度每秒15GB的固态硬盘。[1]
使用SATA(Serial ATA)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是未来PC机硬盘的趋势。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迈拓这几大厂商组成的Serial
ATA委员会正式确立了Serial ATA 10规范。2002年,虽然串行ATA的相关设备还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员会已抢先确立了Serial
ATA 20规范。Serial ATA采用串行连接方式,串行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
五、缓存缓存(Cache memory)是硬盘控制器上的一块内存芯片,具有极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盘内部存储和外界接口之间的缓冲器。由于硬盘的内部数据传输速度和外界介面传输速度不同,缓存在其中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缓存的大小与速度是直接关系到硬盘的传输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硬盘整体性能。当硬盘存取零碎数据时需要不断地在硬盘与内存之间交换数据,有大缓存,则可以将那些零碎数据暂存在缓存中,减小外系统的负荷,也提高了数据的传输速度

编辑本段数据保护1.SMART技术

SMART技术的全称是Self-Monitoring,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即“自监测、分析及报告技术”。在ATA-3标准中,SMART技术被正式确立。SMART监测的对象包括磁头、磁盘、马达、电路等,由硬盘的监测电路和主机上的监测软件对被监测对象的运行情况与历史记录及预设的安全值进行分析、比较,当出现安全值范围以外的情况时,会自动向用户发出警告,而更先进的技术还可以提醒网络管理员的注意,自动降低硬盘的运行速度,把重要数据文件转存到其它安全扇区,甚至把文件备份到其它硬盘或存储设备。通过SMART技术,确实可以对硬盘潜在故障进行有效预测,提高数据的安全性。但我们也应该看到,SMART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它只能对渐发性的故障进行监测,而对于一些突发性的故障,如盘片突然断裂等,硬盘再怎么smart也无能为力了。因此不管怎样,备份仍然是必须的。

2.DFT技术

DFT(Drive Fitness Test,驱动器健康检测)技术是IBM公司为其PC硬盘开发的数据保护技术,它通过使用DFT程序访问IBM硬盘里的DFT微代码对硬盘进行检测,可以让用户方便快捷地检测硬盘的运转状况。

据研究表明,在用户送回返修的硬盘中,大部分的硬盘本身是好的。DFT能够减少这种情形的发生,为用户节省时间和精力,避免因误判造成数据丢失。它在硬盘上分割出一个单独的空间给DFT程序,即使在系统软件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也能调用。

DFT微代码可以自动对错误事件进行登记,并将登记数据保存到硬盘上的保留区域中。DFT微代码还可以实时对硬盘进行物理分析,如通过读取伺服位置错误信号来计算出盘片交换、伺服稳定性、重复移动等参数,并给出图形供用户或技术人员参考。这是一个全新的观念,硬盘子系统的控制信号可以被用来分析硬盘本身的机械状况。

而DFT软件是一个独立的不依赖 *** 作系统的软件,它可以在用户其他任何软件失效的情况下运行。

3.加密技术
现代社会人们对隐私的保护欲越来越强烈,硬盘加密技术开始发展。文字、图形、数字密码保护是最基本的形式,随着科技的进步,生物识别技术开始应用到硬盘技术当中。

编辑本段扩展分区由于主分区表中只能分四个分区,无法满足需求,因此设计了一种扩展分区格式。基本上说,扩展分区的信息是以链表形式存放的,但也有一些特别的地方。首先, 主分区表中要有一个基本扩展分区项,所有扩展分区都隶属于它,也就是说其他所有扩展分区的空间都必须包括在这个基本扩展分区中。对于DOS
/ Windows 来说,扩展分区的类型为0x05。除基本扩展分区以外的其他所有扩展分区则以链表的形式级联存放, 后一个扩展分区的数据项记录在前一个扩展分区的分区表中,但两个扩展分区的空间并不重叠。

扩展分区类似于一个完整的硬盘,必须进一步分区才能使用。但每个扩展分区中只能存在一个其他分区。此分区在
DOS/Windows环境中即为逻辑盘。因此每一个扩展分区的分区表(同样存储在扩展分区的第一个扇区中)中最多只能有两个分区数据项(包括下一个扩展分区的数据项)。

1、资源性能和管理的区别

云主机开通后,是有独立的IP分配,资源分配硬盘大小独享,并且容量是比较大,一般是几十G的容量。有远程桌面的链接账号可以进入远程安装需要的 *** 作系统,然后进入进行资源的分配,设置云主机的安全环境,资源人任意分派。 *** 作权限还是很大的,仅次于物理机 *** 作权限,可以安装软件,开通虚拟主机,开同数据库等等!统统都可以自主完成,方便快捷!

虚拟主机是共享IP,带宽等资源,所有的 *** 作是依靠FTP数据库进行一系列的 *** 作。想对来说 *** 作是简单的一键式 *** 作。在性能上云主机是有一定优势,稳定快捷,资源独享,虚拟主机的话共享IP的话,相对来说会偏低一些,但是速度和稳定性上还是挺好的!

2、资源配置不同

开通云主机,是可以独享一定的CPU/内存资源、硬盘大小,以及带宽资源。开通后有个远程数据,可以进入云主机服务器,资源自主配置,任意搭配的!

虚拟主机是在一台服务器物理机中,划分出来的一中产品,大小可分为100M200M500M和1G个不均等的大小供客户使用。站长们如果选中的是虚拟主机,开通之后,会有一个FTP账号,密码和服务器的IP等数据。站长们需要把网站程序上传虚拟主机上,需要利用FTP工具,把程序上传到根目录WEB下,然后进行数据库的配置,测试网站,运行网站。

3、数据备份的区别

云主机备份的话是需要手动设置数据备份,数据盘建议最好是设置在C盘系统外的地方,设置自主备份,安装一个管理软件,确保万一,一旦网站数据被黑,可以及时恢复,避免重大损失!

虚拟主机,因为权限相对比较低,数据备份是在虚拟主机管理界面,可以看到,系统会自动备份,很多是一个月备份4次,也就是说每个礼拜都有一次备份的,一旦出现网站数据问题,点击备份的数据,一键还原既可以,很简单的!当然了,为了以防万一,自己平时可以备份一下到本地,毕竟机器自主备份还是也不是百分之百的。

4、价位的区别

虚拟主机和云主机,结合以上几点,配置和性能,权限上的区分,虚拟主机是一年几百块左右,云主机上千元一年使用期限,一分钱一分货,云主机具有别具风格的优势,价格上自然会有有所差异!会自主维护云主机朋友的建议选择云主机更划算,更有效果,对于一些小白客户,或者是新站长的朋友们可以先从虚拟主机开始。

本地磁盘
就是你的硬盘,就是你的
系统配置
的物理硬盘,是数据储存的地方。
还有
虚拟磁盘
,就是通过软件虚拟出来的磁盘,其数据仍需要存在物理磁盘上。
网络磁盘,就是通过
网络映射
,将其他地方的磁盘空间映射到你的
资源管理器
中。
光盘,就是通过光驱进行识别的移动介质。
软盘,就是通过软驱识别的移动介质。
移动硬盘
,就是经过特殊处理,能够像笔记本一样拿来拿去,并可以随时连上电脑的硬盘。
闪存盘
,其实就是一种比移动硬盘更灵活,但存储空间较小的存储介质。与此相似的还有各种
闪存卡
等。
差不多也就这些。

所谓虚拟硬盘就是用内存中虚拟出一个或者多个磁盘的技术。
内存的速度要比硬盘快得多,就要利用这一点,在内存中虚拟出一个或多个硬盘就可以加快磁盘的数据交换速度,从而提高电脑的运行速度。
所谓虚拟硬盘
[编辑本段]
由于目前的硬盘容量动辄几十GB,而CD-ROM光盘的容量始终是650MB的极限。而且硬盘的速度要比光驱快的多,所以就可以用一些软件在电脑上虚拟出一个或多个光盘驱动器,而把一张张光盘虚拟成一个个文件存在硬盘上,这样,以后就不需要像通常那样把光盘放入物理光驱来运行,而只需把存在硬盘上的虚拟的光盘文件“放进”虚拟光驱即可。
主要目的:节省光驱使用,同时加快速度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所谓“虚拟”有二:其一所谓“虚拟”首先是假的,其次是能够起到所虚拟的设备的功能。虚拟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容量牺牲一些速度,或者为了速度牺牲一些容量。
具体到虚拟硬盘、虚拟内存、虚拟光驱,区别就在于用什么设备来虚拟什么设备而已。虚拟内存是用硬盘来虚拟内存,虚拟硬盘则是用内存来虚拟硬盘,虚拟光驱则是用硬盘来虚拟光驱(严格的说是在电脑上虚拟出一个光盘驱动器盘符,而把光盘虚拟成硬盘上的一个文件)。白了吗?
虚拟硬盘主要作用
[编辑本段]
增加访问速度
其实当你从软盘启动电脑(比如用windows98的启动盘启动)的时候,由于软盘比较慢,系统为了加快速度就会把软盘上的文件虚拟成一个硬盘分区,这个分区符在硬盘盘符和光驱盘符之间(这样要访问光盘的话,就要后退一个盘符才能访问,用dir查看原来的光盘盘符的话,会发现是一些软盘上的内容,也就是虚拟分区的内容)。
虚拟硬盘的添加与卸载
[编辑本段]
Strongdisk可以在硬盘上创建一个加密文件,通过虚拟设备的方式,使Windows系统将它认定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硬盘。我们只要输入相应的访问口令就可以随时调用和隐藏虚拟硬盘,并且不用重新启动计算机。当然如果没有相应的访问口令就无法调用“虚拟硬盘”,这样就可以保护我们的文件。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具体 *** 作方法。
安装完软件,重新启动,Strongdisk会自动运行。在系统托盘区,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图标,双击该图标,点“OK”按钮就进入了 *** 作窗口。
单击窗口中的“Create”按钮,启动创建磁盘映像文件向导。在随后d出的“FileName”对话框中输入保存磁盘映像文件的路径和文件名,如e牶\Image1.grd(磁盘映像文件扩展名为.grd),在“DiskSize”对话框中设置虚拟硬盘的大小和磁盘格式,其中“Floating-size”复选框表示虚拟硬盘的空间,它可以根据放入该虚拟硬盘中的实际文件大小上下浮动;“Filldiskwithrandomdata”复选框表示使用随机数据填满“虚拟硬盘”的空间,在“encryptionparameters”对话框中,对磁盘映像文件的加密方式进行设置,你可以选择默认设置,在“password”对话框中,可以设置访问磁盘映像文件的口令,在“Textpassword”处输入,并在下面的“Confirmation”处重新输入以便确认。最后在“newdiskproperties”对话框再检查一下我们前面的设置是否有误,如果没有什么问题的话就单击“Create”按钮,系统便开始创建磁盘映像文件。完成后,Strongdisk会自动载入磁盘映像文件,并在电脑中虚拟一个盘符为Z、卷标为“本地磁盘”的“虚拟硬盘”。将你的重要文件放入这个虚拟硬盘里,保存后关闭Strongdisk,虚拟硬盘便“消失”了。这样我们的文件就得到很好的保护了。
如果我们要查看或编辑虚拟硬盘里的内容时,只需运行Strongdisk,重新加载虚拟硬盘就可以了。具体方法是:运行Strongdisk,点击“Mount”按钮,打开“MountDisk”对话框。在“Diskimagefilename”处输入要打开的磁盘映像文件的路径和文件名,在“Password”填上在创建磁盘映像文件时所设置的密码。在“MountOptions”处设置“虚拟硬盘”是否为只读还是自动运行程序,同时还可以设置“虚拟硬盘”所使用的盘符。
当我们不再需要“虚拟硬盘”时,可以把它卸掉。在Strongdisk *** 作窗口中,单击相应的“虚拟硬盘”盘符标签切换到该虚拟硬盘属性窗口,在“DiskDiskmounting”处单击“Dismount”就可以将“虚拟硬盘”卸掉了。
虚拟内存硬盘设置
[编辑本段]
RAMDISK是一个设置内存硬盘的免费软件,用来提高缓存和临时文件的读写的速度。因为内存的运行速度比机械硬盘快得多,加上没有硬盘机械损耗的缺点,因此很适合用来放置读写频繁且不需要存档的临时文件,不仅可以提高程序运行效率更可以降低硬盘的损耗。安装在服务器上效果更佳。
网上能找到的 RamDisk 程序大都不能支持 Windows 2003,而且许多都是收费软件。让人很不爽,而且还不是很稳定。于是这次找了一个免费的却更好的 RamDisk 软件。这个支持 Windows 2000 以上的系统,包括 Windows 2003。
这个程序原作者是 gavotte,后来 lyh728 又作了一个前端,使得安装更加容易。我在这里主要说一下如何来配置一个适合服务器使用的 RamDisk 盘。这里主要以 IIS 为例来讲。
首先用 lyh728 做到 RamDisk 的 GUI 前端来安装 RamDisk 驱动。直接双击 ramdiskexe 然后点击 install ramdisk 按钮就可以了。然后你可以调整盘符和磁盘大小。RamDisk 的盘符默认是 R:,因为我的服务器只有一个软驱 A:,所以我把 RamDisk 的盘符设为了 B:,主要是为了保证这个盘符不会变。RamDisk 上一般放的都是临时性质的文件,比如 IE 的缓存、IIS 的压缩页面缓存、临时文件夹、PHP 的 Sessions 文件等。这些内容在服务器重启以后就没有了。我给我的服务器分了 256M 的内存作 RamDisk,实际上我发现用不了这么多,目前也只占了 20 多兆的空间而已,所以如果你的内存本来就不是很多的话,分 32M 作 RamDisk 给服务器我觉得基本上就足够了,不放心的话,也可以多给它一点空间,比如 64M 或者 128M。但是默认的 RamDisk 是格式化成 FAT 格式的,并且已经建好了一个 TEMP 文件夹。你会发现这个文件夹在服务器重启后,依然存在。你甚至会发现,你即使将 RamDisk 重新格式化为 NTFS 格式,再重启后,仍然会变为 FAT 格式,并且还有那个 TEMP 文件夹。原因在于默认的安装已经把这个配置写到注册表里了。如果想修改的话,需要用里面的 rdutil 这个工具。
首先安装完 RamDisk,并调整好盘符和大小后,什么也别做。磁盘类型默认是 Fixed Media,不要修改!另外不要急着把 IE 的缓存目录改到 RamDisk 上,否则 RamDisk 会被锁定,以至于不能在被修改保存。
然后格式化 RamDisk
FORMAT /FS:NTFS /Q /V:RamDisk /A:512 B:
其中 /FS: 后面指定的是文件系统,/A: 后面是一个单元块的大小,因为 RamDisk 上保存的大都是小文件,因此指定 512 字节比较合适。B: 是盘符。
接下来把 NTFS 的日志大小设到最小(2M)
CHKDSK /L:2048 B:
否则,会因为太大而无法压缩到注册表中。
在接下来你就可以在上面建文件夹了,比如 Temp、Sessions、Upload Temp Files、IIS Temporary Compressed Files 等。目录不要建太多,够用就行了。比如 Temp 是用来保存系统临时文件的,Sessions 可以保存 PHP 的 Session 文件,Upload Temp Files 可以保存 PHP 上传的临时文件,IIS Temporary Compressed Files 可以保存 IIS 的临时压缩文件。当然这些目录你还要给予足够的权限,比如需要让 IIS(包括用 IIS 发布的 PHP 程序)访问的目录,就需要给 IIS_WPG 用户组或者 IUSR_HOSTNAME 用户足够的权限。注意,这里也不要给 IE 建立缓存目录,即使你想让 IE 缓存也使用 RamDisk,因为当你设置 IE 的缓存到 RamDisk 的时候,IE 会自动建立这个目录的。
好了,做完这步后,先不要急着把这些目录用起来,先把这个文件系统和目录结构保存到注册表:
rdutil B: registry
好了,如果你看到保存成功的提示,就大功告成了。重启一下试试看,你会发现重新启动后,你的 RamDisk 将会保持你设置的文件系统格式,以及目录和相应的权限。
现在你就可以把系统的 Temp 目录、IIS 的压缩文件缓存、IE 缓存、PHP Session 文件目录、PHP 临时上传目录统统设置到 RamDisk 上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zz/133967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8
下一篇 2023-07-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