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多少?

2021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多少?,第1张

我国大数据产业开始已进入深化阶段

中国大数据产业从萌芽到如今渐成体系,已走过将近10个年头。“十四五”开局之年,大数据产业也进入了集成创新、深度应用的新阶段。大数据在医疗、工业、交通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技术加快创新突破,大数据融合应用重点从虚拟经济转变为实体经济;大数据底层技术方面,信息安全、模式识别、语言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高性能计算等加快突破,大数据技术领域逐渐补齐短板,并进一步强化长板。

2021年市场规模接近900亿元

近年来我国大数据行业取得快速发展,赛迪CCID统计,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619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863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80%,大数据市场规模包含了大数据相关硬件、软件、服务市场收入。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我国经济率先复苏并总体保持恢复态势,伴随国家快速推动数字经济、数字中国、智慧城市等发展建设,未来大数据行业对经济社会的数字化创新驱动、融合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应用范围将得到进一步拓宽,大数据市场也将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

金融行业是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最大的下游行业

大数据分析行业是指借助大数据技术对规模巨大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挖掘、应用等,实现大数据价值,并以产品或服务等形式,赋能客户数字化运营的大数据细分行业。近年来,伴随下游行业对全业务流程数字化运营需求的持续广泛和深入,大数据分析市场取得了良好发展,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根据赛迪的数据,2021年我国大数据分析市场下游行业中,金融、政府、电信和互联网位居应用领域前四名,市场占比分别为191%、165%、152%和139%,合计超过60%。

大数据软件与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

目前,我国的大数据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大数据软件和大数据服务的需求开始不断提升,大数据硬件占比有所下降但仍占据主导地位,2021年我国大数据市场结构中,大数据硬件、大数据软件和大数据服务的市场占比分别为405%、257%和338%,市场规模分别为3495亿元、2218亿元和2917亿元。近几年大数据硬件的占比在逐渐下降,大数据软件和大数据服务的占比在逐步提高。未来我国大数据软件和服务市场相比硬件市场将呈现更好的发展态势。

不同类型大数据企业竞争程度差异极大

目前,IT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层次分布,有做服务器和底层系统的,有做软件的,有做应用的,大数据也需要在原有的架构上加以发展。原来做基础设施的企业,如联想、华为,也要向大数据转型,提供低成本、低能耗的大型存储器,这是大数据产业的基础。中间层是类似Hadoop、MapReduce的数据分析软件,原有的软件产业也要转型,由卖软件转为以数据为中心。再往上就是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大数据应用服务公司,需要增加数据分析的效用。

——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欧拉 *** 作系统装机量预计将新增超200万套

欧拉 *** 作系统装机量预计将新增超200万套,随着众多厂商入局,欧拉生态圈正加速扩大。截至目前,已有330多家企业加入欧拉开源社区生态。欧拉 *** 作系统装机量预计将新增超200万套。

欧拉 *** 作系统装机量预计将新增超200万套1

4月15日,在欧拉开发者大会(openEuler Developer Day 2022)主论坛上,欧拉首个数字基础设施全场景长周期版openEuler 2203 LTS正式发布。这是欧拉捐赠之后的首个社区共建版本,针对服务器、云计算、边缘计算和嵌入式四大基础设施场景进行了特性升级。

2019年,华为将自己在服务器 *** 作系统上积累了10余年的能力开放出来,欧拉 *** 作系统正式开源;2021年11月,华为将欧拉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并承诺其自身不做商用版本,以完全开源开放的态度去完善整个生态。

会上,欧拉开源社区理事长江大勇分享了欧拉在技术、生态、商业、开源建设和人才发展方面的最新进展。“截至目前,欧拉社区已经汇聚了330多家企业伙伴,包括芯片厂商、整机厂商、 *** 作系统厂商、应用软件厂商等,吸引近万名开发者,成立近百个特别兴趣小组,全球下载量超过47万,PR合入超过55万。” 江大勇表示,2022年,欧拉在行业的应用将新增超过200万套。

江大勇 来源:主办方供图

英特尔、百度等加入欧拉阵营

与鸿蒙面向手机、电脑、平板等终端设备不同的是,华为欧拉是面向数字基础设施的开源 *** 作系统,可实现服务器、云计算、边缘计算、嵌入式的全场景支持,应用场景覆盖IT、CT和OT。

从鸿蒙到欧拉,华为展示了在 *** 作系统,乃至基础软件层面的野心。在供应链受阻的情况下,华为为开放软件能力探索了新路径。2021年11月,华为宣布将欧拉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并承诺不做商用版本。此后,欧拉不再是华为的欧拉,欧拉开源社区由企业向产业共建转变。

银河证券认为,欧拉不做商用版本这一举措,将利好整个国产 *** 作系统生态。“ *** 作系统作为承上启下,连接底层基础设施如服务器、芯片产业链和上游应用软件的桥梁, *** 作系统闭环的形成与完善将促进整个信创产业的适配与成长。”

开源、捐赠后,欧拉 *** 作系统在国内的发展如何?“全球主流 *** 作系统厂商均已经推出基于欧拉的商业发行版。随着openEuler 2203 LTS版本的发布,麒麟软件、统信软件、麒麟信安、SUSE、超聚变、新华三、中科创达、科东软件等伙伴,也宣布即将推出基于openEuler 2203 LTS的商业发行版。”江大勇说。

据他介绍,openEuler 2203 LTS版本采用统一的 Linux Kernel 510 内核,合入openEuler前三个创新版中经过商业验证的创新特性,新增代码2300万行,并构建分布式软总线能力,实现欧拉和欧拉设备的自发现、自联通,欧拉和鸿蒙设备的自发现。

在生态构建方面,除了 *** 作系统厂商外,欧拉还需要芯片、硬件厂商的支持。记者注意到,英特尔、SUSE、百度等国内外主流厂商均已加入欧拉社区。

中国服务器 *** 作系统竞争格局将迎变局

银河证券认为,中国服务器 *** 作系统市场竞争格局将迎来大变局。智研咨询等三方咨询机构数据显示,在中国服务器 *** 作系统市场,WindowsServer仍是主流,目前占据市场份额约88%左右。

虽然欧拉整体市场份额与头部 *** 作系统仍有差距,但来自赛迪顾问的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openEuler系产品整体装机量超过102万套,其中物理机装机量达到527万套,商业发行版装机量达到345万套,在政府行业市场的市占率达到了352%。

此外,江大勇介绍,目前,欧拉在政府、运营商、金融、能源、交通、互联网等行业已规模化应用,累计超过130万套。另据《中国服务器 *** 作系统市场研究报告》,2021年,欧拉在政府、运营商行业实现新增市场份额第一,在金融行业市场增速第一。他还表示:“国内服务器一年新增数约为300~400万套,今年我们初步目标是200万套,相当于达到市场增量市占率的50%。”

如今,欧拉已经从最初企业主导的开源项目演进到产业共建,下一阶段发展的目标是社区自制。“原来规划是2到3年实现,但现在来看,这个节奏可能更快。” 江大勇说。

欧拉 *** 作系统装机量预计将新增超200万套2

在华为陷入供应链困局时,创始人任正非打出了两大王牌——鸿蒙及欧拉 *** 作系统。如今,欧拉 *** 作系统openEuler的商用有了实质性进展。

4月15日,openEuler开源社区正式发布欧拉开源后的首个社区共建版本、欧拉生态服务平台。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下称开源基金会)秘书长孙文龙表示,目前欧拉生态已吸引数百家国内外厂商加入,主流社区贡献者超过8000人,欧拉全球下载量超47万。

随着众多厂商入局,欧拉生态圈正加速扩大。欧拉开源社区品牌委员会主席梁冰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称:“截至目前,已有330多家企业加入欧拉开源社区生态。”她透露,欧拉与鸿蒙系统将进一步打通,实现自发现、自联通。欧拉将与华为成立的“军团”实现更多接入,并在今年建立垂直技术小组,在生态上创新。

谈及欧拉目前在技术、生态、商业等方面的进展,欧拉开源社区理事长江大勇表示,整个欧拉系累计装机已超过130万套,规模应用在政府、运营商、金融、能源、交通、互联网等行业,其中政府、运营商行业新增份额第一,“2022年我们预计欧拉在行业的应用将新增200万套。”

这是否意味着欧拉 *** 作系统已趋于成熟?其与鸿蒙将如何一起推动国产 *** 作系统的商用化发展?

长周期版本如何保持生命力?

相较于备受关注的鸿蒙,欧拉一向低调。

4月15日,开源基金会带来了欧拉的最新消息:欧拉开源后的首个社区共建版本正式发布,这也是我国第一个支持数字基础设施全场景融合的长周期版本,方便开发者构建面向全场景的数字基础设施 *** 作系统。

梁冰表示,长周期版本目前已支持多元性计算,主流芯片厂商在社区均可以找到。

去年9月份,华为推出了欧拉 *** 作系统,并在2个月后宣布将系统代码等相关的资产,捐赠给开源基金会。据了解,欧拉长周期版本的推出意味着该版本将得到开源社区的长期技术支持,通常周期不低于5年。

“长周期版本的出现代表着欧拉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标志着欧拉已经具备成熟商用的基础。”华为云MVP马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同时,欧拉的朋友圈也逐步扩容,英特尔、超聚变、新华三、麒麟、统信等芯片、整机、软件厂商也宣布即将推出基于欧拉长周期版本的商业发行版,欧拉合作厂商还不乏拓维信息、宇信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

通信工程师袁博认为,“从加入厂商的构成可以看到,作为数字基础设施的专属 *** 作系统,欧拉已经打通了从底层端到应用端的产业链。”

从欧拉商用情况来看,华为对外承诺不做自己的商业发行版。梁冰表示,已有众多厂商推出商业发行版。“欧拉在金融、能源等行业领域已经处于开发商用阶段,也将进一步繁荣多样性计算生态。”

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报告显示,主流国产 *** 作系统厂商已研发基于openEuler的服务器 *** 作系统商业版本。2021年,openEuler系产品整体装机量超过102万套,其中物理机装机量达到527万套,商业发行版装机量达到345万套。

“欧拉阵营的快速壮大,与更具稳定性的长周期版本的推出有关。不过,目前长周期版本更多只是在于 *** 作系统内核的稳定,而外围的驱动也要与时俱进,尤其是在芯片方面,新型号的芯片会有更多的加速指令集。想让长周期版本保持生命力,需要芯片等厂商贡献针对性的`优化代码。”马超称。

发展路线更加清晰

此次,随着更多商用版图的露出,欧拉的发展路线也更为清晰,江大勇表示,openEuler将持续在服务器、云计算、边缘计算和嵌入式四大场景的技术探索和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欧拉的应用范围由之前聚焦于云服务器,转变为持续向嵌入式等多领域拓展,而这与鸿蒙系统在嵌入式终端领域有一定重合。“未来,鸿蒙和欧拉除了实现底层技术共享,还将互为备份,只是欧拉偏向云,鸿蒙偏向端,但在嵌入式领域两者不排除也会同台‘竞争’。”马超认为。

对此,江大勇称,欧拉进一步拓展嵌入式设备,与鸿蒙在工业领域会有所交叠,但并不冲突。

同时,欧拉、鸿蒙将与华为军团有更多交集,并向众多垂直商业场景渗透。目前华为已成立了包括煤矿军团、电力数字化军团在内的15个军团。

梁冰透露,“接下来,欧拉与鸿矿等实现更多连接。今年会成立欧拉垂直技术小组,在金融、AI等众多领域打通垂直站并实现创新牵引工作。”

江大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欧拉与鸿蒙的自发现还在探索中,未来欧拉与鸿蒙将进一步技术共享、生态互通。鸿蒙将通过欧拉实现传统智能设备的更多功能,而欧拉与鸿蒙的更多能力也将在系统版本中集成。如华为“军团”需要 *** 作系统时,欧拉与鸿蒙将充分协同起来。通过向垂直商业领域和海外市场发力,欧拉系产品的装机量有望得到持续提升。

袁博认为,欧拉开创了国产 *** 作系统在B端商用的先例,也进入产业共建阶段,但尚还谈不上盈利,但无论是其自身发展,还是与鸿蒙的更多协同,都将进一步推动中国 *** 作系统的商业化发展,也是中国 *** 作系统发展的一次重要探索,不过欧拉还面临生态割裂、应用重复开发、如何建立可打“持久战”的技术迭代能力等挑战。

欧拉 *** 作系统装机量预计将新增超200万套3

记者15日从欧拉开发者大会获悉,目前,欧拉在政府、运营商、金融、能源、交通、互联网等行业已规模应用,累计超过130万套。

2019年,华为把自己在服务器 *** 作系统上积累了10余年的能力开放出来,欧拉 *** 作系统正式开源。2021年11月9日,欧拉开源 *** 作系统项目正式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走向产业共建、社区自治。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秘书长孙文龙表示,自2021年11月9日,基金会在生态发展、开放治理等方面为欧拉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欧拉真正实现了由企业向产业共建的转变。在共同努力下,英特尔,百度等众多国内外主流厂商加入社区,欧拉迈出了国际化步伐。

据了解,欧拉社区已经汇聚了330多家企业伙伴,包括芯片厂商、整机厂商、 *** 作系统厂商、应用软件厂商等,吸引近万名开发者,成立近百个特别兴趣小组,全球下载量超过47万,成为活力十足、极具创新力的开源社区。

欧拉商业进展迅猛,新增市场份额第一

目前,欧拉在政府、运营商、金融、能源、交通、互联网等行业已规模应用,累计超过130万套。根据《中国服务器 *** 作系统市场研究报告》,2021年欧拉在政府、运营商行业实现新增市场份额第一,在金融行业市场增速第一。2022年,预计欧拉在行业的应用新增将超过200万套。

携手行业用户,欧拉针对行业实际场景进行联合创新,并最终实现性能提升,高效智能运维,加速在行业的规模部署。中国电信天翼云、中国移动在线营销服务中心、联通云、上交所、中信银行在本次大会上作主题演讲,展示其与欧拉的联合创新成果。

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全球数据中心平稳增长,2019年,全球超大型数据中心数量约447个;至2020年,全球超大新数据中心将达到485个。从部署机架来看,2019年全球数据中心部署的机架数量约为4954万架。预计2020年机架数将超过498万架。总体来看,全球IDC行业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云计算已成为IDC行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二是业内的并购交易活跃。

1、2020年全球超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将达485个

IDC(Internet Data Center,互联网数据中心)是指一种拥有完善的设备(包括高速互联网接入带宽、高性能局域网络、安全可靠的机房环境等)、专业化的管理、完善的应用级服务的服务平台。

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全球数据中心平稳增长,从2017年开始,伴随着大型化、集约化的发展,全球数据中心数量开始缩减。据Gartner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球数据中心共计444万个,预计2020年将减少至422万个。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行业集中度的逐步提升,全球超大型数据中心数量总体增长,据Cisco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超大型数据中心数量约447个;至2020年,全球超大新数据中心将达到485个。

从部署机架来看,单机架功率快速提升,机架数小幅增长,2017年底全球部署机架数达到4933万架,安装服务器超过5500万台;2019年全球数据中心部署的机架数量约为4954万架。预计2020年机架数将超过498万架。

2、云计算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

目前,云计算已成为全球IDC行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数据显示,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总体呈稳定增长态势。2018年,以laaS、PaaS和SaaS为代表的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1363亿美元,增速2301%。未来几年市场平均增长率在20%左右,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美元。

从全球主要IDC公司的客户结构中可以看出云计算客户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例如,2019年,对于全球定制型数据中心龙头DLR而言,云计算客户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达到33%,高于其他类型客户。国内方面,万国数据2019年的收入中726%的收入来自于云计算客户。

3、全球IDC行业并购交易活跃

另一方面,据Synergy Research Group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面向数据中心的并购交易数量首次突破100笔大关,并购交易规模约145亿美元。2015-2019年期间,最大的投资者是Digital Realty和Equinix这两家全球领先的托管服务提供商,这两家公司的并购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31%。2020年1-4月,全球数据中心的并购交易价值已经超过了2019年的总额。可见,并购交易活跃是近年来全球IDC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

——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IDC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发展历程:十年来大数据产业高速增长,我国信息智能化程度得到显著提升

我国大数据产业布局相对较早,2011年,工信部就把信息处理技术作为四项关键技术创新工程之一,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政策基础。自2014年起,“大数据”首次被写进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大数据产业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此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逐渐建立起来,相关政策与标准体系不断被完善,到2020年,我国大数据解决方案已经发展成熟,信息社会智能化程度得到显著提升。

市场规模:2020年市场规模超6000亿 维持高速增长

中国大数据产业联盟发布的《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地图暨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2018年以来,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VR、5G、区块链、边缘智能等新技术的交汇融合,持续加速技术创新。与此同时,伴随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建设热潮,各地与大数据相关的园区加速落地,大数据产业持续增长。

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6388亿元,同比增长186%,预计未来三年保持15%以上的年均增速,到2023年产业规模超过10000亿元。

市场格局

——细分市场格局:软硬件占据行业主要市场

目前,我国的大数据产业尚处于初级建设阶段,从市场结构来分,大数据产业可划分为大数据硬件、软件以及服务三类市场。

根据《IDC全球大数据支出指南》,2020年中国大数据市场最大的构成部分仍然来自于传统硬件部分——服务器和存储,占比超过40%,其次为IT服务和商业服务,两者共占336%的比例,剩余由254%的大数据软件所构成。从软件角度来看,2020年中国最大的三个细分子市场依次为终端用户查询汇报分析工具(End-User Query, Reporting, and Analysis Tools)、人工智能软件平台(AI Software Platforms)以及关系型数据仓库(Relational Data Warehouses),并且IDC预计,三者总和占中国整体大数据软件市场的比例接近50%。

——应用市场格局:互联网、政府、金融为大数据主要应用领域

从具体行业应用来看,互联网、政府、金融和电信引领大数据融合产业发展,合计规模占比为776%。互联网、金融和电信三个行业由于信息化水平高,研发力量雄厚,在业务数字化转型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政府大数据成为近年来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与政府数据整合与开放共享、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市场监管相关的应用需求持续火热。此外,工业大数据和健康医疗大数据作为新兴领域,数据量大、产业链延展性高,未来市场增长潜力大。

发展趋势与前景

——发展趋势:数据治理成为大数据发展的重要方向

——发展前景预测

据赛迪顾问预测,2023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0亿元,2021-2023年增速将达到15%以上。在此基础上,前瞻测算,到2027年我国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将接近18000亿元。

—— 更多行业相关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20GIDC全球互联网数据大会在深圳正式召开,会议从“数据经济”的角度出发,针对“新基建”、“边缘计算”、“容器技术”、“AI”、“RPA”等主流的技术趋势进行解读,众多嘉宾及企业分享了其在平台及技术生态搭建方面的见解与思考。

浪潮集团广东公司首席技术官陈逸聪出席大会,并以“突破计算边界,开放成就未来”为题,分享了其对智慧计算、数据中心等方面的看法。

陈逸聪表示,现在无论是互联网服务还是数据服务、数据中心运行等都和计算息息相关,而随着5G、AI、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计算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原有的传统的去中心化计算,而是与智慧挂钩,与此同时新型业务对计算力和数据中心的要求日益提高, 那么不局限于原有的定义,突破计算边界、推动形成开放计算生态成为亟需解决的行业核心要点所在。

他强调,智慧计算正源源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现在和未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日常生活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简言之,计算力就是生产力。

陈逸聪讲到,传统的数据中心就是部署一个机房或者一个机柜的设备,便能解决计算的需求,而随着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和数据的扩增,加之2020年初爆发的疫情影响,使原来很多线下的活动转而在线上举行。 线上业务的发展意味着数据中心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庞大和承载的设备越来越多,也意味着对后端的技术支撑和计算力提了新的要求。

此外在今年,国家发改委提出了在全国布局10个左右区域级数据中心集群和智能计算中心的规划,粤港澳大湾区亦规划一个数据中心集群,新型数据中心的建设成为关注的焦点所在。从几年前数据中心的规模扩大到现在超大型数据中心的承载计算设备的数量增多的变化来看,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建设一直在快速增长,并且大型数据中心发展带来对应用支撑的复杂度和对数据中心的管理都有所提高。

陈逸聪表示,原来的服务器、存储、网络到计算机 *** 作系统等数据中心建设所需的设备,对于其厂商、设备品牌是谁并不是需要过度关注的问题, 而随着大数据越来越聚集、对于云统一的认知愈发引起行业关注与思考。 云统一的话能否把各个服务器管起来,目前国内的包括阿里云、腾讯云都在进行,那么对于统一管理的标准如何制定亦有待商榷。

数据中心最大的开销是电力成本,目前全球所有数据中心,一年的总能耗数据显示是3000亿度,转换成发电站的发电来看的话,相当于30座大型核电站的一年发电量。如果在深圳建设一个超大型数据中心集群服务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同时配套建设三个核电站做电力支撑并不现实,这必然会对新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的绿色节能、高效运维有更高要求。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陈逸聪举了一个例子,他讲到,原来服务器即物理机、现在已逐步服务的云计算均被业内所接受。云可以即开即用,但是亦有一些性能上的损耗;物理机最快数小时交付,所有的物理机是实时开通,即开即用,隔离性强,稳定性强,但相比云计算能耗也最高。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超高的能耗严重影响数据中心业务的快速发展,中国因为互联网发展迅速,我们的数据中心建设也在世界的前列,一年下来年耗电量是在一千亿度,相当于整个三峡大坝一年的发电量,能耗控制产生了对一些新技术的要求。同时, 打破物理边界,实现资源池化亦是数据中心发展追求的方向,以便提高计算资源利用率,实现更高性能和更低TCO以及高效运维。

浪潮通过L11级一体化交付,使交付更快更便捷。在2019年春节前三周完成了突发需求一万台供货保障,从收到需求到交付完毕,仅用时两周。 曾经创造了一天8个小时之内物理地上架1万台服务器到数据中心的交付记录,保障了客户实现全球央视春晚观众红包互动的庞大业务需求。 此外,浪潮还通过开放计算加速智算中心建设,推动 社会 智慧转型,目前已布局全线开放计算标准产品线,多年来一直践行开放计算理念并引领开放计算标准,持续定义领先的开放计算产品。

陈逸聪表示,现在浪潮在市场上也得到了认可,前不久国际权威数据机构IDC公布的2020年Q2数据报告中显示: 浪潮服务器国内出货量市场占比113%,增速80%,全球第一。浪潮 86服务器在中国市场市占率426%,排名中国第一。特别在AI领域,浪潮AI服务器中国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超过50%。

他强调到,浪潮为业界提供了全栈信息化解决方案,也期待与业内合作伙伴们共同打造一个开放的计算环境,为业内生态的建设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我们知道,2020年的疫情导致全球制造工厂的生产能力下降,并且工人尚未恢复工作。随后来到2021,疫情好转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现在市场反d, 汽车 ,手机等多个需要芯片的厂商普遍备货不足,这就是需求大于供给。美国处于供应链上游,他们忙着疫情,没办法供货。

疫情原因,导致芯片生产的上游原材料供应链也面临产能不足,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而又无法找到替代方案的话。就会影响下游的所有产业。
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各国均采用远程办公、远程上课的方式避免公众接触,这就导致了笔记本、平板电脑需求量的显著提升。

在疫情爆发的2020年二季度,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同比暴涨73.49%。
2020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为1.883亿台,同比增长18%,其中中国市场平板电脑销售更为火热,根据IDC统计,今年第三季度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出货量约为690万台,同比增长21.7%。

除了笔记本电脑与平板电脑外,与线上办公、线上教学相关的everything均出现销量激增的现象。以美国为例,网络摄像头同比销量暴涨了179%,鼠标销量同比上涨31%,路由器销量上涨29%,键盘销量上涨64%,扩展插槽销量上涨118%,PC耳机销量增长134%,PC显示器销量增长138%。

消费电子品以外,由于疫情使得民众更为依赖线上办公、线上教学、线上会议、直播类应用,导致对应公司服务器流量暴涨,因此也提振了服务器市场,以中国为例,2020年中国服务器市场规模预计同比增长15.6%,其中互联网行业呈现40%以上增长。

而以上种种产品,都是高中端芯片的需求大户,因此,在因疫情影响各行各业需求萎靡的同时,芯片需求不降反升。

02 不仅买芯片,还要囤芯片

在还没有严重受到美国制裁影响的2019年,华为已经是全球第三大芯片采购方,华为2019年半导体采购支出达到了惊人的208.04亿美元。要知道,国内股王茅台2019年全年营业总收入才888.54亿元,接近3万亿市值的茅台卖酒一年的收入才够华为买半年多的芯片。
而由于充分预期到了制裁会愈演愈烈,华为一直在疯狂囤积芯片以应寒冬将至。截至到华为正式被封杀的2020年5月,华为在芯片囤积上投入1800 亿元,采购了足够华为支撑一年的芯片。

华为这种超级芯片大户在囤积芯片,反而导致各大手机厂商由于恐慌芯片制造厂产能不足而跟进,尤其2021年可以说是5G手机换机大年,各大手机厂商都在争夺华为可能丢掉的高端市场。而且目前已明显出现2021年5G手机需求远超预期的迹象,市场原本预期2021年5G手机市场规模约5亿部,而当前仅中国五大厂商2021年5G手机芯片采购量就已超过5亿部。

因此,囤芯片已经成为了一种“战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产业链各环节厂商囤货已经成为了大趋势,囤 3 个月的量是常态,部分厂商的囤货规模已经接近 6 个月的量。

03 汽车 厂商也来凑热闹

除了新能源车目前已经变成了高端芯片集合体外,其实传统燃油车内也放置了大量用来控制 汽车 各项功能的芯片。

在疫情前期,各大车规级芯片厂商过于悲观的预估了全球 汽车 需求因受疫情影响的减少,导致车规级芯片大厂英飞凌、意法半导体、恩智浦、瑞萨等纷纷向芯片代工厂砍单,台积电曾经警告过 汽车 芯片客户,不要轻易砍单,否则下一个客户补上来了,就不能再释出产能。

结局果然如此,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当 汽车 行业需求复苏后, 汽车 芯片厂商纷纷跪求台积电等芯片制造厂增加订单,但由于各大芯片制造商连现有消费电子品需求都无法满足,根本没有空余产线帮助它们代工生产,这才导致了2020年年末开始的 汽车 芯片荒。

美国伯恩斯坦研究公司预计,2021年全球范围内的 汽车 芯片短缺将造成多达450万辆 汽车 产量的损失,相当于全球 汽车 年产量的近5%。甚至连特斯拉都因为芯片荒不得不在加州工厂停产Model 3半个月。

04 芯片制造,能打的厂商太少

芯片需求这么大,制造厂商们为啥不趁机多生产赚money呢?

因为芯片不像柴米油盐,想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芯片产业链高度分工,不管苹果、高通、英伟达们多NB,自己研发的芯片最终还是需要被制造出来,而有能力制造高端芯片的公司,全球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其中除了台积电与三星真能打,其余只能捡点剩饭吃。
而不管是台积电还是三星,都没法快速扩大芯片产线。因为芯片制造需要的每个工序每个环节都得有全球仅有几个公司能生产的高端设备、得有具备超高技能水平的工程师参与生产、得有数十亿美元资金的投入,根本没办法短时间实现产能扩充,而各大芯片制造厂商显然是没法提前预测到芯片需求增加这么大的,毕竟无论是疫情还是华为,都是突发事件,反而是盲目扩张产线如果填不满可能会带来巨额亏损。

因此,各大芯片代工厂,在近几年来,根本没有动力去主动扩充产能,2019年甚至出现产能下滑的情况。
05 什么叫供不应求?这就叫供不应求

无论是笔记本、手机、平板、 汽车 、服务器、摄像头等等,所有的芯片需求一起爆发,但是无论几nm的高中低端芯片,最后又都是落在全球几个代工厂仅有的产线上生产,而这几大芯片代工厂,由于没有预期到芯片需求的激增,多少年来都没有怎么投入资金在工厂扩建上,这就是今年芯片缺货现象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

咋整?咋也整不了,后果就是一方面是芯片全面涨价,另一方面是芯片供货全面延期,据供应链人士透露,高通的全系列物料交期延长至30周以上,蓝牙音频芯片交付周期已达33周以上。

那为啥国内公司没有人去争取这些订单呢?最NB的中芯国际直接被美国断供搞废了,其他公司不成气候,想赚这个钱,属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我觉得是资本巨头或者是国家在故意为之,不然这种称得上是战略性物资的东西不会这么突然的就缺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zz/132953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 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