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融合架构和传统架构有什么区别?

超融合架构和传统架构有什么区别?,第1张

一、架构和资源管理模式对比

如下以SmartX超融合产品为例,分别给出了下超融合架构和传统架构的部署区别和资源管理模式区别。

图1传统架构和超融合架构的部署区别图2传统架构和超融合架构的部署与资源管理模式区别

相比传统FCSAN架构,超融合架构有了如下显著的变化:

1不再使用专有的存储硬件和网络,而是使用标准和易于维护的x86服务器与万兆以太网交换机;

2核心是分布式存储,每个服务器就是一个存储控制器,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每个节点都需要配置SSD盘作为缓存,缓存容量远大于传统存储的易失性内存,且多节点并发带来更强的聚合性能;

3逻辑上看,存储不再是由RAID构成的不同存储空间,而是一个统一可d性扩展的存储池,并且具备更强的扩展能力;

4分布式存储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在统一的资源池内性能和容量都可以按需配置,而且数据可以自动均衡;

5计算虚拟化和存储部署于同一服务器节点。

二、分布式存储+虚拟化融合部署才是超融合架构本质

对于超融合架构,由于其独特的名称,让很多用户存在一种误解:超融合架构的核心在于融合,因此融合的功能越多越好。但通过以上架构的对比我们看到,超融合架构的变革首先是分布式存储对传统存储的替代,其他更多的优势(例如基于x86服务器构建、并发与易于扩展)都是基于这种替代而带来的。

当然,分布式存储和虚拟化这种独有的部署模式,进一步简化了用户的IT架构,降低了使用成本和运维难度,这些价值也大大的加速了用户对分布式存储模式的接受。

相对于传统双控架构,超融合可靠性大幅提升

用服务器构建存储,客户顾虑最多的首先是可靠性,首先先看下如何衡量可靠性:

系统的冗余度?通俗的说就是允许硬件坏多少?

出现故障后是否完全自动恢复?

恢复速度和时间?因为系统处于降级状态下是比较危险的状态,故障窗口越小,出现整体故障的可能性就越小。

以下给出详细的系统冗余与恢复机制对比。

超融合对比传统架构,可靠性更强

上表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

三副本可以带来比双控更好的冗余度,代价当然就是损耗更多的容量。

管理的粒度部分,各家实现不同,有的是基于资源池设置两副本或三副本,有的厂商,比如SmartX,是以卷为单位,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在一个资源池上分配不同副本策略的卷,用于不同安全级别的VM。

热备盘的处理方面,其实大部分分布式存储都没有了,而是利用已有空间进行恢复。但需要强调的是现在GlusterFS还是使用热备盘机制,包括深信服等还是基于这样的产品构建超融合,个人很不看好。

可以看出可靠性方面,超融合架构的优势非常大,但其实这里的优势都是分布式存储本身应该具备的。

什么是超融合

参考维基百科中的超融合定义:

超融合基础架构(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是一个软件定义的 IT 基础架构,它可虚拟化常见“硬件定义”系统的所有元素。HCI 包含的最小集合是:虚拟化计算(hypervisor),虚拟存储(SDS)和虚拟网络。HCI 通常运行在标准商用服务器之上。

超融合架构具备以下特点:

1符合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理念,一定是通过软件结合标准的 x86 服务器来构建分布式存储,而不使用基于定制硬件的传统集中式存储;

2 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分布式存储软件和虚拟化软件的融合部署,并不是单纯的指软、硬件融合。

基于这种架构,厂商给用户提供的产品形态一般有两种:纯软件与一体机两种:

1超融合软件。用户可以基于超融合软件和自己选定的 x86 服务器硬件构建超融合基础架构;

2超融合一体机。厂商根据客户的需求,和自身的产品策略,为用户提供的开箱即用,一体机化的交付方式,一体机包含了软件和 厂商选定并适配的 x86 服务器。

什么样的超融合一体机可以用于企业?

主流厂商的一体机都可以,具体情况看企业需求,另外最近国产化比较热,可以关注下《2019Gartner中国区超融合竞争格局报告》


超融合业务网段配trunk的原因是这样才会融合。超融合服务器落地实施要考虑以下网络:BMC网络:服务器设备管理IP网络,访问超融合系统服务器设备的运维管理。管理网络:系统管理网络,用于系统的业务 *** 作和运维管理,支持TCP,IP协议,支持GE,10GE组网。存储网络:分布式存储节点间数据读写 *** 作网络,支持TCP,IP协议,支持10GE,25GE组网。业务网络:客户业务通信网络,支持TCP,IP协议,支持GE,10GE组网,可以与管理网络共网卡,通过VLAN隔离。复制网络:容灾方案中,主备站点间的数据同步网络,支持TCP,IP协议,支持GE,10GE组网(根据规划可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zz/132914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 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