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是什么?

服务器是什么?,第1张

什么是服务器?咱们来科普一下,给大家介绍服务器是什么?常见的服务器类型有哪些?让大家对服务器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一)什么是服务器?

在技术意义上,服务器是计算机程序或设备的实例(本质可以说是一种计算机),用于处理请求并通过Internet或本地网络将数据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

服务器用于做什么的?

服务器是用于管理网络资源。例如,用户可以设置服务器以控制对网络的访问,发送/接收电子邮件,管理打印作业或托管网站。他们也擅长执行激烈的计算。某些服务器还致力于特定任务,通常称为专用任务。但是,如今的许多服务器都是共享服务器,在Web服务器的情况下,它们可以承担电子邮件,DNS,FTP甚至多个网站的责任。

(二)服务器的特殊特性和功能

几乎所有个人计算机都能够充当网络服务器。但是,通常软件或硬件系统专用计算机具有仅用于此任务的功能和配置。例如,专用服务器可能具有高性能RAM,更快的处理器和多个高容量硬盘驱动器。此外,专用服务器可以连接到冗余电源,多个网络和其他服务器。这种连接特征和配置是必要的,因为许多客户端机器和客户端程序可能依赖于它们来有效,正确和可靠地运行。

为了在许多计算机和硬件或软件系统仅依赖于一台或多台服务器计算机的独特网络环境中运行,服务器通常具有特殊的特性和功能,包括:

1、无需重启或重启即可更新硬件和软件的能力。

2、高级备份功能,可频繁备份关键数据。

3、高级网络性能。

4、设备之间自动(用户不可见)数据传输。

5、高度安全的资源,数据和内存保护。

(三)常见的服务器类型

计算机可能需要许多服务才能工作。因此,有不同类型的服务器可用。常见的服务器类型有:

Web服务器

Web服务器通过Web浏览器显示页面和运行应用程序。我们的浏览器现在连接的服务器就是一个Web服务器,它提供此页面以及您在其上看到的任何图像。在这种情况下,客户端程序很可能是InternetExplorer,Chrome,Firefox,Opera或Safari等浏览器。除了提供简单的文本和图像之外,Web服务器还可用于各种事物,例如通过云存储服务或在线备份服务在线上载和备份文件。

电子邮件服务器

电子邮件服务器便于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如果我们的计算机上有电子邮件客户端,则该软件将连接到IMAP或POP电子邮件服务器以将邮件下载到您的计算机,而SMTP服务器则通过电子邮件服务器发回邮件。

FTP服务器

FTP服务器支持通过文件传输协议工具移动文件。FTP服务器可通过FTP客户端程序远程访问。

Identity服务器

Identity服务器支持授权用户的登录和安全角色。

移动互联网创业阶段的服务器问题主要是通过自己搭建和租赁两种方式来解决,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下面以我自己的经验总结一下。

自己搭建服务器

自己搭建服务器就是创业者自己购买服务器需要的设备,准备服务器场地,然后搭建网络,配置好服务器。一套流程下来要做的事情很多,对于在服务器方面不熟悉的创业者来说绝对是一大负担。

其实自己搭建服务器一般只在比较大的互联网公司才会运用,像百度,腾讯这样的大公司一般就会自己搭建服务器。而且这样的大公司会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服务器的维护工作,开支比较大。

对于移动互联网创业者来说显然自己搭建服务器并不适用,第一资金消耗比较大,第二比较费时间,第三没有专业服务器供应商专业。当然自己搭建服务器的好处也有,比如服务器的可控性,出现问题可以直接自己快速处理。

租赁专业运营商的服务器

对比自己搭建服务器这个方式,现在移动互联网创业者大部分采用的是直接租赁专业的服务器运营商的产品。这些服务器运营商在服务器领域非常的专业,提供的服务器基本也包含了各种应用环境,比如Linux系统,Ubuntu系统等,直接就可以使用。

不过租赁专业的运营商服务器价格也不便宜,配置稍微好一些的基本一年几万甚至几十万都不在话下。当然价格贵也有贵的道理。这里我打一个我们公司使用的一个例子:我从事了第一家公司自己搭建了业务服务器,但是没多久就遇到了区域停电,然后服务器因为读写期间断电直接损坏了,后来就开始租赁服务器,从那以后就没有遇到断电的问题。这个就是租赁服务器的一大好处,能够提供不断电服务。

总结

移动互联网创业者一开始肯定需要处理各种事情,在服务器上还是建议交给专业的团队处理,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在这上面,努力打磨产品才是正道!

;   

         移动通信和宽带技术的发展给整个电信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怎样顺应向下一代网络转型的历史潮流开发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业务应用,从而打造可持续盈利的运营模式,成为当今电信运营商关注的焦点。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现在以tdm交换为主的移动通信网络已经无法满足宽带化、智能化的业务和运营要求,在网络核心层面,我们急需一种先进架构的出现,在这一背景下移动软交换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技术主流。随着全球越来越多的主流运营商开始全面引入移动软交换,核心网新一轮的演进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

先进架构符合网络演进趋势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有人提出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引入移动服务器的设想,形成了日后的软交换思想。近几年来,电信网逐步走向ip化,固定网与移动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跟固网一样,移动网同样要从pstn向ip网过渡。因此,3gpp在制定wcdmar4规范时正式在移动核心网中引入了软交换的概念,促进了移动网络的演进及与固定网络的融合。

        移动软交换主要针对核心网络的交换部分,其核心概念是实现了控制面与用户面的分离。移动交换中心(msc)被分解为msc服务器(mss)和媒体网关(mgw),所有的控制功能集中在mss中,所有的交换功能在mgw中完成。mss通过标准的h248接口控制mgw完成话务的交换。同时,mss通过传统的map信令与hlr交互,通过传统的信令完成对接入网络的控制。

        控制面与用户面的分离决定了移动软交换技术符合未来电信网络面向全ip发展的趋势,同时兼顾原有的tdm承载需要。而建立在多承载基础上的trfo技术通过减少编解码过程,同时解决了提高话音质量与节约核心网带宽的需求。由于软交换技术在r4中被定义,因此很多新的电路交换功能也在移动软交换设备中被引入,从而为运营商发展更丰富的电路交换业务提供了可能。这种架构上的先进性还使得移动软交换在网络优化方面的效率大为提高。处于控制面的mss容量相对原有交换机大大提高,而且可以集中放置在省会与地区中心的机房,负责交换的mgw则放置在各个本地网中,由此就实现了清晰的网络结构。这样一来,主要的控制与管理工作将可以集中完成,新业务的引入也可以集中在mss中进行,而mss与mgw之间可以通过ip连接。此外,当引入ip承载话音时,可以将话音承载平面化。由于ip网络本身具备路由与交换的特性,因此原有的汇接局将不再需要,而且整个网络的结构将趋于简单,使得网络优化工作效率大为提高,成本也随之下降。

业务和技术驱动移动软交换快速发展

       传统的移动交换中心不是开放的计算机硬件和平台,其业务承载和呼叫控制集中在一起。由于不同厂家采用自己专有的 *** 作平台和软硬件,造成了传统交换机在购买设备、软硬件升级和维护等方面的费用很高。面对业务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移动软交换因其强大的业务支持能力和低成本获得了快速发展。

        一方面,移动运营商想通过各种促销手段来增加移动用户数量,吸引用户延长使用移动电话的时 间,增加使用频度,但是由于竞争的加剧和资费的降低,运营收入并没有随着用户数的增加成正比例增长。因此,移动运营商就面临了很大的压力,要在不断推出新业务的同时,努力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收益。但是,传统交换机的维护成本很高。此外,必须构建一个全业务网络,而不断成熟的3g等领先移动通信技术又逼迫运营商进行大量投资,将移动设备更新换代,使其能提供数据、多媒体等新业务。运营商拥有的大量程控电话交换机是为传统电话业务设计的,所采用的资源独占的电路交换方式,以及为通信双方提供的对等固定带宽通道的方式,不适用于承载突发数据量大、上下行数据流量差异大的数据业务。在这样的情形下,移动软交换快速发展起来,因为它不仅能以一种更经济的方式继续服务现有的用户,还能满足未来网络发展需要。

       另一方面,下一代网络的发展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ip化。对于专为电话业务而设计的传统交换设备来说,在基于二进制的优化平台上实现那些大多基于文本的ip协议,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设计理念上的巨大差异使传统交换机开发者很难在其专有平台上开发ip接口,而且任何ip接口的实现都是从零开始的,开发成本巨大,无法利用市场上成熟的ip技术和产品,使制造商进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在此情况下,移动软交换这种基于开放标准的计算机平台的呼叫服务器和媒体网关,成为传统电信网向前发展的关键一步。

全球商用浪潮风起云涌

         依靠移动软交换技术网络架构等方面的先进理念,运营商在网络建设、运维成本方面节约了大量开支,同时业务提供和控制更加灵活有效,彩铃等基于软交换的杀手级业务使他们获益颇丰。这些优势使得全球各地的移动运营商都对移动软交换关注有加,并且努力对自身的移动交换机进行改造,全球的移动软交换市场呈现出增长态势。据相关市场调查机构的乐观预测,未来几年软交换市场将保持高增长率。今年全球运营商将投资高达390亿美元于软交换技术,该投资将实现全球服务收入850亿美元。这种服务收入大大超过投资支出的情况,反映出包括移动软交换在内的软交换技术在促进网络演进和业务发展中的强大推动作用。

        在中国市场,目前移动软交换正逐步走向成熟并不断向纵深发展。几年来,中国的各大运营商都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移动软交换的试验和规模部署。而随着3g时代的日益临近,客观上要求中国的运营商更加注重移动软交换的发展,于是他们纷纷进行网络改造,引入软交换这一先进架构,网络的部署卓有成效。早在2004年12月,中国移动就用软交换成功替换传统的长途电路交换机;中国联通则构造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基于分组技术的全新业务网。2005年上半年,中国移动长途汇接软交换网络二期工程启动。软交换的各种应用在中国呈现出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之态。

      从2003年移动软交换快速发展的开始,越来越多的移动服务供应商宣布了他们向基于r4网络的第三代移动通信项目的演进策略。同时,业界普遍相信移动软交换的演进是通向ims服务的桥梁,也是必须迈出的第一步。运营商借助移动软交换在capex和opex两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效益。因此,伴随向ims体系架构的不断演进,我们有理由相信移动软交换的市场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zz/129287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