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好词好句

史记的好词好句,第1张

史记中的好词好句: 1、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史记》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 4、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史记》 5、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史记》 6、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8.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9.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 10.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记》) 1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记》) 12.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1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14、时在中春,阳和方起。——《史记·秦始皇本纪》 15、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16、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17、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1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19、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2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21、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22、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2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2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史记》中的好词

运筹帷幄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高屋建瓴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卧薪尝胆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鸟尽弓藏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一狐之腋 出自《史记·赵世家》

招摇过市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韦编三绝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鸿鹄之志 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积毁销骨 出自《史记·张仪列传》

毛遂自荐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脱颖而出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歃血为盟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因人成事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一言九鼎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完璧归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荆请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怒发冲冠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刎颈之交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胶柱鼓瑟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字千金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奇货可居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图穷匕见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背水一战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肝脑涂地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多多益善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鸡鸣狗盗 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狡兔三窟 出自《史记·孟尝君列

《史记》中的好句

1、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2、其志不在小。

3、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

4、溪壑可盈,志欲无满。

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6、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

7、居后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后,则为后。

8、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9、取草绝根,在于未蔓扑火止燎,贵乎速灭。

10、尚俭者开富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

11、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

1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1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5、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16、迷而知返,得道不远。

17、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18、思政不察逆顺之理,不识大小之形,不度强势之势,有此三蔽,宜其俘获。

19、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21、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远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远期,惟君子为能及矣。

2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3、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2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5、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26、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功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公元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zaji/58389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3
下一篇 2023-02-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