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经过百千年的流传下来,早已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就上面这四句话来说,很多人以为他是出自同一本书,实则不然。前两句“慈不掌兵,义不理财”出自增广贤文一书,至于后两句那就是流传演绎,后人所添加。那么这四句话我们该怎么去理解呢?
首先,慈不掌兵的典故出自“孙武练兵”,相传孙武下山投奔吴王,吴王为了试探他的本事,就找了十几个宫女妃子让他 *** 练,结果这些宫女都以为是在玩游戏,根本不听孙武指挥,哪知孙武手起刀落之下,就以违抗军令为由,杀了吴王的两个妃子,这下包括吴王在内的所有人都傻了眼,从此乖乖听话。在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生死之间,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心慈手软,为将者往往可能会因为对一个人的手软而将全军将士陷于不义。所以说“慈不掌兵”,这是一种大爱。
义不掌财,简单来说就是作为一个管理钱财的人,过分的追求仁义和义气,反而会给自己和上司带来灾难。这个集中体现在财务会计这个职位上,作为一个企业或者大到国家的财务管理者,如果平时喜欢跟人谈义气谈仁义,就会因为个人感情,为犯罪分子留出口子,最终的结果是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古代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梁山头子宋江,其人出名以乐施好善,平时但凡江湖上的好汉们谁家有了困难,宋江都会慷慨解囊,这样的做法对于收拢人心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财富积累的方面来说,这样不知节俭的散尽千金,到了终了必然留不了几个钱,所以类似宋江和杜月笙这样的人,到临了反而是生活拮据了。
情不立事,也很好理解。做小事情需要讲人情世故,圆滑变通,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不能太看重私人感情。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国家,过分的讲感情最终会害了自己。身为高层领导,如果因为个人感情,就对有些犯罪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间长了,下面的人就会上行下效,而且会让整个系统都会沾染这种风气,这对于一个想成大事的人来说就是致命打击。
善不为官。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善良的人就不可以做官,事实上当一个好官,必须要善良,只不过这个善良是要在法律规章制度内,作为一个好官,就必须对百姓心存善意,对贪污腐败行为不善良,这样的不善良才是对天下公平的最大善良。
意思是过于仁慈的人不能带兵,太重感情的人不能做成大事,义气过重的人没法管理财务,善心太重无法做官。所以这些都是要求人战胜自己的“欲念”做到理性、尊重客观规律。慈悲、重感情、讲义气、与人为善都是非常好的品质。有这些内在素质才能成大事。
慈不掌兵”和“义不掌财”这两句有出处,是出自《增广贤文》。
原句为:慈不掌兵,义不掌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但是“情不立事”和“善不为官”则没有具体的出处。属于流传较广的俗语而已。
慈不掌兵:曹松有句诗:“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将帅的成功是靠牺牲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换来的。如果一个人过于仁慈,就不适合带兵打仗。我们中国讲求的是中庸为道,战争时期需要杀伐决断,和平时期就要以仁治国。
情不立事: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原则的设立是为了很好地管理事物,如果一个人太感情用事,随便破坏自己所设立的规矩,也就毫无原则可言了,这样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义不理财:犹太人的生意经中有一条规则:不借给朋友钱。如果把钱借给了朋友,一旦到了还债的时候,朋友还不出,就会害怕见到你,从而躲着你,这样两个好朋友之间就有了嫌隙,渐渐的就会疏远。如果是朋友,家里有困难,他们就会适当接济对方(不能让朋友产生依赖),自然接济的这些钱是不用还的,这样以后两个人的感情就会更加深刻。
善不为官:在官场,如果太过于善良,就会被别人算计。一项制度的确立以及实施,其中肯定会遇到诸多阻碍,如果处处都怕得罪人,让这样的人做官是不能有作为的。
简而言之,所有这些都是要求人战胜自己的“欲念”做到理性、尊重客观规律。慈悲、重感情、讲义气、与人为善都是非常好的品质。有这些内在素质才能成大事,但不能把这些素质表面化、庸俗化(太过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