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者失之”是什么意思?

“执者失之”是什么意思?,第1张

意思是:把持天下,把它据为己有的,也必定失去。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

要想治理天下而又主观去施为的,我看他根本达不到目的。天下是大自然神奇造化之物,是不能凭主观意愿施为而改变的。凭主观意愿施为的必定失败;把持天下,把它据为己有的,也必定失去。

世间之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嘘暖,有的吹寒,有的强壮,有的瘦弱,有的受益,有的失落。因此圣人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九章——战国·老子

扩展资料

老子在这一章表述了他的一个重要观点,即以紧紧抓着“物”不放的方式是不可能“ 得道”的。也就是说,宇宙的起源是一个特例:宇宙在其源起之前根本就没有什么“物”,所以抓住“物”也就找不到宇宙的始点。

老子认为“得道”的方法是首先在宇宙中找到一个确定的“点”,这就是“我”,即“我在”,一个确切的存在。通过个体的“我”扩大到集体的“我”,从而认识“他在”。“我”的无限扩张最终便可以对应于宇宙的无限,从而完成由“我”而最终包容整个宇宙的认识过程。这可以认为是老子的“存在论”。

其次是进一步认识到“我在”是一个过程,并因此类推出一切都是过程,宇宙整体也是一个过程。这可以认为是老子的“过程论”。一切都是存在,一切又都是过程,存在和过程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存在和过程统一于同一事物的观念可以称之为“集合论”,即一切都是存在和过程的集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为者败之

1、意思是:把持天下,把它据为己有的,也必定失去。

2、原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3、译文:要想治理天下而又主观去施为的,我看他根本达不到目的。天下是大自然神奇造化之物,是不能凭主观意愿施为而改变的。凭主观意愿施为的必定失败;把持天下,把它据为己有的,也必定失去。世间之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嘘暖,有的吹寒,有的强壮,有的瘦弱,有的受益,有的失落。因此圣人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

意思是:主要妄为要失败,强行把持一定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枉为,所以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所以不失去。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无为无败》。《无为无败》内容如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扩展资料: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道德经无为无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zaji/58014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1
下一篇 2023-0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