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有哪些步骤?各个步骤有哪些实施内容?

单元测试有哪些步骤?各个步骤有哪些实施内容?,第1张

1、单元测试的步骤

通常单元测试在编码阶段进行。在源程序代码编制完成,经过评审和验证,确认没有语法错误之后,就开始进行单元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利用设计文档,设计可以验证程序功能、找出程序错误的多个测试用例。对于每一组输入,应有预期的正确结果。

模块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程序,在考虑测试模块时,同时要考虑它和外界的联系,用一些辅助模块去模拟与被测模块相联系的其它模块。这些辅助模块分为两种:

驱动模块:相当于被测模块的主程序。它接收测试数据,把这些数据传送给被测模块,最后输出实测结果。

桩模块:用以代替被测模块调用的子模块。桩模块可以做少量的数据 *** 作,不需要把子模块所有功能都带进来,但不允许什么事情也不做。

被测模块、与它相关的驱动模块及桩模块共同构成了一个“测试环境”。

2、单元测试的内容

模块接口测试:对通过被测模块的数据流进行测试。为此,对模块接口,包括参数表、调用子模块的参数、全程数据、文件输入/输出 *** 作都必须检查。

局部数据结构测试:设计测试用例检查数据类型说明、初始化、缺省值等方面的问题,还要查清全程数据对模块的影响。

路径测试:选择适当的测试用例,对模块中重要的执行路径进行测试。对基本执行路径和循环进行测试可以发现大量路径错误。

错误处理测试:检查模块的错误处理功能是否包含有错误或缺陷。例如,是否拒绝不合理的输入;出错的描述是否难以理解、是否对错误定位有误、是否出错原因报告有误、是否对错误条件的处理不正确;在对错误处理之前错误条件是否已经引起系统的干预等。

边界测试:要特别注意数据流、控制流中刚好等于、大于或小于确定的比较值时出错的可能性。对这些地方要仔细地选择测试用例,认真加以测试。

此外,如果对模块运行时间有要求的话,还要专门进行关键路径测试,以确定最坏情况下和平均意义下影响模块运行时间的因素。这类信息对进行性能评价是十分有用的。

扩展资料:

单元测试的优点:

1、它是一种验证行为。

程序中的每一项功能都是测试来验证它的正确性。它为以后的开发提供支援。就算是开发后期,我们也可以轻松的增加功能或更改程序结构,而不用担心这个过程中会破坏重要的东西。而且它为代码的重构提供了保障。这样,我们就可以更自由的对程序进行改进。

2、它是一种设计行为。

编写单元测试将使我们从调用者观察、思考。特别是先写测试(test-first),迫使我们把程序设计成易于调用和可测试的,即迫使我们解除软件中的耦合。

3、它是一种编写文档的行为。

单元测试是一种无价的文档,它是展示函数或类如何使用的最佳文档。这份文档是可编译、可运行的,并且它保持最新,永远与代码同步。

4、它具有回归性。

自动化的单元测试避免了代码出现回归,编写完成之后,可以随时随地的快速运行测试。

首先新建一个项目叫JUnit_Test,我们编写一个Calculator类,这是一个能够简单实现加减乘除、平方、开方的计算器类,然后对这些功能进行单元测试。这个类并不是很完美,我们故意保留了一些Bug用于演示,这些Bug在注释中都有说明。该类代码如下:

package andycpp;
public class Calculator {
private static int result; // 静态变量,用于存储运行结果
public void add(int n) {
result = result + n;
}
public void substract(int n) {

mstest 单元测试用例怎么写
GCC 就是 MinGW 的核心所在,GCC 是一套支持众多计算机程序语言的编译系统,而且在语言标准的实现上是最接近于标准的。并且 GCC
几乎可以移植到目前所有可用的计算机平台。(我的电脑上就还装有 DevKitPro,里面包含 GCC 的 ARM(for GBA/DS/GP32)
和 MIPS(for PSP) 版本。)
GCC 本身不像 VC 那样拥有IDE 界面(在 Windows 上也存在 Dev C++ 之类的支持 MinGW 编译器的

很多人在进行软件开发的之后会忽略一个重要的细节,一般情况下很多人不写单元测试,只是偶尔才会写写。只有很少一部分程序员会自己编写代码进行单元测试,这样才能保证测试通过。下面云南电脑培训为大家介绍项目开发的单元测试,有哪些理解误区。

一、不知道怎么编写单元测试

这个问题主要是没有接触过单元测试的,并且没有体会过企业的代码开发。在开发功能模块时,您需要确定模块是否有错误?如果您有特定的业务,您需要运行debug模式,然后将其逐渐深入到代码中?在这种情况下,云南IT培训认为就需要了解单元测试工具了。

二、单元测试价值不高,浪费时间

这样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在开发过程中,代码完成并不等于开发完成,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代码测试,是不能保证代码的正常运行。一般情况下,测试人员是进行业务上的测试,对单元是无法进行测试的,所以昆明IT培训建议在进行项目开发中使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单元测试。

三、项目业务逻辑简单,不进行单元测试

业务逻辑是否简单,其实是相对的。当你熟悉某个业务逻辑时,你就会认为它很简单。但是测试代码功能是否正确还是在于你对同事的了解,这样你可以在不读代码的情况下了解很多知识,所以单元测试不仅能够解放自己,还能更好的方便别人。

单元测试是很多程序员比较讨厌的环节,但是单元测试能够带来的好处却是非常多的。虽然测试不能保证每个程序的正确性,但是测试能够给我们带来自信,昆明电脑培训认为程序员应该进行单元测试,在短时间找到项目存在的问题。

编写良好的单元测试是一项技术工作,本文介绍了这些优秀的框架,同时还详细介绍了创建优秀的Sping Boot单元测试所需的技术
添加依存关系
orgspringframeworkboot
spring-boot-starter-test
测试
orgjunitjupiter
日本铁路公司
552
测试
orgprojectlombok
lombok
缺省情况下,spring-boot-starter-test部署了Mockito和AssertJ,但必须自己手动部署Lombok、JUnit5。
请勿使用Spring进行单元测试
请看下面的“单元”测试。 测试RegisterUseCase类的方法。
@ extend with (spring extensionclass ) )。
@SpringBootTest
class RegisterUseCaseTest {
@Autowired
私有注册用户访问权限;
@Test
voidsaveduserhasregistrationdate (
useruser=newuser('zaphod ',' zaphod@mailcom);
usersaveduser=register use caseregister user;
资产that (saved usergetregistrationdate () )isNotNull );
}
}
运行这个测试类大约花了45秒。 这是因为计算机运行空的Spring项目。
但是,好的单体测试必须是毫秒级。 否则,会影响“test/code/test”的工作方式。 这也就是说,是测试驱动开发的思想——TDD。 即使我们不做TDD,如果写测试花了太多时间也会影响开发思路。
其实,上面的测试方法实际运行只需要几毫秒。 剩下的45秒全部花在@SpringBootRun上。 因为Spring Boot需要启动整个spring boot APP。
也就是说,我们启动整个APP应用程序,消耗大量资源,只是为了测试一种方法,当我们的APP应用程序越来越大的时候,它需要更长的时间启动。
所以,为什么不在Spring Boot上进行单元测试呢? 接下来,本文介绍了如何在不使用Spring Boot的情况下进行单元测试。
创建测试类
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方便地测试Spring beans :
不要注入
首先,让我们看一个错误的例子:
@Service
公共类注册用户使用情况{
@Autowired
隐私用户repositoryuserrepository;
publicuserregisteruser (用户) {
returnuserrepositorysave(user;
}
}
但是,这个类必须在Spring中运行。 因为无法绕过名为UserRepository的实例。 如上所述,必须改变不使用@Autowired注入用户存储库的方式。
知识点:不要注入
写构造函数
看看不使用@Autowired的写法吧:
@Service
公共类注册用户使用情况{
私有用户报告库;
publicregisterusecase (用户信息库用户信息库) {
thisuser存储库=user存储库;
}
publicuserregisteruser (用户) {
returnuserrepositorysave(user;
}
}
此版本使用构造函数部署了UserRepository实例。 在单元测试中,可以这样构建实例。
Spring会自动使用构造函数实例化RegisterUseCase对象。 必须注意的是,在Spring 5之前启用构造函数需要@Autowired注释。
请注意,用户资料档案库字段当前为final。 由此,在APP应用程序的整个生命周期中
将是个常量,这可以避免编码错误,因为我们如果忘记初始化字段,编译的时候就会报错。
减少繁复的代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yw/133235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4
下一篇 2023-07-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