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独立之初实行什么制度

美国独立之初实行什么制度,第1张

邦联制制度。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是由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50个州和关岛等众多海外领土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其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制度。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体制,导致商品流通不畅,社会动荡加剧,而且与欧洲的贸易也常处于不利地位。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但相互制约。
美国人民拥有宪法赋予的权利。
美国实行两党政治,联邦权力和州权之争是美国政治的重要内容。
美国实行立法,三者独立平等、行政和司法的三权分立美国政治制度建构和运作的特点 。
联邦宪法是美国的最高法律,在社会政策上。
"三权分立"为美国政治制度主要原则。国会是美国最高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美国是一个共和制国家,其政体是总统制共和制。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

美国独立之初实行的是“联邦制”,建立的是“邦联制”国家。
联邦制国家的特点:
第一,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是一种联盟关系,联邦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是对外交往的主体。
第二,联邦设有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领导其联邦成员。
第三,实行联邦制的国家都认同于统一的联邦宪法,遵从代表国家利益的统一法律。
第四,联邦各成员国有自己的立法和行政机关,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国籍,管理本国内的财政、税收、文化、教育等公共行政事务。
第五,联邦和各成员国的权限划分,由联邦宪法规定。如果联邦宪法与成员国的宪法发生冲突,以联邦宪法和法律为准。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78),主战场在北方,英军掌握主动权。英军的总战略是以海军控制北美东部沿海,同时以陆军分别从加拿大和纽约南北对进,打通尚普兰湖、哈得孙河谷一线,以孤立反英最坚决的新英格兰诸殖民地,然后将其他殖民地各个击破。殖民地方面力量薄弱,基本上采取避免决战、储存实力、相机破敌、争取外援的方针。

1775年5月,各殖民地民兵主动进攻,先后攻占泰孔德罗加堡、克朗波因特等地,并围困波士顿。

1775年6月17日,马萨诸塞总督、英军统帅T盖奇派兵2200名,向围困波士顿的民兵阵地邦克山和布里德山多次发起进攻。民兵英勇抗击,两次击退英军进攻,虽因d药耗尽放弃阵地,却首次取得了歼敌千人的战果。为激起加拿大的反英情绪,美军分兵两路进攻加拿大。

1775年11月,R蒙哥马利率左路军攻占蒙特利尔,随后与B阿诺德率领的右路军在圣劳伦斯河下游会合。

1775年12月底,美军约1000人冒着暴风雪突击魁北克失利。此后,美军围攻魁北克,牵制了英军的部分力量。

1775年5月英国增派援兵,美军才撤退。

1776年3月,英军在被围11个月后被迫撤出波士顿。

1776年7月4日,北美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

1776年8月底,继盖奇任英军统帅率英军32万人在海军舰队配合下进攻纽约。华盛顿指挥19万人分兵把口打阵地战,在英军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损失惨重,于11月率余部约5000人向新泽西退却。英军追击美军至特拉华河,随后入营过冬。华盛顿利用英军疏于戒备之机,于圣诞之夜东渡特拉华河,奇袭特伦顿英军,俘敌近千人,并于次年1月3日在普林斯顿再败英军。特伦顿和普林斯顿之战使接连受挫的美军士气为之一振。

1777年夏,英军为切断新英格兰同其他州的联络,决心兵分三路南北对进,打通尚普兰湖—哈得孙河谷:一路从安大略湖南岸登陆,沿莫霍克河东进,途中被美军击溃;另一路7000余人由J伯戈因率领,沿尚普兰湖南下,企图与豪指挥的第三路即驻纽约的英军会师于奥尔巴尼。但豪未按计划北上,反而率军18万人南下,

1777年9月26日攻占大陆会议所在地费城。伯戈因孤军冒进,被12万美军和游击队围困在萨拉托加(今斯凯勒维尔)。

1777年10月17日,伯戈率5000余人投降。萨拉托加之战成为战争的转折点,促使法国于1778年3月对英宣战。美国独立战争由此发展为国际战争。华盛顿率军退至瓦利福奇后,在志愿人员、普鲁士军官B斯托伊本主持下对部队进行冬季整训,提高了战斗力。

1778年2月法美签订军事同盟条约,法国正式承认美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相继参战。

1778年6月18日,英军放弃费城,退守纽约。此后,北方战事进入僵持状态。

美国独立战争(1779~1783),主战场在南方,美军以弱胜强。英军新任统帅H克林顿利用南方「效忠派」较多,且靠近英属西印度群岛等有利条件,将主力南调,企图首先控制南方诸州,然后与北方据点纽约遥相呼应,遏制北方。美军企图在法国陆、海军配合下,控制沿海战略要地,同时大力开展游击战,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以争取最后胜利。

1778年底,英军攻占佐治亚州首府萨凡纳,开始在南方发动强大攻势。

1778年9月,美法联军围攻萨凡纳,伤亡惨重。

1780年春,克林顿指挥英军14万人从陆海两面包围查尔斯顿,迫使南方美军司令B林肯率5000余人投降,并缴获4艘军舰、300门火炮及其他装备。

1780年5月29日,英军在南卡罗来纳州韦克斯豪克里克再败美军。

1780年6月8日,克林顿率部分英军回纽约,留下C康沃利斯率英军7000余人在「效忠派」配合下据守南方广大地区。

1780年8月16日,英军在南卡罗来纳州卡姆登击败H盖茨统率的南方美军主力。

1780年12月,大陆会议委派N格林为南方美军司令。格林分兵两路(一路由D摩根率领,另一路由他亲自率领)开展游击战。在弗吉尼亚,法国志愿人员、青年贵族拉斐特侯爵率军牵制叛将阿诺德指挥的英军。

1781年1月17日,摩根在南卡罗来纳州考彭斯大胜英军。

1781年3月15日,英军在北卡罗来纳州吉尔福德与美军交战,伤亡惨重,被迫向沿海地区撤退。

1781年8月,康沃利斯集中南方英军主力于弗吉尼亚半岛上的约克敦。华盛顿统率美法联军16万余人(其中法军7000余人,由罗尚博伯爵指挥),在格拉斯伯爵率领的法国舰队配合下包围约克敦,迫使英军于10月19日投降。约克敦围攻战导致英内阁倒台并促使双方和谈。英国新 于1782年11月30日与美国达成停战协议。1783年9月3日,双方签订《美英巴黎和约》,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美国独立战争是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得到国内外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援,广大军民英勇奋战,对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作用。战争中,美国执行灵活的外交政策,利用国际矛盾取得法、西、荷等国的援助。美军战略战术灵活,采取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作战样式,摒弃传统的线式战斗队形,根据地形地物采用疏开队形作战,不拼消耗,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而着眼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独立战争的胜利,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对后来法国大革命和拉美民族解放运动均有重大影响。

1781年4月-1783年9月,为战略反攻阶段。在长达3年半的战略相持中,美国大陆军和民兵以游击战和游击性的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在广阔的南部战场上与敌周旋,歼敌耗敌,战略上日趋主动。英军虽然凭借正规军的优势,取得如果干战术上的胜利,但在持久的消耗中,渐成强弩之末。最后,不得不放弃了控制南方的努力。

1781年4月,康沃利斯率军退守弗吉尼亚,格林挥师南下为标志,整个战场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军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把英军全部赶出北美大陆的时机已到来。

1781年8月,康沃利斯率领7000名英军水路退守弗吉尼亚半岛顶端的约克敦,试图从海上与纽约的克林顿保持联络。早在4月下旬即奉华盛顿派遣由纽约来到弗吉尼亚牵制英军的拉斐特和奉命从宾夕法尼亚前往弗吉尼亚协同拉法耶特作战的「疯子」安东尼·韦恩,立即跟进至弗吉尼亚的西点附近,密切监视英军。拉法耶特总共约4500人。

签署《独立宣言》,此时,整个北美战场的英军主要龟缩在纽约和约克敦两个点上。这两个点互相孤立,背靠大海,极易受到分割围歼。而美国一方不仅华盛顿自个有一支大陆军,而且罗尚博伯爵率领的一支5000名训练有素的法军已从纽波特到达纽约与华盛顿会合。此外弗朗索瓦·约瑟夫·保罗·德·格拉斯率领的拥有3000人的法国舰队正由印度群岛北上。华盛顿意识到决战时机业已成熟,只要法国舰队能掌握制海权,切断纽约和约克敦之间的海上联络,就可以成功地给任何一个点上的英军以致命的打击。对此,罗尚博表示赞同。鉴于德格拉斯的法国舰队正向切萨皮克湾驶来,华盛顿决定首歼约克敦英军。

1781年8月21日,华盛顿留下威廉·希思率2000人牵制克林顿在纽约的17万人,自个亲率美法联军强行军秘密南下弗吉尼亚。

1781年8月30日,德·格拉斯的法国舰队抵达约克敦城外,增援陆上的拉法耶特。

1781年9月5日,托马斯·格雷夫斯率领的一支英国舰队由纽约赶来,两支舰队在开普敦相遇,法国24艘战舰成一线散开,迎战英舰,英舰不管在炮火上还是战术上均不敌法舰,被迫退驶纽约,从而把制海权完全交给了法国舰队。

1781年9月14日至26日,华盛顿和罗尚博率领的法美联军在威廉斯堡上岸。

1781年9月28日,约17万名法美联军(美军约9500人,法军7800人)从陆海两面完成了对约克敦康沃利斯的包围。康沃利斯共有8000人。在陆上作战中,法美联军发挥强大的炮火优势,动用各种火炮,包括法国的格里博瓦尔的野战炮,采用欧洲盛行的沃邦攻击法,以构筑平行壕和火力袭击相结合的方式对英军主阵地步步进逼,逐步缩小包围圈。康沃利斯被迫将部队撤进内层工事固守待援,这就使联军得以趁胜推进,将康沃利斯的整个阵地置于围城火炮的有效射程之内。在联军猛烈的炮火袭击下,英军逐渐支掌不住。

1781年10月16日,英军试图出击,被迅速打退。康沃利斯又孤注一掷地试图将部队撤过约克河,也因暴风雨受挫。康沃利斯从陆上撤退无路,从海上逃走无门,处于完全绝望之中。

1781年10月17日,亦即伯戈因投降的第4个周年纪念日,康沃利斯请求进行投降谈判。

1781年10月19日,8000名红衫军走出约克敦。当服装整齐的英军走过衣衫褴褛的美军面前一一放下武器时,军乐队奏响了《地覆天翻,世界倒转过来了》的著名乐章。

1781年10月24日,即康沃利斯投降1周后,克林顿才率领7000名援军由格雷夫斯抵达切萨皮克湾,但为时已晚。慑于德格拉斯的法国舰队,克林顿匆匆返回了纽约。约克敦战役后,除了海上尚有几次交战和陆上的零星战斗外,北美大陆战事已基本停止。

1782年11月30日,美国与英国的代表在巴黎签订初步停战条约。

1783年9月3日,英王代表与殖民地代表于凡尔赛宫签订1783年巴黎条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利坚合众国成立。和约共10条,和约第一条规定:「英王陛下承认合众国为自由、自主和独立的国家」。内容还有:确认美国疆界东起大西洋沿岸,西止密西西比河,北接加拿大五大湖区,南至佛罗里达北界;两国人民从此永久和平,停止在海上、陆上的一切敌对行动并互释战俘;英从美境内所有港口、地区、港湾撤出全部军队和舰只等。该和约的签订标志著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使美国获得完全独立,这是美国人民通过长期的民族解放战争换得的胜利成果。

孤立主义是指美国外交史上长期存在的一种政策主张和思潮。它起源于美国 独立战争前后的早期外交,在20世纪曾一度盛行于美国。20世纪初,孤立主义势力一度削弱,但在30年代又重新抬头并达到高峰,即所谓"传统孤立主义"或"老孤立主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又出现了和"传统孤立主义"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新孤立主义"。概括而言,孤立主义作为一种政策主张,是以尽量避免对外国承担政治和军事义务的同盟关系的方式来维护和扩展美国的利益,且侧重政治、军事和外交,而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并不限制与外界的交往联系。实际上它是美国统治集团在某种条件下推行扩张政策的一种手段。孤立主义一直存在于美国的外交当中,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活动。20世纪30年代,孤立主义思潮的泛滥以及由此在外交政策中采取所谓"中立"立场,其结果不仅危害了和平,而且也损害了美国的自身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特别是珍珠港事件的发生,终于使美国外交政策上传统的孤立主义思潮彻底破产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是形成于建国初期,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成为美国力主奉行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旨在避免美国陷入欧洲事物,使当时处于弱势地位的美国在强国林立的国际环境中求得了生存和发展。孤立主义并不是闭关自守的防御性政策,美国试图通过这一政策稳定国内环境,集中精力进行本国经济建设,进而发展对外贸易,扩大领土,增强国家实力。事实上,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从来都不是与外界的完全隔离。1796年9月7日,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宣布退出政坛时发表的《告别词》中阐述了孤立主义原则:“我们对待国外重大行为的准则是在扩大我们的商务关系的同时,应尽可能少与他们发生政治上的牵连。”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在经济和政治上实行着完全不同的政策。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仍面临着诸多来自外部的威胁,欧洲各强国又在虎视眈眈地注视着这个新兴的独立国家,美国在国力上也不足以与列强分庭抗礼。当时美国的首要目标是稳定国内政治,加强经济建设。而为了防止欧洲大国实力的变化和与此带来的冲突对美国发展的破坏,华盛顿反对把美国的“命运同欧洲的任何一个部分交织在一起,以致使我们的和平与繁荣卷入欧洲的野心、冲突、利益、情绪或反复无常的罗网中去”。因此,孤立主义在政治上主张不与任何国家(主要为欧洲列强)结盟,不卷入列强纷争,完全独立地处理国际事务,这美国赢得了30年经济建设的和平的国际环境。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在经济上完全不同于政治上的自我封闭,主张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扩大商业贸易,美国通过在拉丁美洲实施的“门罗主义”和对中国的门户开放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其对外贸易。同时,孤立主义带来的和平环境吸引了大量外国移民,极大补充了美国的劳动力资源,使美国的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而其利用欧洲战争发展的中立贸易,维护和推动了商业资本的发展,使美国的经济稳步而快速地向现代化迈进,一战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可以说孤立主义成功的经济策略为美国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并对美国以后的领土扩张,增强国力提供了条件。孤立主义在外交上进行的是大陆扩张政策。独立之初,美国对欧洲各国采取孤立政策的同时, 巧妙利用欧洲各国的矛盾,实施了其扩张领土计划,1803年美国用极小的代价获取了整个路易斯安那,一下子把美国版图扩大了一倍。至美国如今的版图完全形成时,它已经是建国初期的10倍。美国领土的迅速扩张,逐步打破了欧洲势力对它的包围,为美国走上超级强国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条件。总之,孤立主义是建国初期的美国在处于弱势地位的形势下,一种成功与明智的选择,它为新生的美国赢得了发展时间,扩展了空间,为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的稳步、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矛盾 1、传统:在1607-1732年的120多年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先后建立了13个殖民地状况:①各殖民地分设总督和议会进行统治。②由于移民来自不同地区,这里不存在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盛行地方自治,民主意识较浓厚。2、变化:到18世纪中叶,各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殖民地间的经济差异性(北部拥有较发达的工商业,纺织、酿酒、制革、炼铁、造船等工业已经兴起,所生产的 工业品不仅能满足自身的需要,有些还能出口同英国竞争;中部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生产并出口小麦,素有“面包殖民地”之称;南部以黑奴种植园经济为特征,主要种植供出口的烟草、大米和蓝靛)促进了彼此的产品流通,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发展的表现:①北部殖民地拥有比较发达的工商业,②中部殖民地发展了农业和畜牧业,③南部殖民地以黑奴种植园经济为主。3、变化: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加强了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这些措施迅速激化了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控制始于17世纪上半叶:1699年英国颁布毛织品条例,禁止一个殖民地将羊毛及毛织品运往另一个殖民地或其他地方;1732年颁布制帽条例,禁止殖民地输出帽子,制帽商不许雇用两个以上的学徒;1750年颁布制铁条例,禁止殖民地建立金属加工厂、炼钢炉和加工铁制品,但鼓励生产输往英国的生铁。)措施:①禁止北美人民向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地区迁移②通过《食糖法》、《印花税法》、《茶叶税法》等,试图增加来自殖民地的税收,缓解自身的财政困难。4、变化: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发起猛烈冲击,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

个人观点,不吝赐教:
选B,建国之初一切尚不稳定,需要通过中央集权将繁杂事务纳入统一管理的轨道中来,同时也需要一个强有力人物来领导国家,这是为什么美国总统权力至今仍如此巨大的原因;但是同时却不能因为集权而走向专制,这也是为什么华盛顿只当了两任总统的原因。 集权与专制是孪生兄弟,但是建国之初的美国追求的是集权(专制)与(民主)共和的对立统一,也正是由于处理好了这样一对矛盾,美国至今仍如此强大!
A项中,民主与共和是和谐相生的,这种表述等于重复啰嗦。
C项中,地方分权不符合当时实际,北美13州是由邦联走向联邦的,是集权而不是分权。
D项中,废除黑人奴隶制度是林肯时期的事,这里至少早了80年。
此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把握专制集权与民主共和间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yw/132543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7
下一篇 2023-06-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