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why not的用法及解释

关于why not的用法及解释,第1张

why not 意思是"为什么不呢'在英语中是比较常见的一个单词,也是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之一。接下来我在这里给大家带来why not,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why not的用法

why not的口语用法

why not 在口语中主要有以下用法。

1 表示同意或赞成,意为:好的;可以呀;为什么不可以呢。如:

A:May I go with you 我可以和你一起去吗 B:Why not 可以呀。

A:Let’s eat out tonight 今晚我们出去吃吧。 B:Yes, why not 那好啊。

A:I wonder if I could make a living by writing

我不知靠写作能否维持生计。

B:Why not 那可以呀。

2 表示劝诱、建议或命令,意为:……怎么样;为什么不……呢。如:

Why not ask someone else 问问别人怎么样

Why not go there at once 为什么不马上去呢

A:My girl-friend is in a bad mood 我的女朋友情绪不好。

B:Why not give her some flowers 为什么不送她一些花呢

3 用来询问原因(有时表示一种不可理解的心情),意为:为什么;为什么不……呢。如:

A:He isn’t going to see her off at the station 他不准备去车站送她。

B:Why not 为什么

A:You should not smoke 你不该抽烟。

B:Why not 为什么

A:Don’t touch it 别碰它。

B:Why not 为什么

A:It’s hot! You’ll burn yourself 那是烫的,你会烫着的。

4 表示坚持自己的观点、态度或做法,意为:为什么不呢。如:

A:Are you really going to sue them 你真的要控告他们吗

B:Yes, why not 是的,为什么不呢

二、why not后的动词用何形式

why not 后习惯上只接动词原形,不能接带 to 不定式或现在分词。如:

何不静观其结果呢

误:Why not just to wait and see what happens

正:Why not just wait and see what happens 你一脸倦容,怎么不休假呢

误:You’re looking tired Why not taking a holiday

正:You’re looking tired Why not take a holiday

注:在一定的语境中,有时why not后可省略动词原形。如:

A:Let’s meet at the station 我们在车站见面吧。

B:Why not at the hotel在饭店不行吗

句中的why not后可视为省略了动词wait。

三、why not句式的结构形式

why not 后习惯上只接动词原形,不能接句子,也不能用“why didn’t+动词原形”“why don’t+动词原形”这样的不伦不类的句子。如:

为什么不等到冬季大贱卖时再买一件新外衣呢

误:Why don’t wait till the winter sales to buy a new coat

正:Why not wait till the winter sales to buy a new coat

四、why not的隐含时态

按英语习惯,why not 结构只用于提出建议,不用于表示责备,即只用于指将来的情况,而不用于指过去情况。如:

我那时是能借钱给你的。你为什么没有向我借

误:I could have lent you the money Why not ask me

正:I could have lent you the money Why didn’t you ask me

我喊你的名字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来

误:Why not come when I called your name

正:Why didn’t you come when I called your name

五、用于某些特殊表达中

如用于 I don’t see why not,其意为“没问题”“好呀”。如:

— Can we go to the park 我们去公园吧。

— I don’t see why not 好呀。

why not的相关解释

释义 何妨;何不;

why not的例句

1 Why not retrain for a job which will make you happier

为什么不接受新的培训,找一份让你更快乐的工作

2 Why not throw it all in the pot and see what happens

为什么不把它全扔进罐子,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3 Why not wipe the slate clean and start all over again

为什么不洗心革面、从头来过呢

4 "Want to spend the afternoon with me" — "Why not"

“想和我共度这个下午吗”——“好啊!”

5 "Shall I tell them about poor Mrs Blair"—"Why not"

“我应该告诉他们可怜的布莱尔太太的情况吗”——“为什么不呢”

6 Why not drop in for a chat

为什么不过来聊聊天呢

1 文言文与的用法和意义

根据读音,可划分为以下用法与意义:

与yǔ

〈动〉

1、给予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2、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4结交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北宋·苏洵《六国论》

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 明·宋濂《看松庵记》

〈名〉

1党与;朋党;同类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2盟国,友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荀子》

〈介〉

1跟;和;及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与 yù

〈动〉

1参与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与 yú

1、同“欤”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

与 jǔ

与,通“举”,推举,选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2 “之”文言文中常见的意义和用法

1结构助词“的”,如《幼时记趣》中的“故时有物外之趣”,译为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2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刻舟求剑》中的“是吾剑之所从坠”。

3他,她,它(们),如则其善者而从之。

4往,到。去,如《逍遥游》“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5这、此,如《师说》郯子之徒6宾语前置的标志《陋室铭》“何陋之有”

7我,《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8定语后置的标志。《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9衬音助词,调整音节,无实意。如《曹刿论战》“公将鼓之”。

3 高考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4 文言文的“为”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常用例句解析: ⑴成为,变成。

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⑧因而化怒为悲。⑨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

⑩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⑵做。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⑤李 李忠义 其城为坎以先登。

⑥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⑨故为之说。

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12)为坛而盟。(13)亮躬耕陇亩,好为>?(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1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7)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18)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19)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20)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2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23)为民诬太守者视此!(24)愿为小相焉。

(2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⑶作为,当作。

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何以为计?③子墨子解带为城。

④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⑤相传以为雁荡。

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⑦霓为衣兮风为马。

⑧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⑨然后以六合为家, 函为宫。

⑷是。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

③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⑤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⑦此为何若人?⑧必为有窃疾矣。⑨项燕为楚将。

⑩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11)在药则未为良时也。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3)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14)乃知太白“开风言风语入天镜”之句为妙。 ⑸以为,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⑹被。

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⑤恐为 *** 所先。⑥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⑦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⑨吾属今为之虏矣。

⑩则为深谷林莽所蔽。(11)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

(12)为仲卿母所遣。(1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4)为国者无使为积之所劫域!(15)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1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17)身死国灭,为天下笑,(18)竟为秦所灭。(19)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

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⑻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⑼有。

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

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⑽将来,将。

例: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

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2)装作。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③慎勿为妇死。

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给,替。

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⑦今为君计,菲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⑧为汉家除残去秽。

⑨请为筹之。⑩保为将军破之!(11)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1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3)君为我呼入。(14)公为我献之。

(15)为君翻作《琵琶行》。(16)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17)阿母为汝求。

(18)臣请为王言乐。(19)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20)为复守黜藏使者。(21)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之事,聊资一欢。

(15)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③为之奈何?④如姬为公子泣,⑤怵然为戒。

⑥为长者折技。 (16)因为。

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17)则“于”,在,当。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谈交易。

例: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 「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例: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⑶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奸狡诡谲。

(18)《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意谓:夫子假装听不见而过之。

为即“伪”(伪装、假装)。((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5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2007-10-18 16:22修改:2007-10-18 21:50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

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1 文言虚词"之""其""以""而""于"的意义和用法

一、之

意义:“之”作文言虚词时,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或调整音节的意义。

用法:作结构助词时,“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音节助词时,“之”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

二、以

意义:“以”作文言虚词时,表示行为动作的原因、行为所使用的工具、行为动作的对象或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等意义。

用法:表示因果关系时,“以”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表示修饰关系,“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三、而

意义:“而”作文言虚词时,表示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因果关系等意义。

用法:作语气助词时,放在句末;作连词时,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四、于

意义:“于”作文言虚词时,具有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意义。

用法:作介词时,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

扩展资料

文言虚词的考查内容介绍:

1、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2、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言虚词

2 高考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3 高考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 在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及其意义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常用词——之、其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

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五、助词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而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6通“如”:好像,如同。

7通“尔”,你,你的。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

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2)“而后”:才,方才。

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二、何1什么。

2怎么样。3哪里。

4多么。:5为什么。

6怎么。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8何:通“呵”,喝问。(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9复合结构的用法(1)“何如”:怎么样,怎样。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2)“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3)“何若”:如何,怎样。

例:此为何若人。(4)“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5)“何为”:⑴什么是。

例:何为“护官符”?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6)“何意”:⑴什么意思。

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7)“何由”:⑴如何。

例:长夜沾湿何由彻。⑵什么原因。

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⑶从什么地方。

例:何由知吾可也?(8)“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9)“何得”:怎么能。

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10)“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11)“何曾”:有什么益处。

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12)“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三、乎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5同“于”。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四、乃1于是,就。

2才,这才。3却。

4是,就是,原来是。5竟然。

6而,又。7你,你的。

五、其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2其中,其中的。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六、且1暂且,姑且。

2将,将要。3而且,并且。

4况且,再说。5尚且,还。

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

又。

7同“夫”,句首助词。

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

一面。

;一边。

一边。

七、若1如果,假如。

2像,好像。3你(的),你们(的)。

4此,如此,这样。5至于。

八、所1处所,地方。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

的事、物”?“。

的地方”、“。

的人”等。

3复合结构的用法(1)“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

的方法”“是用来。

的”等。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

的原因(缘故)”。

(2)“所谓”:所说的。(3)“所在”:⑴到处。

⑵所在之处,处所。九、为1、成为,变成。

2、做。3、作为,当作。

4、是。5、以为,认为。

6、被。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8、治理。9、装作。

10、给,替。11、对,向。

12因为。13则“于”,在,当十、焉。

5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什么

18个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 *** , *** 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②今 *** 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

第一个 第三个 时间都是有特指的 第一个 特指July 18th这一天的下午 第三个 特指Saturday 的evening 所以要用on 。 第二个in the afternoon 是固定搭配

“为什么”英文表达:why 、wherefore 、for what reason

1、why 

读音:英 [waɪ]   美 [waɪ]

释义:adv 为什么  conj 的理由;为什么

int 咳;哎呀  n 理由;谜

例句:Why he went there is a mystery to me

他为什么到那里去,这对我来说是个谜。

2、wherefore 

读音:英 ['weəfɔː(r)]   美 ['werfɔːr]

释义:adv 为什么  conj 因此;所以  n 原因;理由

例句:Wherefore did you go

你为什么去

3、for what reason

读音:英 [fɔ: hwɔt ˈri:zən]   美 [fɔr hwɑt ˈrizən]

释义:为何;为什么

例句:What are you honest about and for what reason

你对什么诚实而且为什么诚实?

扩展资料:

why的用法

一、adv (副词)

1、why的意思是“为什么”,可用作疑问副词,也用作关系副词,还用作连接副词,可以引导名词从句。

2、why作为疑问副词,引导特殊疑问句或省略的特殊疑问句,表示疑问,意思是“为什么”; 后面跟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意思是“为什么要…”,表示某一动作是不必要的或无意义的。

3、why not有三重含义:①表示“为什么不”,②表示建议,③表示同意。why not跟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用来提出建议,表示“为什么不…”, why not也可用来对前面的否定句进行提问。

4、why用作关系副词,意思是“为什么,为了什么的缘故、理由或目的”。可引导定语从句,可以单独用在reason的后面作为修饰语。

5、why作为连接副词,可引导主语从句,也可引导宾语从句或表语从句。

二、int (感叹词)

1、why用作感叹词时,主要表示吃惊、承认、认可,如果对方提的问题过于简单,回答时可以用why来表示轻微的惊异,有时用来表示不耐烦、抗议或异议。

2、why在口语中还可以用来表示踌躇或踌躇后再继续往下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yw/131014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