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35岁后的程序员真的不好混了吗?

在中国,35岁后的程序员真的不好混了吗?,第1张

在中国,35岁后的程序员确实不太好混了。因为年轻人脑袋转的比较快,想法比较多,而且时代在不断的创新,程序员年龄越大就有可能会跟不上时代的变化锋烂判,也会逐渐被这个时代所淘汰。不仅如此,年龄比较大的程序员也很难能够承受得住工作的压力,万一身体出现一些毛病的话,公司也是很难能够承担得起的,而年轻人的身体底子好,可以接受熬夜。

程序员一旦超过35岁,确实不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大家再去一些科技公司的时候就会发现到处都是年轻人,到处充满着年轻的气息,大家相处的也挺愉快的,几乎看不到任何超过35岁以上的人,除了领导之外。程序员的工作压力确实比较大,虽然每个月挣的工资也比较多,但每天都有可能会沉浸到工作当中,加班也是经常的事情,需要经常修复各种bug,也需要书写各种程序问题。虽然姜还是老的辣,但是有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很难能够跟得上年轻人,写代码的速度也不如年轻人。

年轻人的思考速度比较快,而且能够熬夜。程序员有的时候会特别的邋遢,因为他们长时间工作就很难能够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有的时候头发还在不断的掉落下来,所以当大家看到一个头发非常多的程历胡序员时就会特别的惊奇,也会让人忍不住怀疑他是不是植发了。一旦超过35岁,有些人的身体体质就会出现问题,万一熬夜的时候猝死的话,后果确实比较严重,而大多数年轻人可以承受得住这样的压力。

年轻人的工资也比较低,尤其是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虽然工作效率不是特别高,但是等到学习一段时间之后,也会渐渐的上手,就会给公司创造一些收益,老的程序员工资自然是非常高的,所以相比之下大家可银改能会更倾向于寻找年轻人。

董铁宝。

1917年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力学家、亮亮计算数学家,被人们称为“中国计算机之父”、“中国第一位程序员”,董先生是中国计算机研制和断裂力学研究的先驱者。

董铁宝介绍:

董先生1939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45-1949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学习工作,获得博士学位。

1950年开始,他有机会老键漏和纽曼克等著名学者参与了第一代电子侍烂计算机伊利亚克机的设计、编制程序和使用。

1956年董先生放弃国外的优厚生活,冲破重重障碍,带着妻子和孩子,历时3个月终于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任教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yw/125540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6
下一篇 2023-05-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