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问题分析怎么写

数学建模问题分析怎么写,第1张

问题分析就是先把问题归类,看看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求解。把你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致概述一下即可。问题分析如果是写实际的问题需要结合实际,分析这个问题的讨论必要性、重要性之类的。大概300百个字就差不多了。

摘要:席位分配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于企业、公司、、学校政府部门都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席位可以是代表大会、股东会议、公司企业员工大会、等的具体座位。假设说,有一个学校要召集开一个代表会议,席位只有20个,三个系总共200人,分别是甲系100,乙系60,丙系40如果你是会议的策划人,你要合理的分配会议厅的20个座位,既要保证每个系部都有人参加,最关键的就是要对个公平都公平,保证三个系部对你所安排的位置没有异议。那么这个问题就要靠数学建模的方法来解决。
关键词: Q值法 公平席位
问题的重述:三个系部学生共200名,(甲系100乙系60,丙系40)代表会议共20席,按比例分配三个系分别为10、6、4席。老情况变为下列情况怎样分配才是最公平的,现因学生转系三系人数为1036334
(1) 问20席该如何分配。
(2) 若增加21席又如何分配。
问题的分析:
一、通常分配结果的公平与否以每个代表席位所代表的人数相等或接近来衡量。目前沿用的惯例分配方法为按比例分配方法,即:
某单位席位分配数 = 某单位总人数比例′总席位
如果按上述公式参与分配的一些单位席位分配数出现小数,则先按席位分配数的整数分配席位,余下席位按所有参与席位分配单位中小数的大小依次分配之。这样最初学生人数及学生代表席位为
系名 甲 乙 丙 总数
学生数 100 60 40 200
学生人数比例 100/200 60/200 40/200
席位分配 10 6 4 20
学生转系情况,各系学生人数及学生代表席位变为
系名 甲 乙 丙 总数
学生数 103 63 34 200
学生人数比例 103/200 63/200 34/200
按比例分配席位 103 63 34 20
按惯例席位分配 10 6 4 20
(1)20席应该甲系10席、乙系6席,丙系4席这样分配
二、学院决定再增加一个代表席位,总代表席位变为21个。重新按惯例分配席位,有
系名 甲 乙 丙 总数
学生数 103 63 34 200
学生人数比例 103/200 63/200 34/200
按比例分配席位 10815 6615 357 21
按惯例席位分配 11 7 3 21
这个分配结果出现增加一席后,丙系比增加席位前少一席的情况,这使人觉得席位分配明显不公平。要怎样才能公平呢,这时就要用数学建模要解决。
模型的建立:
假设由两个单位公平分配席位的情况,设
单位 人数 席位数 每席代表人数
单位A p1 n1
单位B p2 n2
要公平,应该有 = , 但这一般不成立。注意到等式不成立时有
若 > ,则说明单位A 吃亏(即对单位A不公平 )
若 < ,则说明单位B 吃亏 (即对单位B不公平 )
因此可以考虑用算式 来作为衡量分配不公平程度,不过此公式有不足之处(绝对数的特点),如:
某两个单位的人数和席位为 n1 =n2 =10 , p1 =120, p2=100, 算得 p=2
另两个单位的人数和席位为 n1 =n2 =10 , p1 =1020,p2=1000, 算得 p=2
虽然在两种情况下都有p=2,但显然第二种情况比第一种公平。
下面采用相对标准,对公式给予改进,定义席位分配的相对不公平标准公式:
若 则称 为对A的相对不公平值, 记为
若 则称 为对B的相对不公平值 ,记为
由定义有对某方的不公平值越小,某方在席位分配中越有利,因此可以用使不公平值尽量小的分配方案来减少分配中的不公平。
确定分配方案:
使用不公平值的大小来确定分配方案,不妨设 > ,即对单位A不公平,再分配一个席位时,关于 , 的关系可能有
1 > ,说明此一席给A后,对A还不公平;
2 < ,说明此一席给A后,对B还不公平,不公平值为

3 > ,说明此一席给B后,对A不公平,不公平值为

4 < ,不可能
上面的分配方法在第1和第3种情况可以确定新席位的分配,但在第2种情况时不好确定新席位的分配。用不公平值的公式来决定席位的分配,对于新的席位分配,若有

则增加的一席应给A ,反之应给B。对不等式 rB(n1+1,n2)<rA (n1,n2+1)进行简单处理,可以得出对应不等式

引入公式

于是知道增加的席位分配可以由Qk的最大值决定,且它可以推广到多个组的一般情况。用Qk的最大值决定席位分配的方法称为Q值法。
对多个组(m个组)的席位分配Q值法可以描述为:
1.先计算每个组的Q值:
Qk , k=1,2,…,m
2.求出其中最大的Q值Qi(若有多个最大值任选其中一个即可)
3.将席位分配给最大Q值Qi对应的第i组。
模型的求解:
先按应分配的整数部分分配,余下的部分按Q值分配。 本问题的整数名额共分配了19席,具体为:
甲 10815 n1 =10
乙 6615 n2 =6
丙 3570 n3 =3
对第20席的分配,计算Q值
Q1=1032/(10′11) = 9645 ; Q2=632/(6′7)= 945; Q3 =342/(3′4)=9633
因为Q1最大,因此第20席应该给甲系; 对第21席的分配,计算Q值
Q1=1032/(11′12)=8037 ; Q2 =632/(6′7)=945; Q3 =342/(3′4)=9633
因为Q3最大,因此第21席应该给丙系
(2)最后的席位分配为:甲 11席 乙 6席 丙 4席
结论:20席应该甲系10席、乙系6席,丙系4席这样分配
若21席应该甲系11席、乙系6席,丙系4席

根据实际问题,用数学模式对其进行建模,论文就是写你建模的过程,即分析问题、建立模型、得出结论 例文 加强初中数学建模教学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近几年,不仅每年高考都出了应用题,中考也加强了应用题的考察,这些应用题以数学建模为中心,以考察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但学生在应用题中的得分率远底于其他题,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缺乏数学建模能力和应用数学意识。因此中学数学教师应加强数学建模的教学,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意识,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一些学习体会。
⒈数学建模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的缩略表示,可用下面的框图来说明这一过程:
实际问题
抽象、简化,明确变量和参数
根据某种“定律”或“规律”建立变量和参数间的一个明确的数学关系
解析地或近似地求解该数学问题
解释、验证
投入使用
通不过
通过
11 审题 建立数学模型,首先要认真审题。实际问题的题目一般都比较长,涉及的名词、概念较多,因此要耐心细致地读题,深刻分解实际问题的背景,明确建模的目的;弄清问题中的主要已知事项,尽量掌握建模对象的各种信息;挖掘实际问题的内在规律,明确所求结论和对所求结论的限制条件。
12 简化 根据实际问题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简化。抓住主要因素,抛弃次要因素,根据数量关系,联系数学知识和方法,用精确的语言作出假设。13 抽象 将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联系起来,恰当引入参数变量或适当建立坐标系,将文字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将数量关系用数学式子、图形或表格等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按上述方法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是不是符合实际,理论上、方法上是否达到了优化,在对模型求解、分析以后通常还要用实际现象、数据等检验模型的合理性。
⒉具体的建模分析方法
① 关系分析法:通过寻找关键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方法来建立问题的数学模型方法。
② 列表分析法:通过列表的方式探索问题的数学模型的方法。
③ 图象分析法:通过对图象中的数量关系分析来建立问题的数学模型的方法。
⒊掌握常见数学应用题的基本数学模型
在初中阶段,通常建立如下一些数学模型来解应用问题:
① 建立几何图形模型
② 建立方程或不等式模型
③ 建立三角函数模型
④ 建立函数模型
案例
例1 王参加了某晚会,晚会中共有40人,若每两人均握手一次,问参加者共握手多少次?
例2 设计合适的包装方式。
⑴现有4盒磁带,有几种包装方式?哪种方式更省包装纸?
⑵若有8盒磁带,哪种方式更省包装纸?
例3 已知 、 、 均为非负实数,求证:
前两个问题比较明显的须建立几何图形模型来加以分析,第三个问题若用不等式变形来解决则非常困难,但建立几何图形模型解决则轻而易举,
如下图。
例4 甲、乙两厂分别承印八年级数学教材20万册和25万册,供应A、B两地使用,A、B两地的学生数分别为17万和28万,已知甲厂往A、B两地的运费分别为200元/万册和180元/万册;乙厂往A、B两地运费分别为220元/万册和210元/万册。(1)设总运费为w元,甲厂运往A地x万册,试写出w与x的函数关系式;(2)如何安排调动计划,能使总运费最少?
例5 我们已经学会了一些测量方法,现在请你观察一下学校中较高的物体,如教学楼、旗杆、大树等等,如何测量它们的高度呢?
本题显然要建立三角函数模型来分析解决
例6 爸爸准备为小明买一双新的运动鞋,但要小明自己算出穿几“码”的鞋。小明回家量了一下妈妈36码的鞋子长23厘米,爸爸41码的鞋子长255厘米。那么自己穿的215厘米长的鞋是几码呢?
本题较合理的数学模型是一次函数。
例7 1997年11月8日电视正在播放十分壮观的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的实况。截流从8:55开始,当时龙口的水面宽40米,水深60米。11:50时,播音员报告宽为344米。到13:00时,播音员又报告水面宽为31米。这时,电视机旁的小明说,现在可以估算下午几点合龙,从8:55到11:50,进展的速度每小时减少19米,从11:50到13:00,每小时宽度减少29米,小明认为回填速度是越来越快的,近似地每小时速度加快1米。从下午1点起,大约要5个多小时,即到下午6点多才能合龙。但到了下午3点28分,电视里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大江截流成功!小明后来想明白了,他估算的方法不好,现在请你根据上面的数据,设计一种较合理的估算方法(建立一种较合理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使你的计算结果更切合实际。
建模合理性分析:本题建模合理性有以下两个评价点
⑴回填速度以每小时多少立方米填料计。这样,能否建立合理的回填速度计算模型便成为第一个评价要点。
⑵注意到回填速度是逐渐加快的:水流截面越大,水越深,回填时填料被冲走的就越多,相应的进展速度就越慢。反之就越快。在模型中对回填速度越来越快这一点如何作出较合理的假设,这是第二个评价要点。
⒋数学建模教学活动设计的体会
①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把教学过程更自觉地变成学生活动的过程。
教师不应只是“讲演者”、“总是正确的指导者”而应不时扮演下列角色:模特——他不仅演示正确的开始,也表现失误的开端和“拨乱反正”的思维技能。参谋——提一些求解的建议,提供可参考的信息,但并不代替学生做出决断。询问者——故作不知,问原因、找漏洞,督促学生弄清楚、说明白,完成进度。仲裁者和鉴赏者——评判学生工作成果的价值、意义、优劣,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想法和作法。
②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逐步地推进。
数学建模对教师、对学生都有一个逐步的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教师在设计数学建模活动时,特别应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起始点要低,形式应有利于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在开始的教学中,在讲解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介绍知识的应用背景。在应用的重点环节结合比较多的训练,如实际语言和数学语言,列方程和不等式解应用题等。逐步扩展到让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释一些实际结果,描述一些实际现象,模仿地解决一些比较确定的应用问题,到独立地解决教师提供的数学应用问题和建模问题,最后发展成能独立地发现、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它。
③重视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教学。
由于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建模思想,因此老师既要重视实际问题背景的分析、参数的简化、假设的约定,还要重视分析数学模型建立的原理、过程,数学知识、方法的转化、应用,不能仅仅讲授数学建模结果,忽略数学建模的建立过程。
④注意数学应用与数学建模的“活动性”。
数学应用与数学建模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给学生扩充大量的数学课外知识,也不是仅仅为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因此我们不应该沿用老师讲题、学生模仿练习的套路,而应该重过程、重参与,更多地表现活动的特性。

附件一:
平顶山学院第三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报名表
组 别 □甲组 □乙组
队长 队员 队员
姓 名
专 业
学 号
手机号码
QQ
电子邮箱
备 注
附件二:
平顶山学院第三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
1论文(答卷)用白色A4纸,上下左右各留出25厘米的页边距。
2 论文第1页为编号专用页,用于评委团评阅前后对论文进行编号,具体内容和格式见本规范第2页。
3论文第2页为承诺书,具体内容和格式见本规范第3页,(一定要注明是甲组还是乙组,数学建模组委会将分组评阅)。
4论文题目和摘要写在论文第3页上,从第4页开始是论文正文。
5论文第一页为承诺书,论文第二页为编号专用页,用于评委团评阅前后对论文进行编号。论文题目和摘要写在论文第三页上,论文1-3页按组委会统一要求编排,具体内容见下文,从第四页开始是论文正文。论文从正文开始编写页码,页码必须位于每页页脚中部,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连续编号,注意,论文一律要求从上面装订。
6论文不能有页眉,论文中不能有任何可能显示答题人身份的标志。
7论文题目用三号黑体字、一级标题用四号黑体字,并居中。论文中其他汉字一律采用小四号黑色宋体字。
8提请大家注意:摘要在整篇论文评阅中占有重要权重,请认真书写摘要(以200-400字为宜,篇幅不超过一页)。评委团评阅时将首先根据摘要和论文整体结构及概貌对论文优劣进行初步筛选。
9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 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均明确列出。
正文引用处用方括号标示参考文献的编号,如[1][3]等;引用书籍必须指出页码。
参考文献按正文中的引用次序列出:
书籍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 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
参考文献中期刊杂志论文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 作者,论文名,杂志名,卷期号:起止页码,出版年份。
参考文献中网上资源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 作者,资源标题,网址,访问时间(年月日)。
10本规范的解释权属于平顶山学院教务处。
装 订 线
第三届平顶山学院数学建模竞赛暨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选拔赛题目
X 组 X 题
密封号 2010年5月21日
剪 切 线
密封号 2010年5月21日
XXX 院 (系)
队员1 队员2 队员3
姓名 XXX XXX XXX
年级专业 XXX XXX XXX
所选组别
X 组
论文题目
XXXXXXXXX
小 组 承 诺

我们仔细阅读了平顶山学院数学建模大赛规则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年 月 日
论 文 承 诺 书

数学建模文章格式模版

题目:明确题目意思

一、摘要:500个字左右,包括模型的主要特点、建模方法和主要结果

二、关键字:3-5个

三、问题重述。

四、模型假设

根据全国组委会确定的评阅原则,基本假设的合理性很重要。

(1)根据题目中条件作出假设。

(2)根据题目中要求作出假设。

建模过程

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其实际意义,掌握对象的各种信息。以数学思想来包容问题的精髓,数学思路贯穿问题的全过程,进而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问题。要求符合数学理论,符合数学习惯,清晰准确。

根据实际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并用精确的语言提出一些恰当的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来刻划各变量常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结构(尽量用简单的数学工具)。

百度百科-数学建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yw/103832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