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富日物流信息化水平

如何提升富日物流信息化水平,第1张

1、建立信息系统。富日物流应该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信息系统,包括物流运作管理系统、物流财务管理系统、客户服务系统、仓储管理系统等。

2、应用物联网技术。采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物流货物进行实时监控,提高信息获取效率,并建立数据库,实现仓库信息系统,更好的进行库存管理。

3、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实现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让物流过程中的各方及时取得在运输、仓储、库存等方面的信息。

吴小平

摘要 本文通过对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对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水平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地质资料 公共服务 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为地学数据综合管理与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地质资料是一种基础性、战略性的地学数据资源,提高地质资料综合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地质资料社会共享,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地学信息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1 地质资料信息化

信息化是运用系统化的思想,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信息资源的交流和知识共享,促进信息资源的集成、共享和再创造过程。地质资料信息化就是依据地质资料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需要,综合运用信息科学技术,将传统的资料管理与服务模式加以数字化和改进,其目的是提高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效率,促进地学信息资源的共享。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地质资料数字信息资源不断积累,地质资料工作也逐渐从传统管理与服务向现代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存储数字化、信息传播网络化和信息处理实时化成为信息化技术的显著特征。当前数字信息资源不断增加,数据标准化、数据多维化、系统智能化、平台集成化、应用社会化已成为数字化资源管理的主流[1]。运用信息技术发展与创新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充分发挥地质资料信息资源的作用,提高信息获取效率与信息共享,提升地质资料数据信息的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的需求,是做好地质资料工作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2 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地质资料基础业务工作信息化水平低

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尚未适应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要求。长期以来,地质资料的管理与服务主要以纸介质为主,查询、检索以手工台账和简单电子表格为手段。随着电子文档汇交、图文扫描数字化和目录数据库建设等工作的开展,地质资料的管理、服务开始走向纸电同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在这种结合与改变的过程中,由于资金、技术、人力等因素制约,相关技术及标准尚未建立,传统观念尚未改变,仅在某些工作环节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化,尚未真正摆脱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工作方式,致使地质资料的管理与服务基础业务信息化建设滞后。

地质资料馆藏建设与投入不足,信息化系统建设滞后。地质资料数字资源的建立、数字存储系统以及服务系统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可是目前很多馆藏机构缺少连续稳定的正常业务建设投入。

22 地质资料数字成果质量堪忧

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低,服务数据源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需要,存在“新资料少、电子文档少、高质量资料少”的现象[2]。据统计,全国地质资料馆2007年接收的3363种资料中,电子文档一次合格通过率不足10%,主要表现为汇交的电子文档不符合规范要求、数据不全信息不完整、部分图件的制作不符合地质规范等,电子文档质量下降和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低已经成为数字成果管理与服务中的突出问题。对各种数据的管理效率有待提高。地质数据管理水平很难适应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服务的要求[3]。由于部分数据库建设时间早、周期长,很多的数据库采用的软件系统已更新或升级,尤其是一些地学类软件早期设计不完善,加之盗版等问题,系统、数据间的兼容性差,这为数据后期的管理与使用带来了难度。

23 地质资料数字资源积累不足

地质资料数字资源建设进度缓慢,基础数据源积累不足。当前地质资料数字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各种基础地学数据库建设以及正在开展的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等,目前已完成部分基础地学数据库的建设,但一些重要的基础地质数据库如1:5万、1:25万等尚未全部完成,尚不能适应地质找矿和经济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等的需要。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开展了近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比信息化建设和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需求,数据储备仍显不足。据统计,截止2009年全国各级馆藏机构完成图文数字化资料163427种,占同期馆藏资料总数的4476%,其中全国地质资料馆完成40000种,占现有馆藏资料总数的3718%;全国31个省(市、区)级资料馆完成123427种,占馆藏资料总数的479%。以全国地质资料馆为例,按照目前的速度,完成全部馆藏资料图文扫描数字化工作尚需5年。另外,对部分实际需求大、应用范围广的地质资料矢量化和重要原始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工作还未开展,许多有重要价值的基础数据资源如钻孔地质资料数据库等尚未开展建库工作,这些重要的信息资源若不能及时数字化,将面临流失的危险。

24 地质资料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缓慢

地质资料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缺少统筹规划,各业务流程之间尚未实现有效衔接。从提高效率的角度来看,信息化建设要求信息管理系统要具备实现地质资料在汇交、验收、保存、利用、服务、加工、分发整个业务流程的协调运作。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的标准,存在重技术轻数据、重成果轻管理的倾向,对系统的业务需求没有完全理顺,使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受到制约。地质资料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缺少统筹考虑,建设缓慢,制约了地质资料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技术、设备更新频繁,各种信息系统建设分散、重复建设、系统相关性低,很多系统建成了没有用起来,致使应用无法连续推进。

3 加强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的建议

31 加强基础业务工作,提高资料基础业务信息化水平

地质资料基础业务工作是提高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基础。提高地质资料基础业务信息化水平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地质资料的现代化管理。首先,应将地质资料的汇交、验收、保管、使用、加工、服务统一起来,优化工作流程,避免重复性工作,使整个工作流程有效衔接,实现高效、准确、系统化的管理服务流程。其次,加强对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等业务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强馆藏建设的投入,完善现有标准,建立符合地质资料工作规律的管理与服务技术体系及数字信息资源管理框架。

32 提高数据成果质量,加强对多源异构数据的综合管理

数据成果质量是提高地质资料数据成果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加强电子文档汇交质量,建立可 *** 作性强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数据管理与存储、数据调用与分发等数据管理标准规范,为提高数据成果质量奠定基础。对于各类数据库以及相关应用系统,应加强数据的有效组织与管理,完善相关数据库,提高相关应用系统的使用效率。另外,应充分利用各种已建立的数据库资源,实现不同数据库之间数据交换、数据共享及协同管理,利用GIS在数据存储与管理空间数据方面的功能,对各种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及影像数据等信息进行系统管理,实现海量数据的科学存储与管理。

33 加强基础数据源积累,夯实地质资料数字资源建设基础

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积累与管理仍是地质工作信息化的核心[3],同时也是地质资料数据社会化服务的基础。首先,加快基础地学数据库建设。实践证明,基础地学数据资源在地质找矿、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灾害、抗震抗旱等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推进对已建基础地学数据库的更新与完善,加速开展1:5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等和其他重要原始地质资料等基础地学数据源建设。其次,加快地质资料数字化进程。在系统总结十年数字化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地质资料数字化的相关技术与相关规范,加速完成目前馆藏成果地质资料的扫描数字化。最后,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通过掌握地质工作项目信息,创新汇交机制,不断丰富馆藏地质资料数据源。

34 理清资料工作流程,加快地质资料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

地质资料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是有效提升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水平,提高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效率的手段。首先,加强统一领导,协调运作。统一规划、理顺流程,改变信息系统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局面,提高信息系统建设效率。其次,遵循信息系统建设规律与地质资料工作规律。通过理顺工作流程,理清需求,建立地质资料汇交、验收、保存、利用、服务、加工、分发整个业务流程协调运作的管理系统,同时借鉴各地建设的经验,提高系统的实用性。第三,优化目录数据库结构,提高检索效率与质量,推进地质资料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设,充分挖掘利用目录数据库的信息,提高对地质资料数据的管理能力。

4 结语

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的业务体系、网络体系、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信息数据体系、服务体系、安全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综合统筹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逐步推进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发展与创新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袁艳斌,袁晓辉,王乘等数字城市工程多源信息复合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2,19(2),21~24

姚华军关于推进地质资料公共服务问题的思考地质通报,2009,28(2~3):359~366

姜作勤地质工作信息化若干问题的思考地质通报,2004,23(9~10),839~845

高谊明对全国地质资料馆工作的思考地质资料动态与参考,2009(5)

于瑞洋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工作有关问题与建议地质资料动态与参考,2009(2)

国土资源部通报第14期,2009年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情况>

对计算机网络信息检索的效果评价,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质量标准主要通过查全率与查准率进行评价费用标准即检索费用是指用户为检索课题所投入的费用时间标准是指花费时间,包括检索准备时间、检索过程时间、获取文献时间等查全率和查准率是判定检索效果的主要标准,而后两者相对来说要次要些

查全率是指系统在进行某一检索时,检出的相关文献量与系统文献库中相关文献总量的比率,它反映该系统文献库中实有的相关文献量在多大程度上被检索出来

查全率 = [ 检出相关文献量 / 文献库内相关文献总量 ] × 100%

查准率是指系统在进行某一检索时,检出的相关文献量与检出文献总量的比率,它反映每次从该系统文献库中实际检出的全部文献中有多少是相关的

查准率 = [ 检出相关文献量 / 检出文献总量 ] × 100%

影响检索效果的因素

查全率与查准率是评价检索效果的两项重要指标,查全率和查准率与文献的存储与信息检索两个方面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说,与系统的收录范围、索引语言、标引工作和检索工作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1) 影响查全率的因素

影响查全率的因素从文献存储来看,主要有:文献库收录文献不全;索引词汇缺乏控制和专指性;词表结构不完整;词间关系模糊或不正确;标引不详;标引前后不一致;标引人员遗漏了原文的重要概念或用词不当等此外,从情报检索来看,主要有:检索策略过于简单;选词和进行逻辑组配不当;检索途径和方法太少;检索人员业务不熟练和缺乏耐心;检索系统不具备截词功能和反馈功能,检索时不能全面地描述检索要求等

(2) 影响查准率的因素

影响查准率的因素主要有:索引词不能准确描述文献主题和检索要求;组配规则不严密;选词及词间关系不正确;标引过于详尽;组配错误;检索时所用检索词(或检索式)专指度不够,检索面宽于检索要求;检索系统不具备逻辑"非"功能和反馈功能;检索式中允许容纳的词数量有限;截词部位不当,检索式中使用逻辑"或"不当等等

实际上,影响检索效果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根据国外有关专家所做的实验表明,查全率与查准率是呈互逆关系的要想做到查全,势必会要对检索范围和限制逐步放宽,则结果是会把很多不相关的文献也带进来,影响了查准率企图使查全率和查准率都同时提高,不是很容易的强调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也是不妥当的应当根据具体课题的要求,合理调节查全率和查准率,保证检索效果

1、播放器有问题,导致无法看**,可以重装播放器试试,或者升级播放器的软件版本试试;不行就换个同等功能的播放器软件测试一下。2、看**时连接的服务器有问题导致看不了**,需等待官方修复后才能解决,或者换个时间段尝试;也可能是片源有问题,可以换其他**播放试试。3、也可能是电视机系统有问题导致看不了**,可以重启一下电视机来解决,必要时可以考虑将电视机系统还原为出厂设置状态或升级到最新版本来解决媒体信息是铺天盖地的多,这时就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头脑来判断真伪或有用还是无用的,有些负面的消息确实会影响人的大脑思维,反而起到坏的鼓舞作用。所以尽量屏蔽些不良的信息,多看到些好,鼓舞人向上的消息,或多或少会帮助人向好的方面思维,从而从行动上影响你获取收益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提升富日物流信息化水平全部的内容,包括:如何提升富日物流信息化水平、关于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分析影响信息检索效率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信息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web/95360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