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兄弟为什么这么害怕万达王健林 不惜登门道歉却惨遭无视

华谊兄弟为什么这么害怕万达王健林 不惜登门道歉却惨遭无视,第1张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全国上映,在票房一路走高的同时,导演冯小刚却并不高兴。近日,这位六爷在微博喊话万达董事长王健林,质疑万达院线,对《我不是潘金莲》的排片仅仅为10.9%表达了不满。

我等吃瓜群众看的云里雾里的。随后冯小刚更是直接开发布会声称:由于万达和华谊兄弟这两家公司的恩怨和矛盾,万达把这个“报复”,“报复”到了导演的作品上。

自己不是一个怕事儿的人,但是王中军不行,还是害怕两家关系弄拜,亲自登门道歉,但是王健林没给面子,王中军吃了闭门羹。王中军为什么这么害怕万达?那是因为万达院线在北美、中国和欧洲三大电影市场都占据领先地位,成为具有绝对优势的全球最大院线运营商。

万达集团早以收购好莱坞的美国传奇影业公司和总部位于伦敦的欧洲最大院线Odeon &UCI Cinemas Group。全球影视公司放眼望去最大的几家都在万达旗下,

因为华谊没有院线,万达是占比全球最多的院线,因为电影公司最终还是要依靠院线卖场。有这些强大的实力后台,王思聪当然不怕冯小刚。。

近日,万达家的王思聪跟冯小刚导演的互呛抢占了娱乐圈的头条位置,之后再加上华谊兄弟CEO王中磊加入战局,让这场明争暗战持续升级。

不过许多人没注意到的是,华谊出品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恰巧在「我不是潘金莲」的首映当天宣布提档,从12月23日改档至12月16日,跟万达旗下传奇影业出品的「长城」同天对打。

同台打擂必有一伤

张艺谋的魔幻巨制「长城」则是万达为主要投资人出品的影片,云集了马特·达蒙、景甜、佩德罗·帕斯卡、威廉·达福、刘德华、张涵予、鹿晗、彭于晏、林更新、郑恺、黄轩、陈学冬、王俊凯等中美大牌。而「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女主角恰恰是张艺谋一手捧红的章子怡。

两部影片作为贺岁档的重量级影片,又是同一档期,让人不免要做一些比较。从影片制作来说,「罗曼蒂克消亡史」是程耳导演的第一步真正意义的商业片,因此导演从剧本打磨到拍摄,以及后期制作,都付出了大量精力,影片从2014年9就开始拍摄,拍摄完毕之后,由于后期制作原因,上映档期一改再改,终于确定于12月16日上映。可以说从拍摄到上映,经历了2年多的时间,可见导演程耳对这部影片的用心程度。

而「长城」是张艺谋导演在2014年9月开始筹备,2015年8月拍摄完毕,之后开始了历时1年多的后期特效制作,直至2016年11月才完成全片的最终制作,整个过程也有2年多,可以说是张艺谋导演所有片子中历时最长的影片,倾注了张艺谋等创作人员大量的心血。

有意思的是,12月16日这个档期本来是其他电影的「雷区」,谁都不想跟「长城」撞档, 冯小刚之前接受采访回应「我不是潘金莲」调档的时候说:不希望进入贺岁档搅合「长城」。但现在,「罗曼蒂克消亡史」和「长城」同台打擂,必定会有一伤。

王中军道歉的背后

值得一提的是,在11月19日「我不是潘金莲」剧组上海见面会,冯小刚又爆了个猛料。「王中军因为害怕跟万达的关系闹僵特意跑到王健林那去赔礼道歉,但人家没给他这面子,继续「报复」到「我不是潘金莲」这儿来,我把这个矛盾公开了。」

那么问题来了,王中军为何会出此下策,真是害怕「我不是潘金莲」卖不出去?其中缘由得从2014年说起。

尽管2012年、2013年,华谊兄弟发行的电影总票房一路领跑,但是到了2014年,华谊发行电影总票房全国占比缩水近三成,滑到7%,2015年电影市场大好,440亿的年度总票房中,华谊的市场份额仅占4.5%左右。

而今年以来,华谊影片也并非一帆风顺,除了参与全球分账的「魔兽」国内票房表现算是不差外,暑期档主推影片「摇滚藏獒」、「陆垚知马俐」口碑、票房双双失利,在剩下的时间里,华谊最能拿出手的影片也就只有「我不是潘金莲」。

作为华谊兄弟和冯小刚合作的第13部影片,「我不是潘金莲」诞生在华谊转型布局的阵痛期。9月19日,上海电影公告称公司将对华影天下12%股权进行投资,而华影天下的掌舵人正是华谊兄弟影业新上任的CEO叶宁,华谊对其控股60%。

在业内看来,拥有华谊、微影、上影上中下游基因的华影天下在叶宁手中会成长为第二个「五洲发行」,届时,华谊将会是最大受益方。11月16日,华谊兄弟又宣布了「华谊兄弟电影汇」开业,外界纷纷揣测华谊在为转型憋大招。但就目前来看,华谊转型布局还在初期,作为公司主要营收来源的影视娱乐项目不能半路撂挑子。

另一方面,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有48家电影院线。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观影人次12.60亿。

2016年3月30日,万达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2015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9.9%,净利润11.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1%。实现票房63亿元,观影人次1.51亿人次。

也就是说,2015年全国票房是440.69元,万达院线票房63亿,占据全国总票房的14%。全国观影人次12.6亿人次,万达观影人次1.51亿人次,占全国总观影人次的12%。

此外,在「电影汇」开业之前,华谊兄弟相继完成了全国17家影院的布局。由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华谊兄弟的影院数量为万达院线影院数量的4.89%。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华谊对抗万达院线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折射出的垄断阴影

同为上市公司,华谊兄弟以电影制作为主,今年前三季度参与投资发行影片12部,总票房为50.98亿元。相比之下,万达则横跨制作、发行、放映全产业链,背靠万达商业帝国,万达院线、万达影视、五洲发行构成了庞大的文化产业布局,今年7月又收购了时光网,打造自己的产业闭环,万达的垄断显而易见。

作为国内最大的院线,截至9月底,万达院线已开业影院347家3056块银幕,实现票房收入57.6亿元,占全国票房比重超过17%。把控着放映终端,又在发行渠道上有很强的话语权,万达有足够的底气打压对手。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万达院线和华谊兄弟影业,一个是院线公司,一个是制片公司,不构成竞争关系。而冯小刚曾提到的垄断问题,尽管万达院线在国内的市场份额约为13%,排名第一,但还远远达不到垄断地位,因此也无法援引「反垄断法」。

虽然按照目前万达院线的市场份额,谈垄断有些为时过早,但是由此暴露出来的,却是近些年国内电影公司全产业链式扩张的隐患。

华谊和万达,都已经实现了「制作-发行-放映」一条龙的全产业链布局,而一旦制片公司同时拥有院线,带来的问题可能就是:自己的片子疯狂排片,同档期竞争对手的片子则往死里压。比如,万达不待见「我不是潘金莲」,而对自己出品的电影「勇士之门」,则给出了22%左右的最高排片,尽管该片票房和口碑都非常一般。

综上所述,两家公司的较量,折射出的是中国电影市场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派拉蒙一家独大,美国就出台了反托拉斯方案,要求电影公司不能上下通吃,这也促成了美国电影产业的长期繁荣。如今中国电影市场是否已经到了需要反垄断法案的时候,可能是全行业要反思的问题。

「娱乐调查局」新锐娱乐产业媒体,聚焦影视、游戏、网娱、IP、VR、动漫、音乐等泛娱乐产业资讯,并提供各种衍生服务。

娱乐调查局

你的过去我不愿过问

那是你的事情

你的未来我希望参与

这是我的荣幸

公众号版权归娱乐调查局创作团队所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tougao/60895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4
下一篇 2023-03-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