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云南干旱情况

2010年云南干旱情况,第1张

云南省大部分地区目前正在经历严峻的干旱形势,云南省气象台为此发布全省干旱“红色预警”。

干旱一周损失20亿

“如果大春季节还不下雨,损失将会更加糟糕,因为占产量80%的作物要赶在这个节令播种。”云南省统计局副局长徐力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而云南抗旱指挥部一位负责人表示,“平均一周左右的干旱带给云南的损失就会增加20亿元左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徐局长的担忧或许将成为现实,据当地气象部门预测,该省在5月中旬前无明显大范围降水过程,大部分地区雨季将于5月下旬才相继开始,旱情仍将持续发展、蔓延超过两个月。

更为严重的情况是,目前全省库塘蓄水急剧减少,还要将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作为首要目标,加之部分坝塘干涸,小河、小溪断流,大春生产用水无法保障,在最佳节令完成大春播种计划将十分困难。

据云南省最新的统计数据,截至3月15日,全省秋冬播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217万亩,承灾面积24723万亩,绝收14397万亩。其中小春粮食作物受灾面积达15731万亩,成灾12601万亩,绝收8776万亩,全省因旱灾造成种植业直接损失1145亿元,小春粮食比上年减产50%以上。

除了粮食,包括甘蔗、烤烟、咖啡、茶叶等经济作物受到的影响也十分巨大,特别是烤烟。旱灾不仅对烟苗移摘带来影响进而导致本年产量下降,更为严重的是直接威胁到今后几年卷烟生产原料的供应。蔗糖和茶叶方面,最新的数据显示,甘蔗面积绝收52万亩,蔗糖减产45万吨,企业蔗农损失达36亿元;茶叶受灾面积达300万亩,占总产茶量的三成。

徐力向记者透露,刚刚和雀巢签订合同为其提供咖啡原料的一家企业因为干旱而受到影响,星巴克、麦氏等在云南开辟原料基地的世界咖啡巨头所受影响也不小。

从“云电送粤”到“粤电反补”

农业情况如此,工业产业更令人担忧。干旱已经由农业传导到工业产业。由于云南以水电为主,停电限电深刻地影响到了企业的正常运行。

一个不得不提的“怪现象”是,原本“十度电中有其三”的广东从春节起不仅不能从云南调电,还倒输给云南。来自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消息表明,为支援西南地区的抗旱,他们已经在适当倒输电力。

南方电网公司统计数据显示,面对严峻的灾情,南方电网公司从今年1月至今共调减西电东送电量达423亿千瓦时,3月份就调减云南外送电量125亿千瓦时。在春节期间则组织广东倒送电量33亿千瓦时,全力支持云南抗旱救灾。据介绍,此次旱情使西南地区水电机组2009年以来发电量下降40%,影响广东地区供电量约为10%。

云南省工信委电力保障处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目前云南全省水电发电能力还不到正常情况的20%,全省缺电率在20%以上,严重的地方和时段甚至超过了30%,而且缺电率还在不断攀升。云南电网公司的预测是,今年全省电力需求大约为638亿-690亿千瓦时,其中在1-5月存在较大的电力缺口,缺电量将达到30亿千瓦时以上。云南要靠广东倒送电力来维持正常运转的时间还会持续。

“这种靠粤电倒输的日子不会长久,一旦夏天和用工高峰到来,广东的电就只能满足当地的消费了。”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煤炭行业分析师李廷表示,春节期间广东能倒输电是因为工厂放假用电不多,如果干旱持续到夏天,用电量增加可能导致该地区电力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

电力的紧张直接传导至用电企业的生产。云南省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末,因旱灾导致电力紧张和工业用水紧缺,造成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停产半停产企业达到394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117%,主要集中在有色、钢铁、化工和建材等行业。其中,黄磷、钛合金、电石、工业硅已全行业停产让电,电解铝行业减负荷15%让电,钢铁行业减负荷10%让电,水泥行业限部分负荷。因缺水和缺电,部分企业竣工项目推迟投产,新建项目推迟开工。

25日,气温骤降10度!在“四季无寒暑,一雨冷似冬”的云南,大家翘首以待的大雨最终还是未降。干旱等级从60年不遇、80年不遇上升到100年不遇,每天刷新着历史。

更令人揪心的是,据气象部门的预测,5月中旬前无明显大范围降水,甚至可能出现秋冬春夏四季连旱的局面。如果是这样,干旱将不仅重创占比最大的农业经济,还会对工业产业产生强烈冲击。

“上半年云南的经济将会非常艰难。”云南省经济研究院院长段钢不无忧虑地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目前旱情对农业方面的影响将会传导到工业,多米诺骨牌效应还会持续。

化肥企业“雪上加霜”

由于干旱导致春耕用肥大量减少,不少农资企业的产品库存急剧上升。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由于从去年秋季以来持续干旱,土地已经非常干燥,化肥根本不能撒到地里。目前,云南省内的尿素、碳铵等化肥销售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在不久前召开的云南省尿素企业峰会上,云南解化清洁能源公司杨书记介绍说,目前公司的尿素库存已近2万吨;红河锦东化工股份公司则担心,如果云南省内天气持续干旱不下雨的话,农民就不会购买肥料。据悉,该公司的经销商库存已满,不可能再接货,企业最担心的是由于货无法卖出,出现资金链断裂等情况。加上干旱使得厂区周边的水源越来越少,随着旱情的加剧,公司可能因为断水而停产。

云天化国际富瑞分公司党委工作部部长李文洁介绍,虽然每年云南的磷化工企业都要限电,但今年的情况更为严重。在旱情影响下,预计至4月份,云天化公司库存量将达10万吨,加盟商库存量5万吨。云维集团目前库存达2万多吨尿素,进入3月份后,因出口下降,各地经销商库存皆满,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和停产、减产压力。受干旱导致的停**响,神农汇丰公司已停产一个多月,该公司表示,如果干旱得不到缓解的话,公司将面临更多的困难。

也有人认为,如果后期出现降雨,农民出现补耕,用肥量或将得到提升,不过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秘书长齐文认为,目前这只是一个假设,还需要观察。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化肥专委会主任荣少友则非常担忧,因为即使省内尿素企业能够渡过眼前的难关,也是前景未卜。目前云南省已有600万吨的年产能,供过于求现象十分严重,加上云南尿素出省难,出口又面临高额关税,今年上半年全省尿素企业亏损已成定局。

(31日)昆明的气温是5-20℃,大片耕地干涸开裂,往年地里是绿油油的小麦,今年现在小麦、白菜等农作物大多打蔫不长,或者枯死。

截至到目前,云南全省作物受旱面积1755万亩,其中重旱667万亩、干枯207万亩,有385万人、209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云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联翔介绍:“目前的干旱是1959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但很多地方高温少雨的情况下,形成了今年的冬春连旱。干旱的情况还会继续发展。”

面对严峻的干旱形势,云南省各级防汛抗旱部门千方百计抗旱保民生,保证人民群众生活用水,确保大春生产。目前,云南全省已组织380多万人投入抗旱工作,投入抗旱资金161亿多元,组织机动设备,出动机动运水车辆7万辆(次),昆明市政府紧急下拨800万元资金用于抗旱救灾。组织了工作组,分赴受旱严重区域蹲点包片,指导抗旱救灾工作,组织广大群众开展生产自救。采取多种方式筹措资金用于解决抗旱送水等抗旱应急费用。同时,采取了蓄、引、提、拦、调等多种措施做好水库、坝塘、水池(窖)的增蓄工作。对饮水困难地区,采取提水、引水、送水等多种措施确保人人有水喝,并加强水质处理和饮水安全指导,保证人畜饮水安全。此外,有关部门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了人工增雨。但库塘蓄水有减无增。受持续高温的影响,目前受旱面积正在迅速发展,后期抗旱形势十分严峻。

大家都要珍惜水啊!这是肺腑之言!!!

6月以来,长江中下游以南大部降水量一般有100~50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其中江南南部、华南北部偏少3~5成,浙江东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部偏少5~8成。特别是7月以来,长江中下游以南大部地区降水量不足50毫米,其中浙江南部、福建、江西中南部、湖南南部等地区降水量在30毫米以下,局部地区不足10毫米。

6月下旬开始,中国江南南部、华南北部持续出现日最高气温超过35度的高温天气,7月中旬高温范围扩展至江南北部及长江沿江地区,7月下旬后期高温范围进一步向北扩展到黄淮地区。福建、浙江、江西三省的部分地区及广东、云南的局部地区极端最高气温达41~43度,浙江丽水高达432度。由于持续高温少雨,江南、华南等地旱情迅速发展。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出现了1971年以来最严重的伏旱,其中,浙江东部和南部的旱情已超过建国以来干旱最严重的1967年。据浙江、福建、湖南、江西、湖北、安徽、广东、广西、重庆、贵州、云南和陕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统计,截至8月12日,12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作物受灾面积7756万公顷,成灾4558万公顷,绝收1132万公顷;受灾人口90413万人,成灾6087万人,因旱有14184万人、6889万头大牲畜饮水一度发生困难。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5省旱情尤为严重。

浙江:今年梅雨期只有7天,仅为常年的一半。大部分地区极端最高气温在39度以上,中部和南部地区出现大范围40度的高温天气。5月24日以来,温州瓯江以南地区和台州市玉环、三门等地已连续63天基本无雨;6月25日以来,丽水、温州瓯江以北地区和台州市部分县,连续31天基本无雨。由于持续高温、蒸发量大,加上长潭、四明湖、青山等部分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限制蓄水等因素,致使全省水库、河网蓄水偏少,出现了全省性严重干旱。据统计,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48万公顷,成灾面积23万公顷,绝收面积64万公顷;有1020万人受灾,成灾人口528万人,因旱有159万人、65万头大牲畜饮水一度发生困难。

福建:梅雨季节,福建全省平均降水偏少20%,6月29日以来,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大部分地区极端气温达38度以上,局部超过40度。由于气温高、降雨少、水库蓄水量锐减,宁德、三明、福州、南平、龙岩、泉州、莆田等市出现旱情。初步统计,全省受灾面积106万公顷,成灾面积403万公顷,绝收43万公顷;饮水困难人口达187万人。

江西:7月以来,全省平均降雨量仅32毫米,是1951年以来最小值。赣州、吉安、抚州等市自5月中旬以来基本无雨。截至8月3日,江西全省日最高气温超过40度的县市达47个,创有气象记录以来之最。有的地方连续38度以上的高温超过20天。抚州市的黎川县、吉安市的泰和县,日最高气温分别达到422度和415度。由于降雨少,持续高温,土壤水分蒸发量大,全省江河水位持续下降,各类水利工程蓄水量锐减,赣江中上游、抚河部分河段出现了有记录以来最低水位,全省所有县(市、区)不同程度受旱,尤其是赣州、吉安、抚州的旱情最为严重,成片的农田干裂,农物作减产、绝收。初步统计,全省受灾人口1693万人,成灾人口1250万人,因灾伤病11万人;近200万人、110多万头大牲畜饮水发生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969万公顷,成灾794万公顷,绝收面积289万公顷。

湖南:6月下旬以来,湖南全省大范围35度,局部40度以上高温天气持续了40天以上。郴州、永州、邵阳、长沙、娄底、益阳、株洲、湘潭、怀化、岳阳、衡阳等市降雨比历年同期减少7成以上,导致山塘干涸,中小水库蓄水急剧减少,溪河断流,农作物严重受损,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据统计,全省13个市(州)、110个县(市、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受灾人口30649万人,成灾人口19207万人;因旱饮水困难的人口达到3693万人,饮水困难的大牲畜1942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1963万公顷,成灾面积1273万公顷,绝收面积391万公顷。

湖北:7月23日开始,高温天气从鄂东南向鄂西北蔓延,33~39度,部分地区40~42度高温天气在湖北省持续14天。致使土壤失墒快,早情迅速扩展。截止8月6日,全省受旱农田面积达1152万公顷,成灾829万公顷,绝收49万公顷;受灾人口1767万人,成灾1332万人;旱灾还造成914万人、683万头大牲畜饮水发生困难。

同学们~现阶段南方旱灾情况严重~我们是不是该做些什么了~为了我们的同胞~我们的国家~虽然我们做的也许很小~可能小的微不足道~但是我们做了~

希望学校的领导能相对的开展一些活动~来支持我们的祖国。

一、旱灾基本情况

去年7月以来,我县气候较为异常,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库塘蓄水大幅减少,全县遭遇了60年一遇的严重旱灾。全年平均气温较历年偏高14摄氏度,城区累计降雨量为6234毫米、比历年平均值偏少161毫米,其中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降雨量仅2943毫米,是会泽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低值。

此次旱灾给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带来较大困难,给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即将开始的春耕生产造成极大威胁,也给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截止2月25日灾情如下:

(一)冬季作物受灾严重。全县683万亩冬季农作物受灾535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85%,成灾3768万亩,绝收11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受灾235万亩、占749%,成灾176万亩,绝收59万亩,预计减产18197万公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78亿元。

(二)人畜饮水极为困难。因持续干旱、少雨,地下水水位降低,部分山泉水干涸,大部分山泉水出水量减少,山区、半山区人畜饮水管道效益发挥不充分,县城和者海、迤车、娜姑等坝区集中供水设施来水极为不足,农村和集镇人畜饮水极为困难。全县因旱造成1226万人、1244万头(只)大小牲畜饮水困难。

(三)库塘蓄水严重不足。持续干旱造成地下水补给和水库来水偏少,库塘蓄水量极为不足,特别是承担全县重要供水和灌溉的重点水源地的毛家村水库蓄水严重不足,会泽县城和乡(镇)集镇供水紧张,金钟、娜姑、者海、迤车等坝区农业灌溉矛盾突出。全县塘坝以上蓄水工程蓄水13209万方、占正常库容的244%,其中:毛家村大(二)型水库蓄水9749方、仅占正常库容的207%,跃进中型水库蓄水1856万方、仅占正常库容的42%,长海子小(一)型水库蓄水55万方、仅占正常库容的149%,分布在者海、火红、乐业、纸厂等9乡(镇)的13座小(二)型水库蓄水100万方、仅占正常库容的368%。

(四)大春生产严重受阻。持续干旱不仅给小春生产造成了极大损失,也给大春作物播栽带来了严重影响,田间水分蒸发量加剧,旱地土壤墒情急剧下降,工程及农田蓄水急剧减少,存在无水育秧、无水栽秧的问题,等雨栽秧现象突出,大春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五)护林防火形势严峻。持续高温干旱致使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森林火灾频发,护林防火工作形势严峻、任务繁重。干旱造成核桃育苗基地苗木受灾262亩、云南松等造林绿化苗木受灾22万亩,直接经济损失8578万元,全县受害森林面积5939万亩,已发生森林火灾8次、火场总面积137265亩。

二、抗旱减灾采取的措施

面对特殊的旱情和严重的灾情,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做到组织领导到位、人员力量到位、工作落实到位,全县上下全力以赴,强化措施,积极应对,迅速组织力量抗旱减灾、生产自救、稳定民心,切实做到了抗旱保春耕、保生产、保民生、保安全、保稳定,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一)全面动员,积极组织开展抗旱救灾。一是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灾情发生后,县委、政府把抗旱救灾保民生作为当前全县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进行紧急部署,党政主要领导多次指示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做好抗旱救灾工作,确保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确保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正常进行。制定下发《关于切实做好今冬明春抗旱工作的紧急通知》,2月1日全面启动防汛抗旱预案,2月3日组织召开全县抗旱救灾和护林防火工作视频会议,2月10日召开全县第一把森林火灾现场会议,认真分析旱情,对做好全县上下抗旱减灾工作作了明确部署,提出了严格要求,强化了责任、明确了任务、完善了措施。二是各级部门通力合作。各部门和各乡(镇)党委政府迅速行动,协调配合,并肩合作,及时组织开展有效的抗旱减灾工作。县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2名副职轮流下到挂钩村带班指导,2名工作人员驻村工作,确保随时有1名领导、2名工作人员坚守在抗旱救灾保民生保春耕一线,指导和帮助群众进行抗旱救灾。并结合部门职责,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支持抗旱救灾工作,在项目安排、资金下达时与抗旱救灾保春耕有机结合,统筹安排。三是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省市驻会单位、社会各界都纷纷举行抗旱救灾献爱心捐款仪式,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慷慨解囊,踊跃捐资,及时对接,真帮实扶,与灾区群众携起手来,并肩作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旱救灾,目前已募集资金327万元,形成了大灾当前、匹夫有责、齐心协力抓抗旱的浓厚氛围。四是广大群众不等不靠。大灾面前,广大群众克服“靠天等雨”的松懈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及时动手,不等不靠,疏浚渠道、打井、筑坝引水、购买小型抗旱机具,开动一切水利设施,抽、引、提相结合,渠、井、塘一齐上,多引、多提、多拦、多蓄水,增加抗旱水源,积极开展抗旱保苗活动,多渠道开展自救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和影响,确保大灾之年减产不减收。

(二)立即行动,认真落实各项抗旱措施。一是抓核查保实情。全县迅速组织人员,加强灾情的核查、统计和上报工作,全面掌握全县旱情灾害实际情况。挂钩乡(镇)的县级领导、分片包干的县水务局班子成员、蹲点乡镇的县水务局工作人员与乡(镇)一道深入实地核实灾情,加强值守报灾情。县水务局、防指办2月4日启动24小时抗旱应急值班,灾情由去年11月1日以来的周报改为日报。各乡(镇)也启动24小时抗旱应急值班,并抽调业务精通、工作责任心强的年轻干部作为旱情信息员,有效地确保灾情能及时准确上报。县防指办加强灾情动态监测,以《旱情通报》的形式,每5天通报一次全县旱情。二是抓宣传保节水。县乡召开视频会议、工作会议60余次,张贴标语8000余条,发放宣传资料15万份,多角度、多层次深入开展节水宣传,切实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和对旱情灾害的形势认识,确保全民节水。抓住旱情初始阶段有水可引、可提、可蓄的有利时机,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利用提、引、拉等措施做好人畜饮水和抗旱小水窖、小水池的蓄水,全县82%的小水窖、小水池蓄水充足。动员干部群众广泛开展清淤排障和蓄水设施防漏阻漏工作,尽最大努力减小输水损失,确保有限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三是抓调度保民生。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群众生产生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本着“先生活后生产、先农业后工业”的原则,全力保障县城、集镇和农村饮水需求,优先保障生活用水,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灌溉和大春生产。根据全县水库、坝塘蓄水情况,科学制定了供水方案,使供水保障工作有据可依。致函以礼河发电厂减少或停止发电用水,全力保障县城和金钟、娜姑、老厂等乡(镇)13万居民生活用水、10余万亩农田灌溉用水。金钟水厂筹资180余万元增设增压泵、改造原有供水管网,以确保县城供水正常。马路、火红、大海、大井、鲁纳、大桥等乡(镇)投资120余万元购置抽水设备、建设提水工程和租用运水车辆,保障群众正常生产生活。金钟、迤车、五星、娜姑、者海等乡(镇)采取提水、限时定量供水等措施解决人畜饮水。同时,为保障者海坝区的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者海花渔洞水库已停止对驰宏公司的供水。

(三)全力以赴,抓好抗旱减灾和春耕备耕工作。一是抓组织强领导。县委、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其他县级领导和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万名干部下基层抗旱救灾保民生保春耕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全县的抗旱救灾工作。各乡(镇)、县直各部门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构,全力抓好抗旱救灾保民生保春耕活动。二是抓落实强责任。下发《关于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抗旱救灾保民生保春耕活动的紧急通知》,安排43名县级领导、100家县直部门抗旱救灾挂钩到21个乡(镇)、376个村委会(社区)。各乡(镇)实行分片包干负责制,乡(镇)领导包村、站(所)负责人及村干部包组。县纪委、监察局定期不定期对抗旱救灾人员到位情况和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做到一日一督查、十天一通报,确保全体干部群众真正沉下身子投入到抗旱救灾工作中。三是抓投入强保障。除上级补助资金外,县委、政府从县级预备费中安排抗旱救灾保春耕补助经费到各乡(镇)、各单位,主要用于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森林防火和保春耕生产。各乡(镇)在广泛动员、组织发动群众生产自救的基础上,也安排了抗旱救灾专项资金。县委、政府在民政局设立抗旱救灾捐款接收站,倡导和动员社会各界各尽所能,积极主动捐资捐物参与抗旱救灾保民生保春耕工作。全县上下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积极关心灾情,向灾区群众伸出热情援手,慷慨解囊,及时捐赠,帮助灾区群众共克时艰、共渡难关。截至2月25日,共争取中央省市抗旱经费135万元、防火经费6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抗旱救灾和防火经费214万元,下拔救济粮25万公斤,组织1634万人投入抗旱救灾,投入抗旱设备584台(套),出动机动运水车辆325辆,抗旱用电1615万度、用油4538吨,实现抗旱水浇灌面积67万亩,临时解决1226万人、1244万头(只)大小牲畜饮水困难。四是抓春耕强生产。围绕粮食播种面积135万亩、总产37万吨,经济作物播种25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增10%的目标,重点抓好种子、农膜、化肥等农用物资的储备、调运、供应工作,因地制宜做好大春备耕工作,抓住时令,落实改种任务,做好改种补救工作,切实做到粮食作物损失经济作物补、上季作物损失下季作物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辟水源抗旱保苗,最大限度减少小春生产损失。目前,全县已就位玉米杂交种605吨、水稻优良品种65吨、农膜255吨、化肥52万吨、农药40吨。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到目前为止,全县有效解决饮水困难群众的供水问题,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生活,抗旱救灾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县上下人心安定、社会稳定,群众生产生活秩序正常。但是,据气象部门分析预测,雨季在5月以后才陆续开始,旱情仍将持续发展、蔓延,灾情仍在进一步加深、加重。随着旱情的加剧,全县抗旱救灾形势异常严峻,任务十分艰巨。工作中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抗旱水源日趋紧张。由于长期的高温干旱,全县库塘偏少,江河来水偏枯,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泉水干涸,大面积耕地缺墒缺水,塘库无水可用,用水矛盾十分突出。二是人畜饮水解困难度加大。我县人畜饮水困难的农民绝大部分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由于这些农民居住条件恶劣,居住分散,群众抗御自然灾害和生产自救能力弱,拉水、运水成本高,解决人畜饮水的困难越来越大。三是抗旱经费严重不足。由于本次旱情严重,抗旱救灾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急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正常的人畜饮水、降低小春作物损失、正常开展春耕生产,抗旱经费严重不足。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下步工作中,我们将牢固树立“抗大旱、抗长旱、抗大灾”的思想,把抗旱救灾工作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紧紧围绕确保群众的生活用水、确保不渴死大牲畜、确保不出现重大森林火灾、确保抗旱救灾一线干部群众的生命安全、确保搞好春耕生产、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六个确保”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好省、市抗大旱保民生促春耕动员大会精神,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最扎实的作风,全力以赴打好抗旱减灾攻坚战。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深入发动全县各级各部门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抗旱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做好当前抗旱救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县党委政府抗旱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上,进一步坚定信心、鼓舞斗志,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积极主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与广大群众一起开展抗旱救灾工作,确保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正常进行,把灾害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切实增强抗旱救灾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由组织部门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866”扶贫挂职干部、“小康示范村建设”挂职干部的日常管理和检查、监督、考核工作,督促指导员和挂职干部积极参与指导农户进行抗旱生产自救。由纪检监察部门加强干部作风的督促和检查,对在抗旱救灾中的失职渎职行为从严查处。由宣传部门加强对新闻媒体的引导,加强抗旱救灾的宣传报道,引导公众增强节水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由水务、农业、烟草、林业、民政等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及时深入乡村帮助指导抗旱工作,指导群众做好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措施推广、抗旱保苗。由畜牧部门指导做好畜禽春防工作。由林业部门督促指导做好森林防火和新植树苗保苗工作。由农业、供销等部门做好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农用物资的储备、调运和供应工作。由农村信用联社做好支农资金的组织和放贷工作。由气象部门监测天气变化,抓住时机实施人工增雨。由工业部门组织全县工业企业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从车辆、设备、资金等方面积极参与和支持抗旱救灾工作。由商务部门组织做好抗旱救灾所需燃油等物资的供应。由工商联、招商局动员商会和民营企业积极支持抗旱救灾工作。由民政部门做好困难群众的生活救济工作。由水务、卫生、环保等部门加强水源水质监测、消毒和水资源调配。由县委督查室、县政府办督查科、县抗旱防洪指挥部、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加强对各乡(镇)及县直挂钩单位的督促检查,确保人员、措施、工作三到位。

(三)加强调度,进一步合理调配资源。妥善处理生活与生产、农业与工业、小春与大春用水的关系,在确保城乡居民和大小牲畜饮水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工农业生产用水。特别是正确处理发电用水与城乡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和生态用水的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供水调度方案,加强毛家村水库蓄水调度管理,确保毛家村水库下游会泽县城和金钟、娜姑、老厂3个乡(镇)居民生活饮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合理调节富水地区与缺水地区、不同村镇之间的水源,避免因水源问题引发抢水、争水等社会矛盾的发生。加强区域内抗旱资金、抗旱物资的协调管理,确保抗旱资金、抗旱物资得到合理安排、合理分配,及时满足抗旱救灾需要。加大投入,加快在建工程建设进度,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确保重点工程按期或提前完成投入使用,有效解决项目区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

(四)周密谋划,进一步抓好春耕备耕。从财力、物力、技术等方面做好抗旱工作,增加抗旱救灾的经费和物资投入力度,组织党员干部职工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和帮助农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抗旱节水技术,加大生产自救,适时播种栽插,做好病虫害防治,大力培育和发展有市场前景、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和主导产业,扩大种养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促进增产增收。督促职能部门搞好农资储备和调剂调运,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强化科技措施配套推广的指导和培训,满足春耕生产需求,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各项支持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一定能够战胜自然灾害,夺取抗旱救灾的最后胜利,确保会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长江流域旱情主要表现为发生的时间早,受旱面积大,持续时间长,干旱影响范围广的各种特点。2022年6月上旬,长江流域就已经出现了降水量偏少的现象,而且长江中下游的水位也在不断的下降,与以往相比,大幅度降低。长江流域不仅出现了降水量严重变少的现象,而且长江流域的温度也是非常高的,部分区域持续高温甚至超过了15天,而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天气超过了25天。

2022年的旱情是十分特殊的,不仅覆盖了长江流域的上游地区,而且也影响到了长江流域的中流以及下流,导致多个地区出现了缺水的情况。旱情如今仍然在持续发展,将会影响到农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用水和牲畜用水。据2022年8月11日的统计相关数据,旱情所覆盖的面积已经达到了644670公顷,导致83万人的供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川以及重庆等多个地区的农业生产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农作物已经到了对水分以及温度十分敏感的时期,但在少雨的情况下,就会导致结实率大大下降,就会导致下一季度的产量降低。长江中下游的多个地区的农作物也处于成熟期,因此在高温的环境下,就会导致农作物的自然生长。长江流域的降水是比较少的,这也导致小型水库中的水源出现枯竭,导致偏远地区的人民的供水量降低。

四川省所受到的影响是最为严重的,大约有3427万人的用水受到了影响,同时牲畜也出现了饮水困难的现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水利工程也有了良好的建设,因此目前干旱所带来的影响仍然在可控范围内。当河流枯竭的时候,就会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西南抗旱救灾——科学对待旱灾

自去年7月以来,云南省遭遇60年不遇的干旱,给云南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截至目前,干旱已经导致云南597万人35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330多万人因旱造成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秋冬播种农作物受灾面积达85%以上,小春粮食(夏粮)将因灾减产50%以上,林地受灾面积达4300多万亩。干旱造成全省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2月24日,云南省召开抗旱救灾动员大会,省委、省政府发出号令:要把抗旱救灾保民生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动员一切力量和资源,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最扎实的作风,打一场抗大旱、保民生、保春耕的攻坚战。

面对如此严重的旱灾,我们应作何感想?笔者2月25日参加了宣威市文兴乡的抗旱救灾工作,走访了文兴乡的白药、半山、庆底、咪科4个旱灾严重的行政村,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关于抗旱救灾的思考。

一、要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不断增强改造自然的能力。

1、旱灾是自然规律运行的结果。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 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在冬春季,云南大部受到来自印度洋湿润西南季风的影响,本应湿润多雨才是,但当印度洋的湿润之风爬到2000米的云南高原时,风中的水汽早已被重重山脉层层“盘剥”,空气中含水量已极低,成了“焚风”,无雨可下,就形成了每年一度的冬春季风性旱灾。冬天暧和,但很多时候无雪无雨。春季是最要命的干旱季节,“焚风”横行,温度升高,土地焦黄,尘土飞扬,草树干枯,如同炼狱。如果冬季印度洋季风弱一些,大西北利亚的寒流会在云南高原上留下它的足迹,下上几场厚厚的瑞雪,第二年春天(在清明之前)也就会下上几场雪或受季风影响变成几场小雨,那旱情就会小一些,所以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

因此,云南的旱灾是自然规律所致,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年年冬春季节都有,只是干旱的程度有大小而已。今年冬季无雪,春季估计无雨,干旱也就十分严重。

2、旱灾是大自然对人类违规行为的惩罚。虽说云南的干旱根源是地势及印度洋的季风所为,但也有人为因素。比如宣威市文兴乡的白药、半山、庆底、咪科干旱的成因就有人为因素。由于历史原因,树林被大量砍伐,河两边的高山上几乎是光秃秃的,没有树木。也由于人口密集,从山脚到山顶,60~70度角的山坡都被开发出来做耕地。远远看去,层层耕地井然有序,也反映了当地人民勤劳勇敢,生活艰辛。但为了生存,在砍伐树林、开垦耕地的同时也就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破坏了植被生态,使山上的树林荆棘无法生存,水土也就无法保住。在白药、半山还有煤矿,煤矿把山上原有的水也撤走了。按照生态原则,森林是天然的水库。只要山上有树林植被,就能保住水。冬春干旱来临,人畜饮水应该没有问题。但由于生态植被的严重破坏,就加重了冬春季节干旱的程度。这是在自然干旱的基础上加上人为因素的干旱,使诸如此类地方的干旱更加严重。自然干旱是大自然运行的结果,而人为因素的干旱却是人类违背大自然规律所应受到的惩罚。

生存与生态本应该和谐相处,但在此地却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在云南、在我国,这种矛盾还普遍存在,这就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人为因素的干旱还很多,但愿人们在生存了同时,也要学会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学会植树造林,保护生态,少做自搬石头自砸脚的蠢事。

3、旱灾是人类抗旱救灾能力不足的体现。人与自然本身就是一对矛盾,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对自然的斗争。但人对自然的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有一个从无到有、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人类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中也是如此。自从盘古开天地,人们就开始依靠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一直到今天,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虽有了极大的进步,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仍有许多自然之谜无法解开。

云南的干旱十分严重,这主要是自然规律使然,但也有我们人类自己的功劳。在抗拒旱灾时我们的能力还明显不足,还有待提高。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无法使印度洋的季风改变方向或减小,或使云南的地势降低。从小的方面来说,我们没有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有干旱的地方都修建好水库、塘坝来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抗旱救灾。

二、要解放抗旱思想,转变抗旱方式,科学抗旱救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则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我国解决发展问题的一个法宝,当然也是我们抗旱救灾的根本方法。在抗旱工作中我们也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做好抗旱救灾工作。

在严重的旱灾面前,我们既要坚持传统的抗灾方法,同时也要应用科学发展观原理来创新抗旱救灾的方法。站在全国、全省的角度,把抗旱救灾工作与自然、民生、统筹联系起来,这样就会从根本上解决旱灾,使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1、坚持搬迁抗旱救灾。搬迁抗旱救灾就是站在全国、全省的大局观念上,按照气候、地势、雨水等自然条件重新安排布局农民的居所,或者说把现在正在发生旱灾,年年抗旱,但无论花费多少人力财力物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旱灾,把这些地方的农民想法搬迁到其他自然条件更好更能发展致富,不会发生旱灾的地方去,从宏观布局上合理避开旱灾的发生。这是从宏观角度解决旱灾最理想最有效的办法。比如宣威市文兴乡的白药、半山村,那里人口众多,山高坡陡,人均耕地面积少,只适合人们在那里艰难地生存,不适合发展致富。这样的地方宣威还有阿都乡、普立乡、双河乡、杨柳乡等,在全国范围内,这样的地方也一定还很多。

这些地方的自然条件就决定了连最起码的生存问题都必须发扬愚公愚山精神才能解决,又怎样去发展致富呢?每年春天旱灾来临,人畜饮水,春耕生产要花费不少的物力财力来抗旱救灾。夏季来临,大雨倾盒,山洪暴发,地基开裂,房屋倒蹋,山体滑坡,又要花费更多的物力财力去防洪。年年抗旱年年旱,岁岁防洪岁岁洪。这些地方生存尚且艰难,又如何去发展致富呢?

愚公精神虽可取,但我认为从发展致富的角度看,搬山就不如搬家。在全国、全省还有许多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人烟稀少的地方还没有开发,就应该站在全国、全省角度,全国一盘棋或者全省一盘棋,宏观规划,统筹安排,利用异地扶贫搬迁的办法将这些地方的人民搬到能发展致富的地方去。

这样就规避了这些地方的自然灾害,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将每年无穷无尽的抗旱救灾款项用来搬迁,又将这些村民搬走后的地方按照其气候、地势、土壤等自然条件,退耕还林,适合栽种什么就栽种什么,或果树或林木,因地制宜,因气制宜,各得其所,岂不美哉!

2、坚持源头抗旱救灾。在不适用搬迁抗旱救灾的地方,就要坚持源头抗旱救灾。源头就是事物的根本,针对抗旱而言就是在顺应自然条件的前提下,从根本上寻找水源,保持水源。

顺应自然,修建水库塘坝。从全国的降水来看,是从东部向西部、从南部向北部逐渐减少。雨就是水的来源,就是我们抗旱的根本。有雨就无旱,有水就无旱。从这点上说,我国的东部、南部地区,还有河流的下游可以说是无旱灾可言。但我国的东部、南部地区及黑龙江、淮河、黄河、长江、珠江下游等地也常有旱灾发生,这就是我们还没有从源头上治理好旱灾,还没有在适合修筑水库塘坝的地方修建好水库塘坝,才让旱灾频繁发生。

退耕还林,种草种树保水源。在我国的北部、西部降水稀少,还有许多地方由于历史原因,过度砍伐树木,或由于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土地沙化、盐碱化,需要抗旱救灾。这些地方由于降水少,抗旱的根本方法就是退耕还林还草或采用轮流放牧制度,退牧养草,种草种树保水源。在黄河流域一带,国家已经采取南水北调的方法,把长江多余的水引入黄河水中,缓解北方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当然也是最好的抗旱救灾方法。在我国的西南部如云南,由于地势高,所处地理位置特殊,形成了冬春干旱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这些地方山高谷深,不是缺水少雨,而是保不住雨水,就应该更多地修建水库塘坝,退耕还林,种树种草,保住水源。

3、坚持统筹抗旱救灾。环境污染严重,气候变暖,也是旱灾严重的原因之一。因此,抗旱救灾不只是旱灾地区的事情,也是党和国家的事情,甚至是整个世界的事情。旱灾只是各种自然灾害中的一种,抗旱应该同抗击其他自然联系起来。抗旱目的是保民生、维稳定、建和谐,让广大人民群众过幸福安康的生活。为此,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好抗旱与民生、抗旱与防洪、抗旱与城乡发展的关系,使抗旱工作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工作的一部分,与党和国家的其他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和谐共进。

统筹好抗旱与民生工作。当旱灾发生时,党和政府是***民群众抗旱救灾的领导者和执行者,在抗旱工作中必须广泛联系人民群众可能产生的其他需要,就必须联系到抗旱工作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保证人畜饮水的基础上,还要考虑春耕备耕、果树成活、防火等多项工作。如宣威市委及政府在抗旱过程中就提出了“三个确保”(即确保无一人因缺水而死亡,确保无一生畜因缺水而死亡,确保无一起因缺水而引发的纠纷)的号召,把抗旱与保民生很好地联系起来,发出倡议书,倡议全市广大干部职工及其他无旱灾地区的人民群众捐款抗旱;组成工作组到旱情严重的地方调查了解情况,寻找水源,帮助缺水的灾民运水(车拉、马驮、人背);从多个方面解决人民群众缺水的问题及防火、春耕备耕等其他各项工作。

统筹好抗旱与防洪工作。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及高海拔地势决定了这里独特的气候特征,就是冬春旱灾、夏秋涝灾。当然全国的很多地方特别东部、南部及江河下游地区都会形成一年中旱涝两灾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在抗旱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防洪,把抗旱与防洪很好地统筹起来,在抗旱的同时要考虑到防洪,在防洪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抗旱。甚至还要反季节思考,反季节行动,树立夏秋抗旱、冬春防洪的思想。就是在夏秋季雨水多时利用水库塘坝把水蓄好,以备冬春干旱时人畜饮水及春耕备耕;冬春无雨水时是最好修筑水库塘坝的时候,当地党委、政府要积极筹划,组织领导好人民群众利用冬春时节修筑好水库塘坝,做好夏秋季防洪的准备工作。

统筹好抗旱与城乡发展工作。今年,党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指出全党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并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把水利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逐步推进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搞好蓄滞洪区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水利基础设施工作就是抗旱防洪工作,在抗旱工作中结合城乡发展的原则,发动城市对口抗旱,城市中的单位、干部、职工及居民都应该动员起来,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搞好灾区的水库塘坝修建工作。统筹城乡发展,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城乡双赢,就是要利用城市的发展优势帮助农村抗旱救灾,带动农村也逐渐走上富裕的道路。

参考地址:>

根据国内的新闻媒体报道,长江流域有大约4亿人正在遭受罕见的高温干旱疫情,而今年的旱情之所以如此严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很多地区的极端高温持续的时间非常长。我国的重庆地区和成都地区持续的极端高温已经长达一个月之久,即使来到了三伏天的末尾,最高温度仍然可以达到44摄氏度左右,走在重庆的街道上就如同走在蒸拿房里边一样,人身体的水分流失非常的严重,成都地区的最高气温可以达到42℃左右,最低温度可以达到31℃左右,并且持续的时间也很长,长时间的极端高温,让重庆有大约50多条河流都出现了断流,还有24座水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枯,才导致了今年的旱情如此严重,如果极端高温继续持续半个月左右,重庆市的河流断流现象将会更加的严重。

很多地区的农业灌溉需要的水量巨多,加速了干旱。本身就作为极端高温环境下的农作物生长,出现了很多的危机,一些农民在进行粮食灌溉时,习惯性的把河流里边的水抽到农田里进行灌溉,但是灌溉之后由于极端高温天气过,大约一个星期左右又会出现干枯,因此只能通过高频率的灌溉才能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一方面高温天气在蒸发河流里边的水,另一方面农民又把河流里边的水全部冲到农田里,造成了旱情越来越严重。

除了微观的原因,还有比较宏观的因素,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异常,国内的部分地区出现极端高温,国外的部分地区还出现了极端强降雨,南北两极的冰川融化,这些都是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主要原因,如果人类不加以保护,在今后出现的旱情或者洪涝灾害会越来越严重。

遥感科学与技术是一门主要研究遥感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遥感电子设备与系统的研制、应用系统和系统集成的建设与开发、空间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等的专业。

例如:GPS导航系统的研发,电子地图的绘制,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等。

遥感科学与技术研究成果

重点围绕反演理论与方法、遥感产品优化等开展研究工作,已形成丰富的成果和数据积累。主要标志性成果包括:

(1)我国典型地物标准波谱数据库建设,完成3万余条数据的收集和采集;

(2)提出了基于USM-IM(不确定性与敏感性矩阵)的信息流控制方法,实现反演过程中分阶段的定量化;并选择集合卡曼滤波,遗传算法等数学方法应用于多阶段反演。

(3)研制了机载多角度遥感成像系统(AMTIS)实验样机用于获取可见、近红外和热红外3个波段9个角度的机载多角度多光谱图像,在地表反照率、叶面积指数、组分温度的反演和农田旱情监测方面具有优势;

(4)数据同化系统正在建设中。

百度百科-遥感科学与技术;百度百科-遥感科学与技术

以上就是关于2010年云南干旱情况全部的内容,包括:2010年云南干旱情况、南方旱灾情况、2010旱灾情况报告快急用,不要太长!!!!!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www.outofmemory.cn/sjk/93799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